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生
摘要 深入推進農藥使用量的零增長行動,不僅有利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還進一步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本文在總結焦作地區多年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科學防治理論,歸納出了做好農藥“減量增效”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多措并舉,綠色防控;掌握動態,預測預報;熟知藥性,選配用藥;精準施藥,治早治小;統防統治,提高防效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藥;減量增效;措施;河南焦作
中圖分類號 S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118-02
要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奮斗目標,措施之一就是堅持減少農藥用量,提升農藥利用率,深入推進農藥使用量的零增長行動,確保農藥“減量增效”取得新成效[1]。如何才能做到農藥“減量增效”是當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筆者在總結焦作地區多年來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經驗的同時,結合科學防治理論,歸納出了在做好農藥“減量增效”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現總結如下。
1 力求多措并舉,實施綠色防控
研究探索適用于本地效果顯著的農業、物理和生物等病蟲草害防治新方法,特別是對一些可控環境下的設施農業,病蟲害防治盡可能采用非化學防治的方法。
堅持以作物為著眼點,利用耕作、栽培、育種等農業防治措施,調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以控制、避免或減輕病、蟲、草的危害[2]。農業防治不但可以有效避免因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農藥所產生的害蟲抗藥性、環境污染以及殺傷有益昆蟲的不良影響,而且措施一旦有效,則很容易被群眾接受,更便于后期推廣應用。
堅持應用光、電、微波、超聲波、輻射等物理措施控制病蟲害。轄區內孟州市全義農場韭菜生產基地,采用“日曬高溫覆膜法”防治韭蛆,取得了明顯的防治效果,示范區核心面積266.67 hm2,輻射帶動面積666.67 hm2,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韭菜特色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還可以借助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蜜源植物、釋放有益生物等一系列生態、生物綠色防控技術抑制病蟲害發生程度。形式多樣的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有效減少農藥用量,而且可以很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2 掌握病蟲動態,做好預測預報
分析研究近年來主要病蟲害發生的特點,有目的地針對某種病蟲的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結合掌握的歷史資料對病蟲發生的趨勢加以研判。及時掌握轄區內和周邊地區病蟲發生動態。參考掌握的病蟲情、氣候、栽培品種、天敵等因素,綜合分析,對病蟲發生的時期、發生程度和發生趨勢進行準確預測,并及時發布。從焦作地區多年病蟲害發生情況來看,一般干旱年份蟲害較重,多雨水年份病害較重。
病蟲害發生期預測要因地制宜,對當地主要病蟲害進行預測,重點要掌握其始發期(16%~20%)、盛發期(45%~50%)和終止期(80%),在摸清病蟲害發生現狀后,及時召開專家會商會制定病蟲草害防治方案,抓住有利時機,適時指導防治;對遷飛性或擴散性病蟲害要對其遷飛擴散方向和發生區域范圍進行預測,預測病蟲害分布區域和發生面積,把病蟲害控制在蔓延之前。
3 熟知農藥特性,正確選配農藥
市場上供應的農藥品種較多,各類農藥都有自己的特性及防治對象,選擇農藥時,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要根據藥劑的性能特點和防治對象的發生規律進行選擇。具體可按照以下方面進行農藥選配:一是選擇對路農藥。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病蟲草害、參照農藥使用說明,正確選擇所需農藥品種。二是合理復配混用農藥。復配、混用農藥時,必須遵循2種或2種以上農藥混用后不起化學變化的原則,以免造成藥害。田間混用的農藥物理性狀應保持不變。混用農藥品種要求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兼治不同的防治對象。三是堅持輪換用藥。農藥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抗藥性,如果一個地區長期單獨使用一種農藥,將加速其抗藥性的產生[3]。因此,為了延緩生物抗藥性的產生,必須合理輪換使用不同種類的農藥,循環交替用藥,提高農藥使用壽命。
