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偉 丁俊鋒
摘 要: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有效發揮作用,充分利用其公共必修課的特點和優勢,積極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服務于又紅又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的新課題。
關鍵詞: 思政課 本科高校 應用型人才
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著力培養應用型人才,是中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實踐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推動應用型轉型,需要學科專業建設、教學、科研、學生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后勤服務等各個方面的工作緊緊圍繞應用型這一中心開展。在這一背景下,思政課必須有所作為,積極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服務于本科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
一、應用型人才與高校應用型轉型
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是什么,不一而論,辦學定位各不相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界定,并且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的認識各不相同,比如在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理工優長的研究型大學看來,自己不僅是研究型大學,而且是應用型大學,并且是高級應用型大學,培養的人才是高級應用型人才,但這絲毫不影響清華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學。如果非要對應用型人才進行界定,那么至少應該包含幾個層面的意思,這些也是高校轉型的基礎和依據。
(一)強調“應”——對應。即高校培養的人才要與國家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需求相對應,要與行業發展需求相對應。從這一角度出發,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體——高校,要實現應用型轉型,必須在設置專業之初,就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行業發展需求,進而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等方面,都緊緊圍繞這一對應關系進行規劃。作為應用型培養的對象——學生,要成長為應用型人才,就要從專業選擇的第一時間,對行業發展的前景、經濟社會發展對該行業的要求進行了解,對該專業學習的生涯進行規劃,甚至對所要從事行業的專業倫理進行深入的把握。這兩個方面之所以強調對應而不是應對,在于有主動和被動之分,前者強調高校和學生要主動研究和制訂相應的方案和規劃,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需要,而后者應對則是一種被動適應。
(二)強調“用”——實用。即高校培養的人才不但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更要傾向學以致用和實際應用。從這一角度出發,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高校,要實現應用型轉型,必須將實踐教學擺在更重要的位置,為學生理論學習成果的轉化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和鍛煉機會,同時要轉變教育評價方式,變學生在校期間表現的過程性評價為畢業生的社會評價,更加關注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評價,通過社會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饋倒逼培養過程改革。作為培養對象——學生,要成長為應用型人才,必須從專業學習開始,樹立學以致用的成長成才理念,將實用性與知識性并重,并且更加強調實用性。要建立在知識的實踐運用過程中學習知識的學習模式。通過在校期間實戰性的訓練,強化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在步入社會和工作崗位時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工作崗位,滿足工作需求。
(三)強調高素質。這是本科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區別于高職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之處,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本科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是針對行業發展培養的人才,而不是高職院校為了適應崗位需求而進行了人才培養。要實現本科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素質。這里的高素質體現在專業知識掌握更加扎實,對專業技能理解更加深刻,對行業發展前景有清醒認識,對專業倫理有一定把握等。更重要的是這種高素質體現在人才通過行業實踐,逐漸形成內生活力,以支撐其可持續發展,可以在實踐中進行一定的創新。
二、應用型轉型中思政課的角色定位
(一)服務好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思政課的職能所在。由于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的特殊性,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要職能有兩個:一是堅守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高度重視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發揮好高校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政課應有的底氣充足的思想理念講深講透,主動引導、培育和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二是要服務于其他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各專業的特點,堅持立德樹人,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下,思政課需要更加重視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從人才培養的深度層面看,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容易形成“過度專業化”,只注重專業的應用性,忽視各專業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的培養,思政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哲學思維方法可以進行相應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專業思維方法,在正確的專業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下,可以促進學生在相關專業領域中培育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從人才培養的廣度上看,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容易形成知識“窄化”,并由此引發“窄化效應”,導致過去關注某一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卻忽視該專業發展中屬于內涵范疇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問題在于,這些被忽視的知識和技能往往是過去或當時社會需求比較強烈,但隨著時代變遷,需求已經變得不再強烈的知識和技能。要改變這種“窄化”,避免出現“窄化效應”,僅僅靠該專業教育本身是無法解決的,需要在更寬廣的視野下對社會發展需求、專業發展前景和個人價值追求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此思考將決定學生在走向職場、從事專業工作時有多大的發展領域,這些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幫助和引導學生解決的問題。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世界觀引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價值觀的引領,還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歷史觀的導向,都可以引導和培養學生正確解析社會發展需求、專業發展的前景和個人價值追求之間的關系。
(二)服務于學校應用型轉型大局是思政課的職責所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加強內涵建設、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是此類院校改革發展成敗的重要標志,是學校提高辦學知名度,擴大學校影響力的重要抓手。學校的學科專業建設、教學、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和后勤保障等各個方面的工作都要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一中心開展。從教學角度分析,學校應用型轉型的舉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方面。所有課程要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設計。所以,思政課教學在發揮職能時,不能單打獨斗,要充分結合各專業的特點,將思政課教學與學生專業學習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相關專業的案例進行分析。二是實踐教學方面。所有實踐教學環節要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思政課要引導學生運用思政課上學到的方法論,指導專業技能訓練。
從應用型的培養目標的角度看,這兩個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實踐教學,思政課教學要更加重視實踐教育環節。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的通知》,其中一個重要的精神,就是要求各高校將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的實踐教學各環節進行規范,比如要求落實實踐教學的學分,明確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指導教師,并要求對實踐教學環節提供專項經費保障,實踐教學覆蓋全體學生,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在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要更加重視實踐教學,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新模式。這些都是高校思政課適應和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提出的戰略舉措。從實際效果看,“實踐教學有利于增強課程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修養,樹立堅定信念”[1]。
