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麗
摘要: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健康潔凈的黨內政治生態,是黨的優良作風的生成土壤,是黨的旺盛生機的動力源泉,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條件,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歷史使命的有力保障,全黨同志都要行動起來,為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作出貢獻。
關鍵詞:黨內;政治生態;治理
新時代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堪當重任的干部隊伍,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不僅涉及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方方面面,還受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多重因素影響。其中,關鍵性、主導性的因素是黨員領導干部;在黨員領導干部身上,對政治生態影響最經常、最復雜的,是干部的心態。沒有干部隊伍積極健康的心態,就很難形成整個社會和諧奮進的政治生態。面對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中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態受到了污染,需要對癥下藥,及時治理,構建風清氣正、政通人和、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
一、黨內政治生態的常見病。
一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動”的潛規則。干部群眾普遍認為買官賣官是最大的腐敗,“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只跑不送,暫緩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已成為一些地方干部升遷的潛規則,民主推薦、組織考察、集體研究等有時不過是玩程序、走過場。在這種潛規則支配下,賣官者權力尋租,甚至明碼標價,買官者投其所好,錢賄、色賄、雅賄無奇不有,于是“帶病在崗”、“帶病提拔”、“邊腐邊升”現象司空見慣。
二是“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權現象。領導干部“明里暗里為子女親屬升官發財奔走的,以權枉法的,不乏其人”,這是封建社會“封妻蔭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腐朽思想的沉渣泛起,與黨的宗旨背道而馳。任其發展,我們社會就沒有公平正義可言,我們的事業就不能生機勃勃。人們呼喚焦裕祿、楊善洲,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嚴格要求子女親屬,不搞任何特權。
三是“能力不如關系”的關系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優質資源稀缺,加之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到位,升學、就業、考公務員、評職稱、提拔、買房子、打官司、出國等等,都要拉關系走后門,于是乎經營關系進“圈子”現象盛行。大到幫派小到“老鄉圈”、“同學圈”、“麻將圈”,形成各種各樣的利益團體。有關系走遍天下,無關系寸步難行。這種“無人不求人、人人都被求”的“中國式求人”往往挑戰法律尊嚴、政府公信力、社會公平和市場規則,必然導致權錢交易、人身依附。
四是“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投機鉆營。常言道:“君子做事,小人‘做人。”這里所謂的“做人”是指琢磨、算計人,拉關系。品行正派的人把精力用在事業上,心術不正的人則把心思用在投機鉆營上,現實生活中會做人比會做事跑火,“琢磨事不如琢磨人”成了一些人的金科玉律。琢磨領導,了解他的喜怒哀樂,投其所好;琢磨對手,掌握他的弱點軟肋,攻其不備;琢磨派系,打聽誰是誰的人,誰聽誰的話,四處討好,八面玲瓏。
五是“干的不如看的”的論資排輩。止步不前的“戀舊病”、敷衍扯皮的“推諉病”、萎靡不振的“懶惰病”、麻木不仁的“冷漠病”、華而不實的“漂浮病”、只說不做的“空談病”。沾染了這些“病”的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習慣于當看客、評論員,對干事的說三道四、品頭論足,甚至橫挑鼻子豎挑眼。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種人竟然還很“吃香”,仕途順利。我們的事業需要實干家,只有鼓勵探索,寬容失敗,不讓干事者吃虧,才能真正形成實干興邦的良好氛圍。
六是“做事不如作秀”的形式主義。對于“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說著容易做到難,就是因為“做事不如作秀”在作怪:一為浮夸“秀數字”。二為浮華“秀工程”。競相建設“大廣場”、“大市場”、“大公園”等“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為自己積累升遷資本。三為浮躁“秀形象”。一些領導干部還不滿足于“政績”突出,還要想方設法“策劃”、“包裝”自己,展示“個人魅力”。官員作秀,實質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具有一定的欺騙性。
七是“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義。一些干部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處世哲學,把“圓滑”視為成熟,把“世故”當成穩重,滋長庸俗的壞風氣。一則放棄積極的思想斗爭,“批評上級放禮炮,批評同級放啞炮,批評下級放空炮”,你好我好大家好。二則討巧賣乖,通過不正當手段聯絡感情,增加選票。對上級拍好,百般獻媚,投其所好;對下級哄好,不講原則,護著順著;對同級敷衍好,稱兄道弟,拉拉扯扯。三則回避矛盾,是非面前不開口,遇到矛盾繞著走,尤其是對那些會告狀的惡人、會辦事的能人、有交情的自己人,更是無度寬容,甚至姑息養奸。
八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有的同志堅持原則,嫉惡如仇,成為我行我素者的絆腳石,往往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正所謂“你和我過不去,我就讓你出局”;有的同志獨善其身,不進“圈子”,領導層沒有力挺的“靠山”,同事中沒有幫腔的“哥們”,民主推薦時往往得票不多;有的同志埋頭苦干,不混不賭,非但不能成為榜樣,反倒成為被挖苦嘲諷的“另類”;有的注重學習,學有所成,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往往不被重用。
九是“不怕犯事只怕‘出事”的地方保護主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是中央領導同志對領導干部全面成長提出的要求,精辟到位。但一些同志對“不出事”存在誤讀,把它局限于被雙規、受查處。一些地方只怕“出事”不怕犯事,勢必助長違法犯罪的僥幸心理,導致攻守同盟的抱團現象,產生有案不查的地方保護主義,形成滋長腐敗的“政治生態”。
二、凈化政治生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首先要強化領導干部的榮辱觀。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教育,弘揚正氣,鞭撻落后,引導廣大干部樹立正確價值取向,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組織,正確對待群眾,正確對待權力,平心處事,誠心待人,傾心盡責,為民服務。凈化政治生態要從我做起,不能坐而論道,坐等別人改變面貌。
其次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政治生態建設既需要思想引導更需要制度監督,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項決策機制、選人用人機制、干部實績考核評價機制和領導干部監督管理機制等,使各項工作在制度框架內陽光操作、規范運行。
再次要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凈化政治生態,選人用人是關鍵。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原則,支持改革者,鼓勵創業者,批評空談者,追究誣告者,寬容失誤者,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強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的科學性,科學把握“群眾公認”,防止片面“以票取人”;落實干部監督制度,堅決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風進行斗爭,依法依紀打擊拉票賄選風,顯示凈化政治生態的堅定決心。
最后要抓住契機全面轉變干部作風。當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六條禁令”,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奢靡浪費之風,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要以此為契機,標本兼治,不斷鞏固和擴大勝利成果。
參考文獻:
[1]王長江.《以黨內民主改變政治生態》,《領導文萃》2015年第17期
[2]孟慶松.《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共產黨人》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