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九敏 張蘊 李雋 劉玉石
摘要 在生源緊張、注冊入學高職院校數量及生源規模逐步擴大的背景下,根據生源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宜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解決統招生源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式與注冊生源特點不匹配的問題,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本文以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專業為例,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以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建設為核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分級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各高職院校注冊入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 高職;注冊入學;因材施教;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287-03
自2011年,江蘇省在26所高職院校試行面向高級中等教育學校(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注冊入學的招生模式[1-2],注冊入學制度是指在特定的教育領域或者特定的學校,學生在申請入學時經過一定的程序直接注冊學習的制度。經過6年時間,該招生模式已經擴展到省內所有民辦和公辦高職院校[3]。從全國來看,實行高職“注冊入學”的省份也從江蘇、福建擴展到陜西、河南、上海、江西、浙江等省市。
高職院校如何適應這種新的招生模式,如何通過改革求發展,針對注冊入學,其生源特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具備高等職業特色、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應用型高級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成為各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也是許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4-6]。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專業2012級生源為注冊入學,生源質量在知識結構、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和統招生源有所差異。針對學生學情,結合專業特點,經過幾年的實踐,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專業從人才培養體系、教學模式兩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
1 注冊入學生源特點及學情分析
1.1 生源質量整體下降,組成結構復雜
注冊入學生源入學成績普遍不理想,大多專業文理兼收,有些專業還包括中職注冊入學的學生,組成結構復雜,生源質量整體欠佳。
1.2 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理論學習興趣不濃,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當前學情不匹配
注冊入學生源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較差,課堂知識吸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弱,學生學習能力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大部分學生對于理論教學不感興趣,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課堂玩手機、遲到、曠課現象嚴重。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及管理難度很大,但是學生對于技能性動手操作的實訓課程尚有熱情。
1.3 學生專業興趣不同,層次不齊,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注冊入學生源由于知識結構、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的差異,導致同一班級學生層次較多,差異明顯,兩極分化現象嚴重。隨著學習進程的推進,這種兩極分化現象更為明顯,教學中會出現“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下”的現象,中間部分學生仍有層次差異,同一班級學生專業興趣愛好、個性差異較大。
2 新型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策略
2.1 專業崗位群及崗位工作任務整合分析
在市場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由專業教師、企業專家、技術員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共同確定園林技術專業主要就業崗位群為“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根據就業崗位整合相應的工作任務為園林植物種苗繁殖、園林植物生產、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小環境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小環境園林綠化施工及組織管理。學生也可從事花藝設計、室內綠化裝飾、自主開店或是與專業相關的自主創新創業工作。園林技術專業的目標為培養面向園林相關企業、事業單位生產、服務與管理等崗位的人才,這些專業技術型人才需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精湛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與創新能力、創業能力。通過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確定人才培養模式。
2.2 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突出職業核心能力模塊課程建設
根據園林技術專業主要就業崗位群+職業崗位能力結構+培養規格的培養方式,按照人文素質模塊、職業基礎能力模塊、職業核心能力模塊、職業拓展能力模塊構建課程體系。人文素質模塊安排各專業通識的公共基礎課,突出職業核心能力模塊課程建設,根據不同崗位群開設植物與植物生理、花卉栽培、園林樹木栽培與養護、園林植物保護、園林制圖、園林AutoCAD、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園林測術量技術、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等課程;職業拓展能力模塊開設插花藝術、室內綠化裝飾、園林文件撰寫與編輯、市場營銷、文學欣賞與寫作技能等專業選修課程,同時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公共選修課。
2.3 突出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強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園林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突出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職業能力課程幾乎都是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實踐教學所占比重為63%左右,主要開設園林基礎實習、園林單項集中實訓、園林綜合實習、園林崗前實訓、頂崗實習等實習實訓課程。由于園林植物生產及養護具有季節性,園林工程項目也分階段性[7],按照上午上課+下午實習、分散實習+集中實訓、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相結合的模式組織實習、生產,實現理論與實訓、課程建設與基地建設的緊密結合,以及突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園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組織與安排詳見表1。
2.4 “教-學-做-賽-創”一體化、分級遞進式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8]。園林技術專業構建以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創新精神教育為主線,創新創業要求貫穿始終。“教-學-做-賽-創”一體化、分級遞進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詳見表2。
3 因材施教的教學改革舉措