三、目前高校思政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契合狀況及問題
從近年來的情況看,高校思政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契合狀況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在學校發展戰略層面。學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時,一般是從學校層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整體方向進行規范。如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障措施等。在此基礎上再指導二級院(系)等教學單位根據各自的專業實際,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思路、具體舉措。這些環節往往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上,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但思政課由于沒有具體的專業支撐,而無法圍繞專業發展建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也沒有固定的學生,無法圍繞學生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過程進行觀測。在學校和二級教學單位兩個層面,思政課都無法參與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和具體實踐。再加上學校缺乏相應的統籌和引導,思政課的教學目標無法在其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等頂層設計中得到彰顯。正如學者所言:“學校在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時有意無意忽視了思政課的地位,這也影響、限制了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思政課人才培養作用的發揮。”[2]
(二)思政課的改革缺乏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考量。雖然許多地方本科高校已經確立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并且圍繞這一目標,開始逐步推動教學、科研、條件保障等治理體系的改革,但思政課教學卻沒有明確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思路和舉措,難以適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一方面,思政課改革往往拘泥于自身,改革的范疇一般圍繞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開展,缺乏整體意識,很少回歸本源,真正把思政課看作一門面向全體學生的“公共課”看待。所以,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沒有把自身改革同各專業的改革相結合,無法把其他專業改革的理念融入自身改革中。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理念不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專業技能的教育需要緊隨培養目標,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隨時保持先進的教學理念,以讓學生掌握先進的專業技能”[3]。在一個信息化已經相當成熟的時代,隨著新媒體、自媒體的興起,教育理念開始發生快速的革新,慕課、翻轉課堂開始在大學教學中大量運用,由于這些新的教學模式更加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多元參與,應用型大學開始更加積極地嘗試這些教學模式。但是由于思政課強調意識形態的一元灌輸的特點,導致無法快速跟進和采用新的教學理念,以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三)思政課教師的專業背景無法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思政課教學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思政課教學通過教學內容改革,特別是教學案例的創新,將相應的專業知識引入自身教學體系,如此,一方面可以通過方法論的引導,介入相應專業的研究方法,提高與相應專業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關注度,提高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正確引導學生的專業倫理,從而在更深層的專業價值取向上引領人才培養的方向。當然,思政課教學要實現這些目標,前提是要求教師的知識儲備中能涉獵相應的專業知識,達到與相應專業的契合要求。但現實是絕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并不具備這種素質,而如果要通過繼續教育、臨時的充電或在備課過程中進行設計,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耗費大量的精力,這對教師的要求顯得過高。思政課教師的專業背景能否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成為思政課教學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四、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選擇
根據目前學校思政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契合狀況,應該從學校發展戰略、思政課自身改革、思政課教師、思政課具體實踐和各專業的人才培養五個方面,思考思政課教學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路徑。
(一)在學校發展戰略層面。將思政課教學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不僅在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的制定中要給予具體安排部署,在學校年度黨政工作計劃中,也要對思政課建設工作進行明確。要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經費落實和穩定增長。
(二)在思政課自身改革方面。要轉變改革的價值取向,由上好思政課轉變為引領各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培育和價值觀塑造,主動參與到其他各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中。要緊密結合學校的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推進思政課改革。既然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思政課就要圍繞大局,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發,發揮好自身的功能和職責,既要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又要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也就是“思政課的改革必須圍繞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展開,必須契合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4]。同時,要緊密結合各專業的具體特征,推進思想課教學內容改革,以更好地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在思政課教師方面。一方面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配齊配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完善選聘任用、培養培訓等制度,建設一支信念堅定、師德高尚、基礎扎實、結構合理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對于思政課的新要求。同時,要鼓勵思政專業背景的教師積極涉獵所教學生的專業知識,更好地了解所教專業的專業倫理、發展前景,以正確地引導和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相應專業的社會需求。還要鼓勵部分政治素質過硬、能夠勝任思政課教學的其他專業教師,參與到思政課教學中,以豐富思政課的教學理念,更好地將思政課融入各專業的人才培養。
(四)在具體的思政課教學實踐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化考試方法改革,完善教學評價機制,逐步形成考知、考能、考行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要不斷深化教學研究與理論創新,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教學重點問題研究,推進理論創新。要強化實踐教學,建設與課堂教學相促進的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教學體系,著力培育學生理論社團和理論骨干,加強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理論社團的指導。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學科支撐。更重要的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推進思政課的方法改革。總之,“不能繼續千篇一律地堅持傳統理論教學模式,而應該區分教育教學對象,增強針對性,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5]。
(五)在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面。要將立德樹人貫穿始終,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專業倫理構建,以及教學等環節與思政課相向而行;擔任相關專業班級的思政課教師,要主動尋求相關專業教師的支持和配合,將各相關專業的知識通過案例分析、實踐教學等環節主動引入思政課的教學環節。
參考文獻:
[1]王艷,馮正垚.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6):47-48.
[2][4]銀鋒.基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課改革研究——以東莞理工學院為例[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5(6):103-108.
[3]王楠.關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需求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理念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5(34):232-233.
[5]張文彩.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5):114-115.
基金項目:貴州省2016年高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高校思政課教學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2016SJJG002)成果;貴州教育廳2014年度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安順學院大學生自我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