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
【摘 要】高校學生會是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其作為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的主體,加強對學生會干部的培養和管理,對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高校學生會人員已占學生人數的15%-20%左右,因此,這支龐大的隊伍勝任力發揮如何,將直接影響高校學生工作的正常有序和創新性開展。學生會干部隊伍的創新管理模式改革提升一直是高校管理者關注并致力研究的問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強調了面向現實的角色演進和角色選擇,本文將運用團隊角色理論來研習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的情境體驗,進而力求于團隊角色改善建立全新的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團隊角色理論;學生會;管理模式
高校學生會是大學生群體中的精英群體,他們經過重重考核選拔,無論從基礎素質還是實踐能力,他們代表了學生干部群體的中堅力量,成為學校學院各項建設尤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積極參與者,是學校、學院各項政策的直接傳達者和實施者。對高校學生會群體管理模式的創新性改革將關系著學校各項工作的穩步推進和新時代和諧校園建設的順利進行。
一、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的現狀
目前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大體存在以下幾種模式:(一)學生會隸屬于學校共青團組織或學生工作處,有共青團組織或者學工處委任分管老師,對學生會的組織制度和人員結構進行管理,學生會完全從屬于團委或者學工處;(二)學生會具有相對的自主性,分管老師在相關政策和重大事情仍然處于絕對的領導權,學生會成為部分工作的執行者和完成者;(三)學生會完全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在遵從法律的基礎上上,按照學校規章制度和學生會的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
二、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1.定位不準,發展理念模糊
古長樂在《高校學生會行政化問題研究――以公共管理為視角》中指出,目前學生會群體組織的定位存在兩種極端:“定位過低”或者“定位過高”。前者認為學生會是受命于共青團組織或者學工處的學生組織,要服從或聽命于上級主管部門和老師的調遣和安排,只是機械的完成工作,缺乏具體工作執行中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后者認為學生會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精英群體,是學生干部,擁有某種特權,地位高于學生,有權管理和領導學生群體。這兩種對于學生會組織定位的不合理,使學校與學生會,學生會與普通學生群體之間形成了一個不和諧的金字塔形構架。
2.學生干部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首先,韋澤濤在《如何提高高校學生會的執行力》一文中指出,近些年從學生會的選擇機制來看,由于宣傳不到位和盤根錯節的關系,出現了歷屆學生會的成員在“近親之間繁殖”的現象;其次,學生會干部往往缺乏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培訓,以至工作缺少綱領性文件指導和經驗上的交流;再次,學生會組織沒有形成系統完善的獎懲機制和考核細則,以至部分干部缺乏積極主動性和存在感,沒有嚴格的組織規范和審查機制,部分同學得過且過,工作隨性,想當然主義強烈。
3.管理松散,群體素質參差不齊,影響整體和諧
何佳在《高校學生會管理淺析》一文中提出,部分學生會干部官本位思想嚴重,功利心太強,以單純獲得評優評獎加分為目的的工作。學生會群體里面不乏很多學生認為學生會干部的身份是自己獲得榮譽的踏板,不能積極主動的工作,服務意識太弱,實際工作中慢慢脫離群眾。更有甚者不惜損害學生群眾的利益,學生會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影響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整體的和諧。恰恰學生會組織是沒有直接隸屬關系的自我管理組織,一個缺乏直接領導和統一管理的組織,極容易成為被忽視的重要群體。
三、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創新
1.加強學生會制度建設,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曹璐在《基于非營利組織的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初探》中提出從以下三點建設學生會文化:(1)應積極支持學生會和廣大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2)要改變各級團委對學生會工作抓得太緊、指導過細的現狀,讓學生會有充分的自主權。(3)要建立考評學生會工作的指標體系。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的創新應先從制度建設入手,為制度作為準繩,嚴格規范各項審查制度、考核制度、培訓制度、納新制度、換屆制度、服務機制等。其次要發揮“三自作用”,強化學生會群體組織的服務意識和自我管理意識。讓學生主動強化責任意識、角色意識,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密切聯系群眾,做好服務型學生會組織。
2.利用團隊角色理論創新性改革學生會管理模式
團隊角色(Team Role)強調團隊成員個體的異質性與互補性,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實踐將有利于增強團隊角色的一致性和適應性,從而提高團隊運行效率和整體績效,逐步形成的一種穩健的集體角色結構。團隊角色理論是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創新研究的新視角,將根據學生會群體中不同學生的不同性格個性以及勝任力的不同,將群體進行科學有效的分工,通過個人角色定位,著力提升高校學生會團隊的勝任力,打破高校學生會原有的金字塔形組織架構,充分實現人力資源的調動與利用,有利于針對性人才的挖掘和培養,為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會組織機構的隊伍建設提供新穎的研究視角和發展走向。
四、反思與展望
從團隊角色理論視角研究高校學生會隊伍管理模式相對比較困難,但是可以借助學生工作的實踐,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做行動研究和實證研究。當前關于高校學生會隊伍管理模式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涉及的理論和視角比較全面,下一步可以考慮在團隊角色的定位和改變上做更進一步的行動研究和實證研究以及創新性研究,充分發揮學生會在高校建設和自身發展方面的綜合效應,培養和造就一支素質高、能力強、作風正、結構合理的學生會隊伍。高校學生會創新管理模式研究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對這一課題的關注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古長樂.高校學生會行政化問題研究――以公共管理為視角[J].高校論壇,2012(10)(中).
[2]祝麗云.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探究[J].職業時空,2010,06(5).
[3]王崇杰.淺談當前高校學生會的管理[J].商品與質量 學術觀察,2011(11).
[4]段馨如.如何提高高校學生會在學生心中的公信力[J].科協論壇,2008(12)(下).
[5]何佳.高校學生會管理淺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9).
[6]曹凱.企業管理視域下的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研究[J].價值工程,2012,31(13).
[7]曹璐.基于非營利組織的高校學生會管理模式初探[J].科技致富向導,2012(20).
[8]陳孝通.淺議“項目化管理”在高校學生會中的運用[J].金色年華(教學參考),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