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
摘 要: 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學實踐中還存在需要改進之處。本文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并思考和探索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和優化策略。
關鍵詞: 英語教學 合作學習 優化
一、背景
目前,以合作小組為形式的合作學習模式被廣泛接受和應用于課堂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在實施過程中需改進之處逐漸顯露。本文總結現存問題,并思考可行的解決措施和優化策略。
二、小組合作學習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
首先,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分析現存問題及可能的原因。
(一)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1.合作學習熱情不高
盡管教師設計了多形式的任務,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生表現出事不關己、無動于衷的消極學習態度,與小組成員合作學習的熱情不高。原因可能是缺乏對學生實際水平的考量,導致任務過難、內容設置過于復雜,使得一些學生無從下手,產生了學習焦慮等負面情緒。
2.參與程度失衡
合作學習的初衷是通過合作形成自由、開放的氛圍,增加學生聽、說、讀、寫的機會。但實際上,由于“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特征,各組組員現有水平差別,造成了參與程度失衡。即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對各項任務表現積極,一直擔任該組匯報人;其他參與者則只是簡單認同。更嚴重的是,性格內向或基礎較弱的學生或缺乏自信,或擔心被嘲笑而淪為“局外人”、“聆聽者”,不敢表達意見,陷入惡性循環,阻礙了組內成員平等參與合作學習的機會。
(二)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1.任務設置的內容和時長不合理
某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設置過多任務或活動。既缺乏對教學內容與合作學習小組形式有效結合的認真思索,又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還沒能提前預估可能出現的問題。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合作學習的活動時間很緊,學生難以全心投入,只能陷入被動接受知識的困境,使得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對小組合作的學習熱情陡降。
2.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失位”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并未體現引導者的功能:首先,各組同時進行某項任務,教師的注意力很難兼顧所有,基礎稍弱的小組易被忽略;其次,有的教師誤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只需要觀察他們的表現最后進行評價即可”,即僅僅充當旁觀者。加之任務難度較大,學生很難通過完成相應的任務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
3.評價機制存在不足
合作任務完成后,教師只注重對小組整體的評價,忽視對個體的評價。并且,評價的內容相對單一,不夠全面。如此,“一概而論”的模式會打消表現優秀者的積極性,助長某些被動學習者“不勞而獲”的心態。同時,忽視“過程夠努力,結果不理想”的情形,不利于學生的個體發展。
三、改進措施與優化策略
對上述存在問題進行仔細分析和認真思考后,總結如下改進措施與優化策略:
(一)全面了解,合理分層分組。
為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充分體現“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全班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分組。首先,全面了解學生:如通過摸底測試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通過問卷調查、談話聊天、家訪、觀察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學習態度、家庭背景。其次,根據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分層:學習成績優秀,學習興趣高的學生屬于第一層;學習成績和興趣中等,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一般的學生屬于第二層;學習基礎差又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屬于第三層。最后,將組員數控制在4人—6人,按比例包含上述各層學生進行分組。
(二)規范紀律,明確個體責任。
簡明、清晰的紀律有助于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分組完成后,首先,強調合作小組“榮辱與共,人人有責”的原則。即確保組內每位成員都能發表個人見解,同時各成員須為集體智慧作出一定貢獻。其次,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應始終堅持“獨立自主,互相幫助”。每人務必先嘗試獨立思考,再與其他成員交流意見。此外,學生還應做到“安靜傾聽,辯證思考”。前者指他人發言時以示尊重,后者指敢于質疑、辯證思考。
明確個體責任是合作學習的前提。為實現有效合作,需明確個人責任,以便激勵組員努力和形成積極的依賴關系。因此,以“合理化”、“人性化”的原則對組內角色進行設置,包括組長、記錄員、研究員和匯報人。組長負責任務部署、督促和交流。記錄員記錄任務分工、本組得分和獎勵情況。研究員搜集資料和相關信息。匯報人將任務組織成篇并進行闡述。其中,為保證公平參與避免個別學生逃避責任而有些學生過于強勢,研究員和匯報人角色須輪換。
(三)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和合理的活動設計。
