汪倩
2018年夏天,我們繼續美麗鄉村學校的發現之旅。
伴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鄉村教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為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大了對鄉村學校的支持力度,對鄉村學校給予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那么,在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市鄉村學校開展了哪些探索?又有哪些“美麗”的蛻變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再一次走進了平谷區,走訪了熊兒寨中心小學和劉家河中學。
京東百里,峽谷深處,山花爛漫,清風和煦。如果說一路上的郁郁蔥蔥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盎然生機,那么,走進劉家河中學和熊兒寨中心小學,我們則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平谷教育鮮活的生命力。
學生:看到詩和遠方
平谷三面環山,山區面積占一多半。以前,受地域條件的限制,學生的世界僅限于書本的描述和校園這一方小小的天地。“外面的世界”于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個美好的想象。什么時候能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們常常這樣問自己。什么時候能讓學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平谷的校長也這樣問自己。
2015年,北京市啟動實施“游學”項目,讓農村學生有了走出去的機會。4年來,劉家河中學的學生先后走進首師大附屬麗澤中學、北京市第九中學、北京市京源學校,與這些學校的學生同學習、同實踐、共成長。
從機器人、跆拳道、羽毛球、沙畫館的社團活動,到顯微鏡下看細胞多彩的世界;從順義焦莊戶地道戰教育基地到鮮花港體驗壓花、繪制臉譜;從英語口語對話、朗讀表演到合作探究、小組學習……豐富的實踐活動和多樣的學習方式,不但讓學生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更讓他們確立了遠大的目標和美好的追求,在心中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走出去,學生不僅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也看到了更美好的自己。在熊兒寨中心小學,學生一年有4次參加社會大課堂活動的機會。在平谷博物館、掛甲峪新農村,他們了解家鄉歷史和新農村建設;在滑雪訓練基地、懷柔生存島,他們磨練意志品質;在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他們傳承革命傳統,激發愛國情感……
在“小小科學家”科學考察活動中,劉家河中學的學生在中國科學院專家的帶領下,從內蒙草原到南寧丘陵,從長白山到海南島,冒酷暑,頂嚴寒,穿叢林,過小溪,背著沉重的科考設備,出色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任務。
“我認識了10多種植物,能說出他們的科名和屬名,而且還采集了很多植物標本帶回來研究!”“李教授已經頭發花白,但還是堅持隨我們一同爬過1142節臺階,最終到達海拔2470米的長白山山頂。而且,他還一邊登山一邊給我們講課,這讓我看到了什么是品德高尚,身體力行!”“通過這次科考,我發現自己對測繪很感興趣,我以后想考中國地質大學!”……看著學生們寫的科考報告,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張張滿足、驕傲、自信的笑臉。
海闊天空任遨游。走出大山,學生看到了山的那一邊,那里是遠方,是希望,是夢想。
教師:積“跬步”至“千里”
如果說“游學”、社會大課堂等活動讓學生看到了夢想其實并不遙遠,那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則讓學生在前行的道路上離夢想更近一步。
幾年前,王金寶副校長在清華附中聽了一節綜合實踐活動指導課,聽完后他想:課好是好,但離我們太遠了。原來,在“深綜改”之前,劉家河中學的老師們就已經開始了校本課程的研發工作,但由于缺少專家的引領,這些探索只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不過幸運的是,這種狀況在牽手北京教育學院后有了徹底的改變。
參與北京教育學院“協同創新學校計劃”項目后,在專家的帶領下,學校進行了“基于地域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和探索,深挖地域資源,找到與學科教學融通的知識點,然后進行梳理,細化落實。通過反復研磨,最終確定了“峨嵋聳翠”“家鄉踏足”“泃河科考”“商代墓葬”“金海覽勝”“金海奇石”6個板塊,完成了校本課程的開發。這一過程中,教師接觸到了前沿的理念,掌握了科學的研究方法,教研能力得到了整體提升。如今,山村教師也能出科研成果了。在市級經驗交流會上,王金寶副校長代表劉家河中學做了典型發言,得到了與會專家和城區名校長的肯定。
現在,在劉家河中學,教師們不僅有專家的引領,還有城區名校教師的指導——他們帶領劉家河中學的教師們洞悉中高考改革新動向,探索課堂教學新方式;不僅可以去城區名校聽課學習,還可以到東北師大等高校接受相關培訓,回來后進行翻轉課堂的探索。
近年來,隨著北京市對鄉村學校支持力度的加大,平谷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城鄉教師流動。這不僅為劉家河中學留住了教師,也吸引了城區學校優秀教師主動“送上門”。他們來到劉家河中學,融入這個大家庭,發揮引領作用,開展教研工作,指導青年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很多老師都成功舉辦了區級公開課,如今,老師們可是滿滿的幸福感!”張學立校長自豪地說道。
從“跬步”到“千里”,劉家河中學的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實現了美麗的蛻變。
課程:讓每一朵花兒都芬芳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劉家河中學和熊兒寨中心小學的校長都深知,只有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靈魂,教育才能呈現真正的美。所以,兩所學校都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和探索。
劉家河中學構建了三層四類的課程體系,包括面向全體的基礎類課程和拓展類課程、面向分層的特色類課程,以及文學與社會、科技與技術、健康與藝術、德育與生活四大類16種校本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的要求。在“峨嵋聳翠”等社會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計算測量、觀察物候、研究道教文化,激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朗誦表演、英語交際和書法鑒賞中,學生培養了人文情懷,提升了人文素養;在科學種植、攝影與發明中,學生感受科學的魅力;在篆刻、舞蹈、武術、跆拳道中,學生體悟藝術與運動之美……
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學校還開設了“快樂讀寫”特色課程。每天早上課前10分鐘,開展“快樂練字”活動,對學生的坐姿、握筆和寫字技巧進行系統訓練與培養;每天中午課前10分鐘,開展“快樂讀書”活動,師生一起讀經典名著、品書香韻味,積淀文化底蘊;三餐后,利用20分鐘進行中英文美文朗讀欣賞,并在校園電視臺廣播,營造讀書氛圍,創設閱讀環境。
熊兒寨中心小學地處深山,學生很多都是留守兒童,也有不少來自單親家庭。針對這一情況,學校確立了“感恩教育”的辦學特色。為了將“感恩教育”落到實處,學校開設了“感恩助我成長”主題校本課程,把感恩教育與養成教育結合起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將感恩教育細化并落實到每個月中,形成九大主題活動,貫穿全年。在持續的熏陶和浸染下,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逐漸學會了感恩父母、關愛他人,懂得了要回報父母,回報社會,有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豐富的課程和活動中,學生快樂成長著。美麗的校園中,百花齊放,芬芳滿園。
今年,市領導到劉家河中學進行了蹲點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和座談交流,了解了劉家河中學的辦學情況和存在的實際問題,并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再過幾年,我們操場的硬地面就會變成高質量的塑膠跑道,民樂團也會建起來,還會有城區名校點對點的幫扶……”張學立校長激動地說道。透過他那充滿期待與自信的話語,我們仿佛看到了鄉村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