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摘 要】建國初期在百廢待興的局面下,老一輩革命家迅速實現角色轉換并在短短的時間內使社會建設初見成效,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方略。本文通過梳理李先念在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的基本內容,得出了對現今經濟建設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李先念;經濟建設;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F129 文獻標識碼:A
從1949年到1954年,李先念開始主政湖北,湖北地處中原腹地為九省通衢之地,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再加上湖廣熟天下足,使得湖北成為由于近代以來壓迫最重、戰亂最頻的地區之一。李先念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通過開展三反運動以及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發展工商貿易、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活動,在短時間內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湖北地區民生凋敝的局面。1954年以后,李先念回到中央開始了領導全面經濟社會建設的工作,在他就任財政部長、中財委副主任期間,在財政、銀行、貿易、交通、教育、統戰等諸多領域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為新中國整個社會建設的奠基、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文革期間國家秩序陷于混亂狀態,社會建設不僅處于停滯甚至是倒退狀態,李先念雖然遭受不公平待遇但仍然盡力發揮自己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文革時期混亂狀態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李先念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最需要最迫切的發展需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描繪了正確的發展路徑和方向。
一、李先念經濟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1.加強對財政的統一管理與監督,保持財政與信貸、外匯的相對平衡
首先要處理好開源和節流的關系。李先念認為要節流和開源并舉,統一要求開源節流。開源要整頓收入,節流要限制支出。財政資金的來源主要依靠稅收,而當時許多人認為人民負擔過重,企業稅收過多,而且有一部分干部教條主義嚴重對馬列主義理解片面,認為社會主義不用收稅。李先念通過對實際情況的調查分析,認為工商業稅收是比較輕的,當前所制定的政策并沒有超過人民的負擔能力;而且強調要摒棄特殊和個人主義,人人都要厲行節約。通過增加收入和較少支出最終發揮財政穩定物價、保障社會建設的公共職能。
其次要處理好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關系,適當擴大地方政府的財政權限。中央財政部門每年制定的預算指標很詳細地標明了各類款項的數字,但是中央各主管部門又分別列出了自己部門的計劃數字,這樣當地方財政有結余,而地方政府需要本地財政的調劑時候,地方財政還需報中央財政部門審批,最終造成效率低下,地方財政有資金但不能用于本地社會建設的局面。李先念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要處理好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權責模糊、界限不清的問題,明確地方財政在中央財政統一領導下自己的權限和職責,建立起與本地相適應的財政收支體系,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方針,避免中央與地方財政權限的模糊地帶和重合地帶,真正使得中央與地方財政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實現多樣化經營
首先是進行國營農場建設,發展農業互助合作社。李先念對恢復和建設農場非常重視,他認為應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并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推廣農業技術,以經營企業化、管理民主化的形式來經營農場,并設立典范農場和勞動模范來積累經驗和鼓勵生產,比如當時建立的金水農場和徐家棚農場運用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改良,實現了畝產的大幅度提升,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李先念的倡導下,湖北農村逐步建立起農民互助組織,解決了當時農具和勞動力不足的急迫問題,之后進一步建立了農業互助合作社,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合作化的程度,進一步釋放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
其次是因地制宜種植農作物,實行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雖然整體上湖北具有優厚的自然條件,但具體到各個地區、縣域又有不同的情況,比如在天沔、荊沙、襄樊等地區最適宜棉花種植,根據不同的地域土質、小氣候、水源等具體環境采種不同的農業作物體現了李先念因地制宜經營的理念;而且各地的經濟技術、農民的生產習慣不同,可以促進農林牧副漁全面而不是單一的發展。李先念認為農業既要生產糧食、棉花等其他經濟作物,又要發展林業、畜牧業、水產業和各種副業。比如在鄂西山區等森林資源豐富的地方發展林業,在洪湖、岳陽等湖泊密集的水域可以大力發展水產漁業。因地制宜多種經營的理念極大地改變了湖北落后的農業經濟狀況,農業總產值實現了巨大突破,農民的生活水平較建國初期有了明顯的提高。
3.大力發展國內外貿易,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驗
貿易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對外貿易不僅可以出口本國豐富的產品和資源,也可以引進本國需要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資源,實現各國之間資源和技術的優勢互補,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李先念作為分管我國財經工作的領導人,在貿易交流方面有許多理論經驗和實踐經驗,對我國的貿易工作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是對我國貿易原則的定性和定質。李先念指出新中國的貿易不是半殖民地性質的貿易而是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貿易,我國的貿易是在遵循社會主義商品價值規律下的交換而不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下的貿易。這就從根本上確立了我國內外貿易的根本遵循,明確了我國貿易與舊時代最根本的差異,成為以后一直認同的根本準則。
其次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更好地促進四個現代化建設。李先念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光靠自己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必須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來改造我國落后的設施。但是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技術引進為輔不斷消化和提高。具體應該派遣國內各方面的技術人才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然后根據我國自己本來的實際情況進行吸收和改造,引進先進的設備不但可以提高我們現有的生產效率,還可以學習并加以生產和運用,為更多的生產落后的地方提供更有利的條件。要引進與改造相結合同時,循序漸進地進行統籌規劃。
二、李先念經濟建設思想的當代價值
在計劃經濟時期處理好財政、信貸和外匯之間的關系達到綜合相對平衡是保障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經濟手段,這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期也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現代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下,更要制定與發展相適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平衡貨幣總量,加大對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加強宏觀調控縮小城鄉差距,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進行;同時也要處理好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當前我國供需關系存在著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一方面落后的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我國的供給體系與需求側嚴重不匹配,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李先念的經濟綜合平衡思想對現在供需關系的失衡也有很重要的啟發意義,我國要堅持供給側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對產業結構進行開源疏流,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個環節不斷進行調整與優化,矯正失衡的供需關系和經濟結構,提高供給機構對需求變化是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李先念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 《李先念論財政金融貿易》編輯組. 李先念論財政金融貿易(1951一1991)(上下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3] 《李先念傳》編寫組.建國以來李先念文稿[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