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巍
【摘 要】當前,中國與泰國的雙邊貿易往來緊密,對泰語專業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因此,需要針對泰語教學的方式進行創新,以便能夠為中國與泰國的貿易往來及友好交流方面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本文以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分析出適應市場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泰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措施,為高職泰語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有效幫助。
【關鍵詞】市場需求為導向;泰語;人才培養;改革
近年來,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進一步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依托商務行業,突出現代商務特色,立足廣西,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培養德才兼備,具有較強技術技能,適應現代商務事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國際化應用人才,為繁榮廣西現代商務事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國際第三產業發展服務。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實施,我國與泰國的經濟貿易往來、社會文化交流的趨勢不斷加深,市場上對泰語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為更好地培養符合市場要求、順應市場發展的泰語人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泰語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了教學改革與創新,旨在有效地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訂泰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用人企業在挑選泰語專業語言人才時,越來越傾向于渴望能獲得同時具有較強的泰語語言應用能力和專業知識技能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隨著我國與泰國的雙邊貿易往來愈加緊密,兩國間的經貿合作、商務活動越來越頻繁,很多企業一般都會關注同時具備兩個方面能力的泰語語言人才:一是在貿易方面的能力。要求具備泰語語言應用能力的人才,同時具有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市場營銷、跨境電子商務、網絡貿易等方面的知識。這一類型的人才能夠為中泰兩國之間的貿易合作、商務活動發展起到很大程度的推動作用,也是現今市場較為急需的一類人才,特別是對于跨境經營的企業。二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能力。要求具備泰語語言應用能力的人才,同時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能較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以融入當地文化,促進兩國合作雙贏。這一類型的人才,能為兩國之間在文化方面的交流起到促進的作用,同時為企業跨文化的融合發展起推動作用,也是駐泰中資企業,以及與泰國有業務往來的企業急需的一類人才。
為了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訂泰語人才培養方案,強化泰語人才培養。在制訂泰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前,各專業團隊或委托第三方公司切實開展大量的社會調研工作,開展泰語專業職業與崗位分析,了解行業發展現狀,掌握企業對泰語專業人才的崗位數量、專業技能、能力結構等需求情況第一手材料。根據社會人才需求狀況,對實際工作任務與崗位展開分析,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設定能力領域,分解學習模塊,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制訂順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泰語人才培養。在培養目標上,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泰語專業主要面向國內及東盟國家的涉外企事業單位、商貿、旅游服務等行業的技術、管理、服務一線崗位,培養具備良好的泰語交際能力,具有一定的國際貿易業務或導游業務知識和綜合素質,從事商務助理、業務員、導游等工作,具備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現代商務特色鮮明的高素質應用人才。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確立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模塊的標準,要求培養的人才具備較強的泰語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應用能力和運用國際貿易相關知識和業務的專業能力外,還能夠利用各種渠道獲取信息,掌握工作和學習方法的能力自主學習,并能較強地適應社會,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調研、策劃和自主選擇的社會能力。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革泰語專業教學體系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泰語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以適應與滿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中泰經濟建設與發展需求為主,結合地方經濟對人才需求的狀況,構建泰語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為基礎、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以職業崗位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線,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課程體系,側重對語言+專業技能實操性較強的人才培養,如:泰語+國際貿易+實訓,泰語+電子商務+實訓等課程組合包。
(一)學分制的實施
在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課程體系基礎上,分解課程,歸類學習領域:必修學習領域、選修學習領域以及素質教育領域。合理分配學時,并實施學分制,要求學生一定要將學分(共計130學分)修滿才可以畢業。如:必修學習領域設置94學分,其中包含了職業基礎能力學習領域12學分,職業通用能力學習領域12學分,創新創業能力學習領域4學分,專業核心能力學習領域36學分,專業實踐能力學習領域30學分;選修學習領域設置2 6學分,其中包含了專業拓展能力學習領域20學分,職業拓展能力學習領域6學分;另外設置素質教育學分10學分,要求學生完成普通話訓練、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內容學習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活動、第二課堂活動、職業技能大賽、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公益服務等,以修滿素質教育學分。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延伸
