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敏 黎敦涌 黃燕 韋貴劍
摘要 為了篩選出適合桂西北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成熟期適當的夏大豆新品種,并為該品種的審定和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以桂夏1號作對照,通過2年的區域試驗(2015—2016年)和1年的生產試驗(2017年),對桂夏1303、桂夏1306、桂夏1375、桂夏1385、桂夏14-1、桂夏14-2、圣豆16、粵夏2013-1和粵夏2013-2等品種的經濟產量和農藝性狀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粵夏2013-2、桂夏14-2和粵夏2013-1 3個參試品種的經濟產量高于對照品種,增產明顯,綜合性狀表現突出,適合在桂西北地區種植和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夏大豆;農藝性狀;經濟產量;桂西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038-02
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屬豆科大豆屬一年生作物,原產于中國,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同時,大豆也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子富含植物蛋白質,營養豐富,常被用來制作各種豆制品、榨取豆油和釀造醬油等。近年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膳食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大豆也因為其營養豐富、用途廣泛而深受人們喜愛。隨著大豆用途的擴大,其需求量隨之增加,種植面積也隨之擴大。桂西北地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深溝峽谷、丘陵縱橫,肥沃土壤較少,而大豆屬于典型的耐貧瘠、管理粗放的作物,其突出的共生固氮體系的固氮效率最高且固氮量最多,能提高土壤肥力及增加作物產量[1]。桂西北地區是廣西大豆種植的主產區之一,栽種歷史悠久,但本地區現有的夏大豆優良品種較少,仍以栽種農家自留品種為主。品種混雜、單產不高、品質下降等問題限制了桂西北地區夏大豆的產量。
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是鑒定農作物品種豐產性、穩定性、適應性及其利用價值的重要手段[2]。為改變桂西北地區夏大豆種植品種老化和優良性狀退化等問題,在本地區開展夏大豆良種區域試驗。曾維英等[3]對1982—2008年廣西夏大豆良種區域試驗進行總結分析,綜合評價鑒定了41個夏大豆品種,評選出桂夏1號、桂夏2號、桂夏3號和桂夏4號等4個品種,先后通過廣西區農作物品種審定或登記[3]。韋清源等[4]對廣西第十一周期(2012—2014年)夏大豆區試總結得出,粵夏2011-4、桂11-4、桂166、粵夏2011-3和桂252等5個品種的綜合性狀均優于對照種桂夏1號,通過廣西夏大豆區試,可供廣西各地引種、試種示范和推廣[4]。目前,針對桂西北地區特殊的生態環境與生產條件下的夏大豆新品種篩選鑒定的研究卻少有報道,且研究分析不夠系統嚴謹,缺乏科學依據。本研究將深入分析不同夏大豆新品種在桂西北地區的種植表現,以桂夏1號為對照品種,對參試的9個夏大豆品種進行為期2年的區域試驗和1年的生產試驗,對比分析9個夏大豆新品種在本地區栽培條件下的種植表現,從經濟產量、農藝性狀、抗病性等方面的差異性進行綜合評價,以確定適宜在本地區種植的最佳夏大豆新品種,為引進和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依據[5]。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夏大豆品種共10個,分別為桂夏1303、桂夏1306、桂夏1375、桂夏1385、桂夏14-1、桂夏14-2、圣豆16、粵夏2013-1、粵夏2013-2和桂夏1號(對照種)。
1.2 試驗方法
采用廣西大豆區域試驗方法進行,周期3年,每年1季,2015—2016年為區域試驗,2017年為生產試驗,試驗地點在宜州市洛西鎮。①區域試驗:統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方法,3次重復,小區面積11.2 m2(5.6 m×2.0 m),5行區,行距0.4 m,收中間3行計產(面積6.67 m2),穴距0.2 m,每穴留2株。考種材料統一在第二重復的收獲行中選取,每品種取樣20株。②生產試驗:采用小區順序排列,不設重復,小區面積133 m2,6行區,行長44 m,行距0.4 m,穴距0.2 m,每穴留2株,成熟時全區收獲計產,小區周圍留3 m保護行[6]。
1.3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1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結果
2015—2016年2年2造區域試驗,各參試品種平均產量在1 927.5~2 826.0 kg/hm2之間。9個參試種中,有3個品種比對照增產,分別是桂夏14-2、粵夏2013-1和粵夏2013-2。各品種產量由高到底依次是:粵夏2013-2產量2 826 kg/hm2,比對照增產12.14%,居第1位;桂夏14-2產量2 760 kg/hm2,比對照增產9.52%,居第2位;粵夏2013-1產量2 652 kg/hm2,比對照增產5.24%,居第3位;對照種桂夏1號(CK)產量2 520 kg/hm2,居第4位;桂夏14-1產量2 425.5 kg/hm2,比對照減產3.75%,居第5位;桂夏1306產量2 292 kg/hm2,比對照減產9.05%,居第6位;桂夏1385產量2 149.5 kg/hm2,比對照減產14.7%,居第7位;桂夏1303產量2 139 kg/hm2,比對照減產15.12%,居第8位;圣豆16產量1 942.5 kg/hm2,比對照減產22.92%,居第9位;桂夏1375產量居末位,為1 927.5 kg/hm2,比對照減產23.51%(表1)。
