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曉露
【摘 要】新聞史是新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新媒體時代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新聞史教學存在與當今傳媒實踐脫節、課堂教學偏重知識灌輸等不足。新媒體時代也為新聞學相關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契機。本文從新聞史課程教學方法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目前新聞史課程教學普遍面臨的一些問題,結合課程教學實踐,探究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史課程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史;教學方法
新聞傳播學由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傳播史、新聞傳播的技能三大板塊構成。離開這三大板塊,新聞傳播學就無法構成一門系統、完整而有機的學科。其中,新聞傳播史是新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了解新聞事業發展的規律,幫助學生了解史實,借鑒前人的經驗,啟發學生理性思考,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全能記者”是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這就要求學生能以全新的角度解讀新聞史的理論價值,指導實踐。同時也要求教師能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可見,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史課程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提出了新要求。正視新聞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成了值得探討的話題。
一、新聞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偏重理論教學
由于新聞史課程的性質,傳統的新聞史授課方式以講授為主,偏重于理論教學,專業實踐教學非常少,缺少與新聞業務方面的聯系,新聞史的實用性和實踐性跟新聞專業學生培養目標要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專業實踐課時的缺失直接影響了新聞史的教學效果。即使設置了新聞史實踐環節,也由于環境條件設施等方面限制而無法開展,或是單純地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缺乏實質意義上的實踐。這些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有出入。
(二)“以史論史”的教學理念
學習新聞史,不止是要讓學生了解新聞史實,更重要地是幫助他們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借鑒和參考歷史上各種新聞傳播媒介的工作經驗,聯系當今社會現實,從新聞史的發展規律角度入手來解決學生關注或困惑的現實問題,發揮歷史事實所蘊含的告訴現在、昭示未來的作用,引以為鑒、古為今用。然而,在新聞史教學中,對于新聞史的講授主要是以時間為脈絡展開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是告訴學生在什么時間發生了什么新聞歷史事件、產生了什么影響,僅僅停留在新聞史實的表面,很多內容不能深入講述。這種“以史論史”式的歷史事件講解,割裂了歷史和現實的關系,難以培養學生從新聞史的發展規律角度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達不到新聞史教學的真正目的。
(三)對新聞史認識不足
新聞史雖然是新聞傳播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但是大部分學生對新聞史的認識存在不足,認為新聞史的學習不重要,于是新聞史這門專業基礎課地位被邊緣化,這也間接導致學生對新聞史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不高,進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新聞史課程教學方法探究
(一)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
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網絡資源非常豐富,這也為搜集教學資源提供了便利。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利用各種網絡途徑搜集新聞史相關數據和資料,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如可以利用網絡及其他途徑搜集關于新聞史課程上相關的報紙雜志、人物傳記等相關文字和圖片,這些生動鮮活的史實內容用來作為新聞史課堂教學資料的補充材料,同時也是增強教學內容吸引力的一個有利途徑。此外,在幻燈片的使用上,也可以形式多樣。多使用現實生動的圖片資料、視頻資料或者音頻資料,通過這些豐富靈活的教學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能夠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增進互動,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共建的互動過程,因此,要改變傳統的教師單項傳輸知識,激勵學生參與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大專業實踐課時的比重。教師重點講述新聞史上的大致脈絡及重大事件,然后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內容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小組形式展開討論,并組織學生通過新媒體等多種途徑查找資料,運用資料,師生共同交流探討,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拓展課程內容的同時,學生收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如在講授關于歷史上的名記者的內容時,讓學生不僅了解各名記者的生平事跡、寫作風格,主要代表作等,也要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實際,查找并分析當今時代的優秀新聞作品,并讓學生自主完成一篇新聞作品。這樣使得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也能鍛煉新聞業務能力。
(三)史論結合,引導學生尋求真理
新聞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新聞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拔高與升華,注重“史論結合”,而不是“就史論史”。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新聞歷史發展規律,引入現代化史觀、民族國家史觀等多種史觀,通過具體的新聞歷史事件將各種史觀呈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讓學生在不同的史觀角度中尋求真理。同時,通過師生參與討論的方式對歷史經驗教訓進行概括和總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指導自己的新聞業務能力。
(四)增強教師教學質量。
教師的授課水平直接影響著課堂質量。提高教師自身能力和業務素質,是增強教師教學質量的直接方式。因而,要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同時,掌握一些教學技巧,引導學生對新聞史產生濃厚的興趣,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比如針對學生對新聞史缺少興趣的情況,教師可以用一兩個課時專門和學生探討學習新聞史的意義和方法,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明白學好新聞史可以彌補其初涉媒體行業經驗深度不足的弊端,對其將來從事傳媒實踐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進而誘發學生學好新聞史的興趣和熱情。
新聞史課程是新聞傳播學的專業基礎課程,開設這門課程對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的。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依然要重視新聞史教學。針對傳統的新聞史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困境,提出符合現代教學的方式。充分使用新媒體技術來服務課堂,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改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發現當下問題,并從新聞史實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思維和動手能力,優化教學效果和質量,這與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也是相契合的。
【參考文獻】
[1] 祝建華 . 大數據時代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專業設置、學生技能、師資來源 [J]. 新聞大學 ,2013(04).
[2] 張昆 . 橫向發展——新聞史研究的新維度 [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4.
[3]丁淦林.中國新聞史教學需要適時革新[J].新聞大學,2004:35
[4]徐新平.提高新聞史教學的吸引力[J].當代傳播,2004(4):70
[5]李明文.論現代新聞教育的人才培養[J].東南傳播,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