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區域研修機構承擔著研究教育、指導學校、服務教育發展等職能,在順義區推進薄弱地區(河東地區)發展的大背景下,順義區教研中心以區域教育特點和需求為工作導向,以提供高水平教育服務為宗旨,以“研修一體”為基本要求,科學合理設計研修活動,努力發揮引領、幫助和支持的作用,助力薄弱地區(河東地區)教育改革,提高區域教育水平。
順義區教研中心對于薄弱地區(河東地區)教育發展的支持主要體現在“資源支持”上。支持資源既包括教育教學信息、數據等課程資源,也包括智力資源和發展平臺。教研中心以順義區研修中心附屬實驗小學(原楊鎮小學)為基地和典型,依托四種模式,開展以研修支持學校發展的探索與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教研中心支持學校發展在工作中具體表現為四種模式。
1.駐校執教模式
教科研人員全職頂崗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保質保量完成頂崗崗位全部教育教學工作,并面向本校及全區教師開放課堂,供教師觀摩學習。2018年教研中心引進的3名研究生全部到學校頂崗,擔任數學教師、語文教師和班主任,計劃持續三年。
2.研修引領模式
教科研人員每周進入學校一天,按照學校教學進度,親自為學生上一節課。同時,聽兩節學校教師的課,并組織相關教師進行校本教研,指導教師備課、上課。教研中心每學期組織專家在學校開展兩次專題講座,提升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完善了學校學科建設。
3.系列培訓模式
教科研人員每月進入學校一天,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師開展系列培訓,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研中心重點關注學校青年教師的發展,針對青年教師組織專題講座,并進入青年教師課堂開展課堂觀察,指導教師反思課堂教學活動,查找自身問題。同時,教研中心還吸納20余名青年班主任,建立青年班主任工作坊,對班主任進行跟蹤指導。
4.課程進校模式
教科研人員帶著自己開發的課程走進學校,為學生開設校本課程、興趣課程、拓展課程、實踐課程。例如,心理健康教研員開發的“Happy語言的實踐”課程,不僅提高了心理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和能力,還豐富了學校課程內容,提升了學校的課程品質。
教研中心基于學校實際需求和發展情況,不斷豐富支持學校發展的內容,創新支持形式,使支持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和學校教育品質。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