為更好的讓學生牢固掌握泰語語言應用能力和專業技能,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從新生入校開始,緊抓實踐教學,結合核心課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行業認知、課程實訓、就業教育、社會實踐、技能大賽與證書考核、畢業考核、綜合實訓、頂崗實習。讓學生從踏入學院的那一刻起,就引導學生對未來就業規劃的思考,培養學生對行業的認知,指導學生主動進行就業規劃,以較為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鼓勵對現有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延伸,依托國際合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教學改革等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契機,搭建可供學生進行實踐體驗的平臺,重視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實現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現代商務特色鮮明的高素質應用人才的培養。如:依托學院和泰國優質高校的國際教育交流合作,共享校企合作資源,為鼓勵泰國合作院校為學生提供企業見習、當地商務考察的機會,進行行業認知、培養行業興趣,引導學生對商貿知識的學習,構建較為豐富的貿易、商務等相關知識結構;通過與泰國合作院校短期文化體驗交流的互動,讓學生參與活動的組織、外賓的接待,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提升學生文化交流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全方位的鍛煉了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的綜合應用。
(三)校企的深入合作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的泰語專業課程實施,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如校內的商務外語實訓基地、國際商務實訓基地及旅游實訓基地,校外的中國—欽州保稅港區、憑祥中國—東盟物流園、中國—東盟博覽事務局等,以校內仿真實訓環境和校外的親身實踐,讓學生通過模擬、見習、參觀、實習等方式,實現理論到實踐的轉換。校企的深入合作,不僅僅在實訓基地的建立的合作,更需要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來,鼓勵專業團隊積極組織行業、企業參與的人才需求討論分析會,組建行業教育指導委會,同時重視“校行企”產教對話活動,根據市場需求,進行人才培養的創新。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泰語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提出對泰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為適應人才培養方案的新要求,教師應該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改革,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同時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高效實施泰語教學,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如:運用情景教學法進行企業面試情景模擬訓練,以提高錄用率;運用角色扮演法進行角色的演繹,以提高學生實際語言實際應用能力;運用交際教學法進行日常交際模擬,以提高學生在不同場景中的交際能力。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和選擇,有效結合信息化技術,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比如:在情景教學法的企業面試中,通過APP學習通軟件,連線泰國企業導師,讓學生處在真實的泰國企業面試情景,大大提高學生的模擬訓練情景真實效果,也拉近了與泰國企業面對面交流的距離;在角色扮演法進行的角色演繹中,通過多媒體及網絡資源創建的角色人物背景、環境、配音等,能讓學生快速進入演繹氛圍,進入角色,對角色的語言表述、情感表達的準確應用起到積極的作用;在交際教學法的日常交際模擬中,引入微課視頻,可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在日常交流中,如何正確的與泰國客戶進行語言和禮儀的交流,提高交際意識和學習興趣。
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牽動著教學各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校企合作資源的支持、教師隊伍的合理構建、課程體系的合理規劃、學時的科學安排、教學資源庫的建立、教材內容的更新等,都隨著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而調整。市場需求的變化,也不斷的促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和實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區域經濟所需的泰語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是高職泰語專業不可或缺的改革內容。
【參考文獻】
[1]白麗華, 楊雁, 陳瓊仙,等.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地方泰語教學改革初探[J]. 時代教育, 2017(3):165-166.
[2]楊宇潔, 王艷, 玉寬. 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泰語視聽說教學中的培養——以云南農大熱作學院泰語專業為例[J]. 時代教育, 2017(5):139-139.
[3]余佳. 應用泰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探索——基于對廣西外國語學院泰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問卷調查的分析研究[J]. 廣西教育, 2017(27):25-27.
[4]楊宇潔, 李佚華, 楊雁. 基礎泰語實景會話視頻素材編輯與應用新探——以云南農大熱帶作物學院泰語專業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 2016(40):182-183.
[5]黃鳴, 鄧麗娜. “泰英中”三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成都大學泰語專業為例[J].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6, 30(8):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