2017年1年1造生產試驗,各參試品種的平均產量在2 170.65~3 226.80 kg/hm2之間。4個參試品種均比對照增產,產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粵夏2013-2產量3 226.8 kg/hm2,比對照增產48.66%,居第1位;桂夏14-2產量3 085.05 kg/hm2,比對照增產42.13%,居第2位;粵夏2013-1產量居第3位,為2 872.65 kg/hm2,比對照增產32.34%;桂夏1303產量2 201.4 kg/hm2,比對照增產1.42%,居第4位;桂夏1號產量2 170.65 kg/hm2,居末位。
2.2 農藝性狀
由表2可知,較早熟的品種為桂夏1303、桂夏1375、桂夏1385和粵夏2013-1,較晚熟的品種為桂夏14-2和粵夏2013-2。植株最矮的為圣豆16,最高的為桂夏1306。分枝數較少的為桂夏1303、桂夏1375和桂夏14-1,較多的為桂夏1385和圣豆16。單株結莢數最少的為桂1375,最多的為粵夏2013-2。百粒重最低的為桂14-1,豆粒較小;最高的為桂1375,豆粒較大。
3 參試品種綜合評述
桂夏1303由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 139 kg/hm2,較對照品種桂夏1號減產15.12%,居第8位。2017年生產試驗產量2 201.4 kg/hm2,較對照增產1.42%,居第4位。
桂夏1306由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 292 kg/hm2,較對照品種桂夏1號減產9.05%,居第6位。
桂夏1375由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 927.5 kg/hm2,較對照品種桂夏1號減產23.51%,居第10位。
桂夏1385由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 149.5 kg/hm2,較對照品種桂夏1號減產14.7%,居第7位。
桂夏14-1由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 425.5 kg/hm2,較對照品種桂夏1號減產3.75%,居第5位。
桂夏14-2由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 760 kg/hm2,較對照品種桂夏1號增產9.52%,居第2位。2017年生產試驗產量3 085.05 kg/hm2,較對照桂夏1號增產42.13%,居第2位。
圣豆16由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育成。2015—2016年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 942.5 kg/hm2,較對照品種桂夏1號減產22.92%,居第9位。
粵夏2013-1由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育成。2015—2016年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 652 kg/hm2,較對照品種桂夏1號增產5.24%,居第3位。2017年生產試驗產量2 872.65 kg/hm2,較對照桂夏1號增產32.34%,居第3位。
粵夏2013-2由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育成。2015—2016年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 826 kg/hm2,較對照品種桂夏1號增產12.14%,居第1位。2017年生產試驗產量3 226.8 kg/hm2,較對照桂夏1號增產48.66%,居第1位。
4 結論與討論
現行的品種區域試驗評價體系首先考慮的是品種的豐產性,即要求參試品種產量要超過對照種,或產量與對照種相當但要有某些方面的優點,同時要求不能有明顯的缺點。該試驗結果表明,參加本周期區域試驗的9個品種中,桂夏14-2、粵夏2013-1和粵夏2013-2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產量均高于對照種桂夏1號。粵夏2013-2在2年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較對照增產12.14%,生產試驗中比對照增產48.66%,均排名第一。桂14-2在2年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較對照增產9.52%,生產試驗中比對照增產42.12%,均排名第二。粵夏2013-1在2年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較對照增產5.24%,生產試驗中比對照增產32.34%,均排名第三。
通過綜合評比,桂夏1303、桂夏1306、桂夏1375、桂夏1385、桂夏14-1和圣豆16等品種產量較低,和對照種相比又沒有明顯的優勢,不宜在桂西北地區推廣種植。桂夏14-2、粵夏2013-1和粵夏2013-2綜合性狀均優于對照種桂夏1號,故適宜在桂西北地區推廣種植。
5 參考文獻
[1] 陳麗麗.野大豆與栽培大豆雜交后代的鑒定評價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3.
[2] 陳應志.大豆品種管理與推廣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6-17.
[3] 曾維英,梁江,陳淵,等.1982—2008年廣西夏大豆良種區域試驗總結[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7):657-660.
[4] 韋清源,梁江,湯復躍,等.廣西第十一周期夏大豆區試概況及參試品種評價[J].廣西農學報,2015,30(5):4-8.
[5] 韋清源,陳淵,梁江,等.廣西第十周期夏大豆區試品種評價[J].廣西農學報,2013,28(4):5-10.
[6] 葛長軍,徐麗榮,閆良,等.鮮食大豆品種比較試驗研究初報[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