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霞 王維國 陳貴 郜文杰 林麗
摘要 為篩選出適合霍邱縣小麥赤霉病防治的高效藥劑,選用10%苯甲·多抗可濕性粉劑、59.7%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5%戊唑·咪鮮胺可濕性粉劑開展防治試驗。結果表明,4種可濕性粉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存在差異。10%苯甲·多抗可濕性粉劑、59.7%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45%戊唑·咪鮮胺可濕性粉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5.79%、78.14%、74.86%、81.42%,其中單劑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防效低于3個復配劑的防效,且有效成分用量遠高于復配劑有效成分用量。
關鍵詞 小麥;赤霉病;可濕性粉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090-01
近年來,小麥赤霉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目前市場上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藥劑眾多。為了篩選出適合霍邱縣小麥赤霉病防治的高效藥劑,筆者研究了4種可濕性粉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為小麥赤霉病的高效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藥劑:10%苯甲·多抗可濕性粉劑(績溪農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9.7%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江蘇天禾寶農化有限公司)、45%戊唑·咪鮮胺可濕性粉劑(鹽城雙寧農化有限公司)。供試作物:小麥,品種為泛麥8號。施藥機械:金原野3WBD-20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工作壓力0.2~0.4 MPa,流量0.36~0.48 L/min。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1]:處理1,10%苯甲·多抗可濕性粉劑600 g/hm2;處理2,59.7%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45 g/hm2;處理3,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處理4,45%戊唑·咪鮮胺可濕性粉劑600 g/hm2;CK,清水空白對照。小區面積333 m2。
1.3 試驗方法
試驗在城西湖老灘村進行,土壤質地為黃棕壤[2],前茬作物為水稻,11月5日采用機條播的方式播種。
試驗共施藥2次,第1次在4月20日,小麥處于揚花初期,天氣晴朗,微風,平均氣溫22 ℃;第2次在4月27日,小麥處于揚花盛期。各藥劑兌水675 L/hm2對小麥穗部均勻噴霧。
1.4 調查統計
第2次施藥后第1、3、7天觀察小麥赤霉病發病情況以及有無藥害產生,小麥收獲前調查小麥赤霉病最終發病情況[3]。依據《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3],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100穗,以枯穗面積占整穗面積的百分率進行分級,記錄各級病穗數和總穗數。分級方法[4]:0級,全穗無病;1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以下;3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1/2;5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2~3/4;7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3/4以上[4]。
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分別按按公式(1)(2)(3)計算[5]:
式(1)中,D為病穗率(%);Nd為病穗數;N為調查總穗數。式(2)中,X為病情指數;Ni為各級病穗數;i為相對級數值;N為調查總穗數。式(3)中,P為防治效果(%);X1為空白對照區病情指數;X2為藥劑處理區病情指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藥效評價
由表1可知,第2次藥后10 d,處理1、2、3、4對小麥赤霉病防效分別為85.79%、78.14%、74.86%、81.42%。處理1、4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均高于80%,優于處理2、3。
處理1、2、3、4的供試藥劑分別為10%苯甲·多抗可濕性粉劑、59.7%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5%戊唑·咪鮮胺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用量分別為60、206、1 200、270 g/hm2,其制劑用量分別為600、345、1 500、600 g/hm2。從有效成分用量上看,單劑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遠低于復配劑的防治效果。
2.2 藥劑安全性評價
根據藥后1、3、7 d對小麥生長情況的觀察發現,幾種藥劑處理區未發現對小麥生長、灌漿有明顯不良影響,小麥無枯斑、褪綠等癥狀出現,生長勢與對照區相比無顯著差異,說明幾種供試藥劑對小麥安全。
3 結論與討論
大田防治小麥赤霉病時,可選用10%苯甲·多抗可濕性粉劑和45%戊唑·咪鮮胺可濕性粉劑,制劑用量均不低于600 g/hm2,采用二次稀釋法配制藥液,兌水675 L/hm2,在小麥揚花期施藥2次,以順風雙側平行推進法均勻噴霧于麥穗上[6]。
4 參考文獻
[1] 孫俊銘,韋剛,張啟高.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篩選試驗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24):156-157.
[2] 姜中山,時英鐘,張安耀,等.霍邱縣耕地力建設與土壤改良對策和建議[J].農技服務,2011,28(6):788-789.
[3]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生測室.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4]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作物有害生物測報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5] 韓青梅,康振生,段雙科.戊唑醇與羥菌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然科學版),2005(7):40.
[6] 張廣文.皖東地區小麥赤霉病流行因素及化學防治方法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