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敏
【摘 要】農村危房改造是一項解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問題的保障性政策,在推動城鄉一體化、維護社會安定、構建新農村、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是一項重大的惠民工程,實施此項工程反映了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解決農民的住房問題、改進農民生活狀況、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但在實際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此項工程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為了讓此項工程更規范、更有計劃和有步驟的推進,在補貼對象、法規、宣傳度、質量、資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危房改造;貧困農戶;對策建議
一、文獻綜述
章衛良(2012)在指出以"經濟刺激"為目的的農村危房改造存在的H大弊端,并指出農村危房改造應由"經濟刺激"政策轉變成為"社會救助"政策,進而提出了作為社會救助政策設計的農村危房改造的具體政策建議。
王芳(2012)指出,農村由于農民自身的收入水平較低,特別是鯛寡孤獨群體,本身的居住條件很差,又基本沒有經濟收入來源,政府目前給予的生活保障在維持基本生活開銷后所剩無幾,沒有能力靠自身發展來改造住房。
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的建議
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在補貼對象、法規、宣傳度、質量、資金管理等方面暴露出許多問題,由此提出了精準確定對象、健全法規、加強宣傳、提高質量、強化管理等合理化的建議,以此來解決村民的住房問題,提高政策的落實度,提升農村危房改造的效果,讓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受益。
(一)精準界定改造對象
農村危房改造的對象主要包括:一是仍住在危險房子里的農村貧困人群,即那些五保戶、低保戶、殘疾人及農村中其他類型的貧困戶。二是異地搬遷、整村推進、因災倒房的農村居民。嚴格遵循法定的程序要求開展,公平、公正地確定出補助對象,對領取戶的實際情況進行嚴格地摸底調查認證,讓農村中最貧窮且仍住在危房里的家庭優先得到政策、資金的支持,相關工作人員也要對不符合申請條件但申請了的農民進行教育指導,讓他們明白這項政策的申請要求,最終將補助名額給予那些更有需要的家庭。界定完后,那些符合申請條件的人數多于政府給予的補貼名額,鄉鎮部門領導可以有力地采取措施為民眾爭取更多的福利保障,同時也要盡可能最大化地提高補助標準,降低困難群眾的籌資壓力。
(二)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監管
一是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健全監管體系??h政府應該實事求是,從本縣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相應的行政法規,使危改工作在法律下進行。例如制定嚴格的建房和驗收制度,誰最后驗收,誰就要對這個房屋的安全、質量等方面負責任,全面推行質量監督管理,讓那些驗收的人不敢掉以輕心,他們會更加仔細驗收審查,讓農民住上安全房、滿意房。二是拓寬監管途徑,建立獎懲機制。農民可以通過打舉報電話、寫舉報信、網上舉報、匿名舉報等多種方式參與到危房改造工程的監督活動中來,對那些舉報違法行為的人應該提供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從而大大提高人們的參與度,如果發現這項工程中存在的問題,一定要嚴厲懲處,起好帶頭示范作用,降低人們的犯罪率,讓人們不敢胡作非為。三是嚴格核查步驟,完善批準的過程。危改對象的確定要經過當地村民的民主評議和公示,嚴格審核危改對象的家庭狀況、居住條件,撤銷那些不符合條件的居民的資格。評審制度要公開透明,減少人們的疑惑,嚴格按照“本人申請---領導評議---村落公示---村級審核---鄉鎮級復審---縣級審批”的流程來進行,盡快完善手續,讓人們支持該政策。
(三)加強宣傳度,提高政策執行率
縣政府要加強危房改造政策的宣傳力度,將政策的核心要義向危改對象說清楚,避免群眾對政策有誤解,從而減少違規違法行為,增進農民對惠民政策的認知。一是對領導和村民進行法律、思想道德的教育培訓,使領導人員的法律意識逐漸提升,進一步為人民群眾謀福利、辦好事,增強其工作的實效性,同時也能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律意識、參與意識、維權意識,確保村務公開的落實。二是農村可以通過公示欄、大海報、廣播站、電視、網絡、拍攝公益宣傳片等多種途徑,深入宣傳政策的具體內容、巨大意義還有好的經驗做法等,為危改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1]三是在農村趕集、趕會或有其他規模較大的集體活動時,村民可以聚集起來,趁這些機會把關于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宣傳單、說明書等資料,發給村民看,讓他們能清楚了解這項惠民政策。四是可以向人們講解危房改造成功了的典型事例,借鑒這些事例的創新性做法和經驗,進而一家引導另一家干,一村帶動另一村干獲得成功。
(四)完善農戶檔案,保證底數清晰
要完善農戶的紙質檔案,也要加強檔案網絡信息化管理,對危改戶上交的申請資料仔細核實,確保交材料的農民的名字、現在居住的房屋及他的收入情況等都符合政策的規定,嚴禁出現趁虛而入的情況,也避免因名字重復導致的錯誤保障現象的發生。一方面,相關工作人員也需要收集好危改工作的有關資料,挨門逐戶地去獲得危改指標的家庭里面拜訪、調查,有專業技術的人員對那些危房進行判定看是否符合危房的標準,以便得到一手材料,對于已經享受了危房改造優惠的家庭對其收入、房屋危險程度、資金補助及籌集、開工時間、竣工時間等情況細致地記錄備案。[2]另一方面,對于已經改造完工后的房屋也要進行審查,到危改對象家里走訪暢談,詢問有關情況并如實記錄,確保危改工作全過程的檔案收集和收錄工作的完成。
(五)加強技術指導,創新建設模式
在農村危房改造活動中應該詳細了解人們的改造想法意愿,危改中主要是農戶自己修建房屋,而農民的建房技術水平比較低,因此應該派具有更高業務素質的人定期舉辦培訓學習班,對這些農民進行培訓、指導,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還有及時更新他們的修建理念,讓人們始終做到安全第一,同時也要對施工過程進行監管,讓人們明確誰建造的房屋誰就要對房屋安全性負責,以此保障村民的住房質量,使農民建造出既美觀又耐用的新房,實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愿望。農村危房改造原則上是農戶自建,但是有的殘疾人或身患重病的人實在沒有辦法自建但他們愿意讓別人代建,政府可以幫助這些農戶找個施工技術能力強又可靠的團隊來幫助他們建房。在穩步推進危改工作的同時,可以積極研究相關政策,創新房屋改造建設模式,各村根據自身特點可采用異地搬遷模式、公有產權模式、房屋置換模式、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或各模式相混合的多種模式。[3]通過這些模式,可以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降低農村危房改造的成本,提高村民的居住質量,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穩定農民的收入。
【參考文獻】
[1]高宜程.我國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基本政策和主要做法[J].小城鎮建設,2012(12):83-89.
[2]溫宏.新農村建設中危房改造現狀及改善策略[J]. 建材與飾,2017(33):73-81.
[3]潘安平.沿海農村危舊房改造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J].中國水運,2016(11):67-73.
[4]李林.淺談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建筑科學與監理,2016(13):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