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
摘要 通過白蠟大喬木容器苗與土球苗在經過改良的曹妃甸工業區重鹽堿地原土上直栽對比試驗,探索曹妃甸地區淤泥質重鹽堿地低成本造林綠化方法。結果表明,容器苗的胸徑增長量和新梢增長量總體略低于土球苗,但相差較小,而存活率可達95%以上,遠高于土球苗,滿足城市園林綠化工程苗木成活率要求,能初步解決曹妃甸地區淤泥質重鹽堿地綠化成本過高的問題。
關鍵詞 淤泥質重鹽堿地;白蠟;容器苗;直栽綠化;河北唐山;曹妃甸區
中圖分類號 S792.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165-01
唐山市曹妃甸區為濱海重鹽堿地區,土壤含鹽量高(一般在6‰以上)、地下水位高(1 m左右)、地下水礦化度高(平均礦化度在11.8~33.7 g/L)、土質黏重、滲透能力極差,不利于植物生長。特別是在海沙吹填而成的曹妃甸工業區,多為淤泥質鹽堿土,部分地塊土壤含鹽量達30‰以上,導致該地區綠化覆蓋率低,嚴重影響了本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故土壤含鹽量過高是制約曹妃甸區域環境綠化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曹妃甸地區對于淤泥質重鹽堿地綠化的方式主要為傳統的棄運原土、鋪設隔離層、外購種植土抬高地面后進行苗木栽植綠化,其中鋪設隔離層和外購種植土費用已占綠化費用的近50%,綠化成本過高成為曹妃甸區域環境綠化的最大障礙[1-2]。因此,如何降低曹妃甸地區造林綠化成本,改善景觀及周邊生態環境,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通過白蠟大喬木容器苗直栽綠化應用研究,探索適宜其栽植的高含鹽量原土的改良方法,以做到在不鋪設隔離層和換填種植土的鹽堿地原土上直接栽植,降低鹽堿地綠化的成本。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址為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區淤泥質鹽堿地,深度0.5 m處原始土壤含鹽量為10.5‰~32.5‰,平均含鹽量19.8‰,土質黏重,滲透能力極差。對原土摻拌有機肥、腐植酸、磷石膏、半腐熟玉米秸稈等土壤改良材料,并進行機械翻耕1.5 m[3]。項目區域內設置排鹽管,每間隔10 m鋪設1道纏布排鹽盲管,埋深1 m,鋪設坡度0.3%;設置二級排鹽管,管上設閥門,埋深1.1 m。盲管排出的水排入二級排鹽管內,再由二級排鹽管排出。給水系統采用滴灌方式。原土改良、排鹽系統和給水系統完成后對項目區域進行2次淡水洗鹽[4],取深度0.5 m處土壤測其含鹽量為2.81‰~14.50‰,平均含鹽量6.82‰。
1.2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白蠟大喬木容器苗和白蠟大喬木土球苗。綠化苗木規格胸徑>6 cm,為了達到景觀效果,需帶冠栽植。但曹妃甸地區大風天氣頻繁,特別是曹妃甸工業區常年有4~5級海風,個別能達到9~10級。因此,為了提高容器苗的穩固性,防止因大風倒伏造成苗木損傷,容器苗采用重型基質。同時,從節約成本、提高苗木對鹽堿的適應性、苗木生長需求等方面綜合考慮,基質采用配比有機肥和腐熟秸稈的含鹽量低于3‰的土壤和細沙。通過苗木在不同配比基質1年生長量對比試驗,選定原土40%、細沙20%、腐熟玉米秸稈30%、有機肥10%的最優配比基質,栽植容器采用50 cm×70 cm的普通白色無紡布種植袋。為了確保容器苗根系恢復完全,綠化應用栽植時苗木移栽至容器的時間不少于6個月。
1.3 測定內容與方法
白蠟大喬木容器苗與土球苗在鹽堿地直栽后測定存活率和生長量。選取胸徑6.0~6.5 cm白蠟大喬木容器苗與土球苗(土球直徑50~60 cm)各200株,在2016年10月直接栽植于改良后的鹽堿地內,并進行相同的養護管理。于2017年6月和2018年6月2個時間節點分別測量記錄植株胸徑和新梢大小,計算相對于苗木移時平均胸徑增長量、當年平均新梢生長量(新梢生長量調查方法為每株測量最大值后取所有存活苗木平均值)、存活率[5]。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容器苗的胸徑、新梢增長量總體略低于土球苗,但相差較小,而存活率遠高于土球苗。容器苗2018年6月與2017年6月存活率相差較小,苗木存活趨于穩定,且已達到95%以上,滿足城市園林綠化工程苗木成活率要求;而土球苗存活率2017年6月僅有82%,2018年6月降至74.5%,苗木死亡量較大,且存活率呈下降趨勢,不能達到城市園林綠化工程苗木成活率要求。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容器苗根系無損傷,直栽后根系可正常吸收水分、養分供苗木成活、生長,且容器苗的無紡布種植袋可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鹽分進入袋內,袋內基質含鹽量無急劇增加,故容器苗可正常成活生長,存活率高;土球苗由于挖苗時根部損傷較多,直栽后土壤內鹽分刺激傷口,使其不能正常吸收水分、養分,造成苗木成活困難,存活率低。但容器苗根部由于種植袋的阻隔,吸收袋外養分困難,而土球苗一旦成活,根系恢復后可直接吸收土壤養分,故容器苗平均胸徑增長量和新梢生長量略低于土球苗。
如何降低曹妃甸地區淤泥質鹽堿土地綠化一直是重點、難點,通過本次白蠟大喬木容器苗直栽綠化應用研究,解決了淤泥質鹽堿土低成本綠化難題,基本可以實現讓鹽堿地“先綠起來”的第一步目標。成活植被可增加土壤孔隙度,利于土壤水分下滲,抑制土壤返鹽,再結合“梯次推進”植被構建模式,先栽植耐鹽能力強的先鋒植物降低土壤鹽分,再栽種耐鹽且景觀效果好的植物,從而逐步達到綠化美化的景觀要求。
4 參考文獻
[1] 沙夢哲.浙江慈溪慈東濱海區鹽堿地綠化技術與成效分析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2] 楊麗娜.曹妃甸鹽堿地園林綠化效果實現的工程詳剖[J].中國農業信息,2013(13):229.
[3] 王文成,孫宇,郭艷超,等.濱海泥質重鹽堿地綜合改良與植被構建關鍵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4):207-208.
[4] 胡一,韓霽昌,張揚.鹽堿地改良技術研究綜述[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2):67-71.
[5] 樊寶敏,宋元斌,王利勇,等.濱海鹽堿地喬灌木樹種造林對比試驗初報[J].山東林業科技,1999(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