1.合適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學生有很重要的導向和評價作用。因此,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智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及提高學生基本素養等多因素,針對分層教學的教學目標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如需識記的部分可引導第二和第三階層的學生主要負責,而需運用和創新的部分可引導第一階層的學生嘗試應對。
2.合理的活動設計和時間規劃
目標確立后,設計小組活動之初,首先應考慮該任務是否適合合作學習的模式。比如,涉及語法相關知識點,除了成績優秀的學生掌握較好外,大多數學生了解并不透徹,若貿然進行自由交流,則對知識的鞏固并沒有太大實際意義,反而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遇到語法相關難點時,注意采用由易到難、逐步深入的方式兼顧各層次學生,以便減少他們的學習焦慮和負面情緒,激發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興趣和啟發學生的思維。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注意實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結合符合學生審美或他們感興趣的主題內容和形式可以更吸引學生的參與。
要充分考慮各活動的時長。首先,為了使學生盡可能地參與,教師必須確保各小組成員在共同討論交流之前,具備獨立思考的時間。其次,教師應保證集體討論過程中,小組每位成員都有發表見解的充足時間。當然,對時長的控制需要張弛有度,如遇到討論氛圍熱烈,組員積極參與的情況,時間可靈活延長;因難度大而氣氛遇冷時,可通過指定優秀學生回答等方式相應縮短。
最后,教學結尾部分可適當設置總結環節,再次明確本節課的目標與重點,幫助學生對合作學習過程和結果有更深刻、清晰的理解。
(四)加強指導監督,重視學習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雖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教師應通過傾聽、觀察、交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采取調控措施,給予適當的監督與指導。首先,根據差異化的內容,對合作學習活動采取不同的指導力度:對簡單內容可放手讓組員們自行消化;對相對復雜內容需適時引導,稍微提示;對復雜的內容,要更細致地提示與指導。
根據計劃,控制各環節實施時間和進度。合理的時間安排和討論氛圍把控,才能營造井然有序的課堂氛圍。若討論氛圍熱烈,學生積極參與,則可適當延長時間。
(五)優化評價與反饋機制。
傳統的終結性評價難以全面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應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態度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并且注重評價內容和方式的多元化。
1.評價內容多元化
學習成果不是判定學習效果的唯一因素。除了實現預期的目標外,還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進步、小組成員的合作程度及創新等方面。具體包括小組活動方式、秩序、組員參與情況、活動結果匯報、對其他小組意見的補充修正和小組成員的活動效果等因素。
2.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評價可采取多種方式。教師方面:對小組個人的評價與合作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教師通過觀察監測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完成情況對小組合作學習做整體的評價,同時對每個組員按照單獨表現做出個別評價。學生方面:小組自評、組內互評和組間評價。組間評價則是各學習小組針對其他小組的學習成果、態度、合作情況等進行相互評價。最后按照權重將各部分得分加總獲得最終分數。
3.引入競爭積分制激勵策略
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引入積分激勵--設置冠軍個人和冠軍小組,分數最高者即為冠軍個人,組員總分最高組即為冠軍小組。按時間累積,共設周、月、學期三個層次,并在班級公示。
綜上,科學的分層分組是基礎,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規范紀律和明確個體責任的分工是前提,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活動設計是重點,有助于加深各層次學生的合作交流;教師的適度引導和監督是關鍵,有助于提升學生參與度;全面的評價機制和反饋是保障,幫助學生有獲得感。如此,通過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持續優化和升級,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參與熱情,強化學習效果,利于有效教學的實施,利于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Johnson,D.& Johnson,R.,著.栗芳,譯.The Nuts & Bol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M]. 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
[2]陳有新.小組合作學習中常見問題及其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11).
[3]金彬.如何采用適當的小組學習評價和課堂教學評價[J].考試周刊,2015(7).
本文系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院級課題《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有效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編號18WYZY16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