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波
摘要:宏觀經濟學課程屬于現階段高校經濟管理類的重點課程,宏觀經濟學課程的開設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而且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但是在宏觀經濟學的實踐教學方式中還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問題,一般而言宏觀經濟學的知識內容相對較為復雜,且研究內容是圍繞經濟社會總體展開的,所以教學方式尤為重要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學的關鍵,從而避免學生對宏觀經濟學課程喪失信心的現象。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分析
引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其理論性強、內容抽象、數理推倒和圖形分析多被學生視為難學的課程。對與地方高校學生來說,更是困難重重。地方高校因其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地方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高等教育資源支持相對有限、師資建設略顯薄弱,同時,地方高校與重點院校在生源質量上存在差異,就決定了地方高校所招學生基礎相比重點院校要薄弱一些,使得地方高校學生在學習宏觀經濟學課程時存在難理解、難掌握等問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就更為欠缺,諸上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培養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應用型人才。針對地方高校宏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改進措施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1.宏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偏重理論教學,學生理解困難
相關調查統計,很多高校缺乏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宏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且偏重理論教學,宏觀經濟學自身就是一門較為復雜的課程,圖形理解與教學模式假設教學內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尤為重要即宏觀經濟學的教師既要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擁有良好的個人素養與教學方式。
1.2學生數學基礎較差
宏觀經濟學課程屬于高校經濟管理類的重點課程,其課程中大量的教學內容與數學知識緊密相連,尤其是經濟模型與經濟圖形的教學,缺乏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起來十分困難,而且大多數的經濟管理類的學生以文科生居多,所以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的進度。
2.宏觀經濟學課程實踐環節的設計要點
2.1與行業和地區緊密結合
應用型高校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息息相關,即應用型高校會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而發展,其教學目標是培育更多的綜合性人才。現階段,應用型高校已經發展為新型高校,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后,應用型高校設計的領域更加廣泛,如地方高校與高等專科學校都歸屬于應用型高校。應用型高校與行業和地區緊密結合,以促進行業和地區的發展為主要目的,因此在宏觀經濟學課程實踐環節中也要注意其行業與地區的實際狀況發展,并與之相結合。
2.2與時事熱點緊密結合
宏觀經濟學關系著國計民生的發展,外部環境因素對國計民生的影響導致宏觀經濟熱點的差異性。因此,實踐教學環節也需要與之相適應,制度出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方式與內容,且以國計民生的發展情況為基礎進行設計教學環節即與時事熱點緊密結合,實踐教學環節與時事熱點的有效融合,既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時政的了解。
3.經濟新常態下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優化措施
3.1選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
西方經濟學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善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大量的《宏觀經濟學》教材由于觀點新穎,語言幽默,同時又能很好地解釋各種經濟學現象而受到國外的追捧。目前,國內各大學為了緊跟“潮流”,也紛紛引進外文版《宏觀經濟學》教材,有的高校甚至以此為榮,標榜自身的“國際化”。殊不知,外文版的《宏觀經濟學》教材也會水土不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現實的情況下,選用能夠反映中國問題,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宏觀經濟學》教材對于學生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吳易風為首席專家編寫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角度學習西方經濟學理論,能夠提高學生分析中國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3.2教學內容的本土化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該結合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安排適合中國國情的具體內容。根據前文所述,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宏觀經濟的基本指標。包括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的衡量。在學習國民收入指標時,由于中國的宏觀經濟統計主要使用的是GDP指標,因此,我們主要學習GDP指標,對其他GNP、NNP等指標只做簡單介紹。第二,短期經濟波動理論。學習短期經濟波動理論時,主要學習的模型是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合中國的國情,學習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時,要從近年來中國經濟經歷的具體現象出發,分析各個事件和沖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第三,長期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理論的學習主要從經濟增長的源頭角度出發,分析各生產要素和技術水平的進步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要特別注意中國的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的特點,讓學生學會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
3.3改進教學方式
首先,應該打破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應該進行啟發式教學,切忌“填鴨式”教學,切記死板講授、單純重復知識點。教師應該積極提問,注重對問題的引導,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點,解決相應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次,在課堂上,注重討論和案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目前學生基本上都是95后,其思維活躍,個性突出,并且愛表現自己,樂于積極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教學時,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這一特點,在課堂上讓學生圍繞某一個案例進行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和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可以讓學生對某一問題展開辯論,這樣既可以增強課堂的活躍程度,也可以讓學生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同時,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接受新思維、新觀點,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當然,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教師能夠掌控好課堂節奏,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積極引導,不要讓討論變為爭吵,教師要恰到好處地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并及時總結知識點,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用。
總結: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和管理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對于學生學習其他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教師講授好這門課程對于學生分析我國的經濟現象、指導我國的宏觀經濟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應該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我國的經濟的進一步健康發展培養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蘇.民族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12):7-8.
[2]賈伶.關于地方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7(06):440+443.
[3]馮雙生,程春梅,史憲睿.應用型轉型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