3.1 初步探索分層教學、分類培養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針對注冊入學生源特點及學情,在人文素質課程中,英語和數學2門課程均采用分層教學。通過入學成績及入學后課程筆試成績,打破專業班級限制,根據學生成績分層重新組建班級。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以及各個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和考核形式,有效避免“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下”的現象的發生。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打破專業班級限制,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開設不同體育項目,學生自主選擇,并實行分類培養。分類培養是指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職業生涯傾向、個性以及興趣愛好,按照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對學生實施分類培養,以滿足學生不同職業崗位發展的需求[9]。在園林技術職業能力課程學習中,根據“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園林規劃與設計”“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崗位群,將班級學生分為3個不同的學習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重點選擇某個模塊修讀。
3.2 學分銀行和分數銀行制度的建立
“學分銀行”是指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職業能力發展需要,通過學生活動、學術科研、創新創業、專業競賽、職業資格認證等各種學習經歷,將成果折算成的累積學分,經學校認定后存入學生學分銀行,并根據學校有關規定,用于兌換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學分的一種制度。既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興趣,也可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分數銀行”是專門針對園林技術專業注冊入學生源設立的,滿足不同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個性特長的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的一種制度。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專業實訓實踐項目、單項或是綜合實訓、企業項目實訓等按照優秀、良好、中等的標準,分別給予3分、2分、1分的獎勵。例如園林實訓中的繁殖、栽培養護、修剪、植保、測量、規劃、施工等項目,可以分別按照優秀、良好、中等的標準計分,分數可以累加。取得的分數存入分數銀行,用于不及格課程及分類培養中不擅長課程的分數兌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
3.3 按照崗位工作任務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職業能力課程按照能力模塊教學+工作任務驅動+具體項目支撐導入+分組合作的模式,輔以過程性考核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按照基礎技能—操作技能—管理技能—拓展技能4個層次構建課程能力模塊。任務驅動就是每一模塊的教學內容都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與崗位實際工作任務相對接。每一個學習、工作任務都是由相應的教學項目支撐,導入具體的教學內容,課程教學項目模擬企業生產情境或是參與企業實際項目操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理論知識點項目化,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場所,打破理論和實踐的課時限制,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過程,解決學生對于理論教學不感興趣,傳統課堂教學和實際學情不匹配等問題。
3.4 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更新
園林技術專業課程主要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現場體驗式教學、參與式教學、情境式教學、實際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善觀察、勤動手、多思考、多總結、善創新的能力。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訓練貫穿始終,融教、學、做于一體的教學模式。
3.5 多元化的教學評估和課程考核方式
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過程性考核,綜合評價為主的課程考核方式。過程性考核即平時+過程的考核,一般分配比例為4∶6,平時包括出勤、課堂表現、小組內項目參與度,不同課程的過程性考核根據課程特點自行設置,例如花卉栽培的過程性考核包括20%出勤、10%課堂表現、10%小組項目參與度、20%花卉識別、30%繁殖栽培項目、10%花卉應用及問題總結報告。通過學生自評、組內評價、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等共同構成課程教學評價機制。課程考核方式為平時+作品、平時+閉卷考核、平時+開卷考核、平時+報告、平時+項目、平時+設計(實施)方案等。
3.6 畢業綜合能力考核代替論文(設計)及答辯的畢業考核形式的改革與實踐
由于生源質量整體下滑,學生知識和寫作水平有限,論文拼湊、抄襲現象嚴重。針對這類問題,結合園林技術專業以專業操作能力為核心的特點,同時為了突出高職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特點,進行了畢業綜合能力考核代替論文(設計)及答辯的畢業考核形式的改革與實踐。根據專業崗位群,設定8個實踐操作考核項目,分別為穴盤播種育苗技術、扦插育苗技術、除草劑使用技術、綠籬整形修剪技術、插花技術、園林測量技術和居住區小游園設計。學生選考6項,每個項目均由2名以上教師考核,根據專業職業資格證書或是相應項目比賽考核標準設定詳盡的操作要求及評分標準,最后以考核教師的平均分作為該項目考核的成績,取6個項目的平均分作為畢業綜合能力考核的成績。
3.7 雙證書制度及以證代考模式的進一步探索與實施
雙證書制度是學生畢業除了畢業證書外,還要取得學校認定的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可以用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代替相關課程的成績,也可以代替畢業綜合能力考核中對應考核項目的成績。
4 結語
針對注冊招生制度下高職院校生源特點及學情分析,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專業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以突出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建設為核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分級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材施教,采取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改革措施,取得良好成效。2015屆、2016屆、2017屆學生按時畢業,達到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就業情況樂觀,就業單位評價良好。部分學生自主創業開設花店、經營園林苗圃、園林設計工作室、園林景觀工程公司等,既滿足社會需求,也實現了個人的發展。
總之,注冊招生制度下,要想用好注冊入學這把“雙刃劍”,就要立足生源實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轉變辦學觀念,增強市場意識,培育核心能力,形成自身的特色,提高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5 參考文獻
[1] 朱紫茂.關于注冊招生制度下江蘇省民辦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2013(7):24-25.
[2] 張怡躍,穆瑞新.高職注冊入學:機遇還是挑戰?[J].教育與職業,2014(34):30-34.
[3] 陳維龍.注冊入學高職會計專業證書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長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4(3):73-75.
[4] 朱志國.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策略[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7(4):28-30.
[5] 張金煒,祝志勇.個性化因材施教人才培養探索:以城市園林分類培養分層教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6(2):171-172.
[6] 張衡鋒,韋慶翠,李成忠.高職園林技術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和實踐[J].學周刊,2017(36):33-34.
[7] 丁寧,陳曉梅.高職園林技術專業基于“季節更替”的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8):248-249.
[8] 李雋,曹玉平.高職院校“分級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職教論壇,2016(26):27-30.
[9] 張軍俠,祝志勇,潘菊素,等.分類培養分層教學打造“卓越園林技師”的實證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0):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