4 做到精準施藥,治早、治小、治好
精準施藥、提前 “治早治小”是搞好農藥“減量增效”、做到事半功倍的關鍵性措施;精準施藥不光能減少農藥用量和使用次數,同時也能減少用工和人力成本,對快速干凈徹底地消滅病蟲害、延緩病蟲害抗藥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精準施藥、治早治小具體應把握以下3個原則。
4.1 把握好防治時機
不同發育階段的病蟲草害對農藥的抗藥力不同。病害方面,病原菌休眠孢子抗藥力強,孢子萌發時抗藥力減弱,早治于病源擴散前;蟲害方面,一般3齡前幼蟲抗藥力弱,施藥效果較好;草害方面,雜草在萌芽和初生階段對藥劑較敏感,以后隨著生長抗藥力逐漸增強。因此,在用藥時必須根據病、蟲、草情及天敵數量來確定防治對策。如防治小麥赤霉病時,重點是把握好小麥抽穗至揚花期的防治;對于小麥吸漿蟲的防治,發生嚴重的地塊要早治于蛹期(小麥孕穗期),發生不嚴重的地塊早治于成蟲期(小麥抽穗期至揚花前)。
4.2 把握好用藥量和用藥次數
用藥量應根據藥劑性能、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施藥方法來確定。農藥標簽或說明書上推薦的用藥量一般都是經過反復試驗才確定的,為了避免對作物產生藥害或影響防治效果,在使用時切勿隨意增減用藥量[4]。施藥次數要根據病蟲害發生時期的長短、藥劑的持效期及上次施藥后的防治效果來確定。
4.3 把握好正確的施藥方法
在生產中,應根據病蟲發生規律、危害特點、發生環境等情況確定適宜的施藥方法。土傳病害、萌動的雜草種子、地下害蟲,一般采取藥劑土壤處理、開溝撒施的施藥方法;作物生長期病蟲害一般選用噴霧法;防治種子傳染的病害一般采用拌種法或浸種法處理。由于病蟲危害的特點不同,施藥的重點部位也應不同。此外,目前使用的大多數是內吸性殺蟲劑和殺菌劑,以向植株上部傳導為主,施藥時,要突出重點,均勻、周到。為了確保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大風時不要噴[5]。
5 抓好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
統防統治即防治時間、防治用藥和防治技術的統一,其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5.1 提高防治效果,有效控制病蟲害
通過統防統治,使防治適期、防治藥劑、施藥方法等防治技術應用到位率得到了質的提升,加之不留任何防治死角,防治效果也得到了保證。特別是對一些遷移性蟲害、氣傳性病害等大面積突發性病蟲害,統防統治具有不可替代的防治效果。
5.2 減少農藥用量,降低防治成本
統防統治是針對某種或多種病蟲草害在農技人員指導下的規模性、規范性活動,是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選擇作業時間、科學配置農藥和用量、大范圍集中噴施的精準防治,可大大降低用藥、用工成本,減少病蟲害防治次數,農藥使用量也隨之大幅下降。
5.3 保障安全生產,改善生態環境
統防統治在整個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程等規定進行施藥,把好農藥使用的各個關卡,避免分散農戶亂用藥誤用藥、藥劑配比濃度過高、漏防或重施藥等情況的出現,消除了藥害,從而大大降低了農藥殘留量,保證了農藥的使用安全。統防統治需要高效新型的藥械和專業化服務組織。建立一支技術過硬又擁有新型植保機械(如植保防治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的服務隊伍,不僅可有效提高作業效率,做到短時期內集中快速精準施藥,提高防效,而且還可以大大減少農藥的流失與浪費。
6 參考文獻
[1] 韋建東.創新農作物病蟲害預報發布方式,不斷提高預報宣傳效果[J].廣西植保,2011,24(2):37.
[2] 王睿.農藥的科學選購與合理使用[J]. 現代農業科技,2013(3):169-170.
[3] 郭輝,韓長杰.精準施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現狀[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4):42-43.
[4] 厲金芹.農藥要減量 科學使用是關鍵[N].農民日報,2015-01-22(6).
[5] 劉小英,顧士光,金寶根,等.淺談當前農藥減量增效措施[J].上海農業科技,2009(5):33-34.
[6] 農藥要減量,科學使用是關鍵[EB/OL].(2017-07-25)[2018-06-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3875663001099𝔴=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