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能源是我國“十三五”規劃中重點開發的能源項目,如何培養新能源專業人才現已成為項目落地實施的一個重要任務。近年來,張家口市一直致力于新能源項目規劃與建設,例如世界規模最大的集風、光、儲、輸于一體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以及國內第一套風電制氫項目等都開始在張家口建設投產。為全面推進“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的建設步伐,張家口市需要積極建設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以為本地區新能源項目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人才儲備。
關鍵詞: 新能源;人才培養;人才基地
一、張家口市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意義
從新能源資源優勢狀況來看,經國家能源部門初步測定,地處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連接區域的張家口市市域內太陽能可開發量超3000萬千瓦,可開發風能資源儲量超4000萬千瓦,生物質資源年產量達200萬噸。該市擁有新能源開發的良好基礎,且目前新能源裝機規模已經達到了1203萬千瓦。整體來看,張家口市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意義重大,第一,政策扶持力度大。我國從法律角度已經明確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在“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期間都對新能源開發提供了政策契機,規劃中更是重點提出了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的相關政策指向。2015年國務院通過了《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規劃》,規劃到2020年張家口示范區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三成以上。這些都為張家口市新能源產業打開市場帶來了實質性的幫助,有利于新能源產業規模化、可持續化發展;第二,中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投資第二大熱點。新能源對于解決當前世界嚴重環境污染問題及資源枯竭問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開始加強對新能源技術的投入,在可再生清潔能源領域更是強化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有利于我國新能源應用技術的國際化接軌,從而為我國新能源技術進步提供環境保障。事實上,近年來,張家口市一直致力于新能源開發及相關工作建設,更是與一些職業院校合作共建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這樣不僅能夠更好的應對國際能源戰略,培養專業化新能源應用技術人才,更能夠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專業人才吸納相銜接,以保障人才的有效輸出,使這些人才能夠真正輸送到新能源產業及相關產品開發上。
二、張家口市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思路
(一)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設想
一方面,利用新能源基地,幫助企業培養專業人才,并為高校及相關職業院校新能源應用技術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提供指導和幫助。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各大高校(含職業院校)很少專門開設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能力遠遠滿足不了行業人才需求。通過建設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能夠有效完善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實現產學研相結合,提高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對此,張家口市在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方面,應以基地建設方案為主,依托高校地理環境及教學環境,力求形成張家口新能源企業鏈人才培養基地;以人才培養方案為輔,通過把握現階段新能源應用技術人才需求情況,以市場為導向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并以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級技能型緊缺人才為己任。
(二)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具體措施
張家口市應抓住高校辦學特點優勢及本市新能源發展機遇,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過體制創新及制度創新,為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搭建起教學質量標準化和柔性化的管理體系,建立一支校企互通、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并建設具有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新模式。
1、構建及完善“學校—院系—基地”三級管理體系
在學校管理部分,學校應專門成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以全面指導學校校企合作各項工作事宜,并要重點明確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的總體規劃、實施方案、規章制度以及相關管理辦法,確保管理及監督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院系管理部分,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所屬學院應成立校企合作項目管理中心,主要負責基地具體建設規劃及落實工作,抓任務分解及目標管理,并設置科學的考核指標和獎懲措施;在基地管理部分,基地應成立學生工作管理小組,其中企業承擔教學管理職責,而學校則要分派教師予以協助,從而為基地創造良好的管理、教學環境。
2、規劃及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
優秀的教學團隊是基地建設的基礎保障。第一,根據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引進及培養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及兼職教師,以提高其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第二,通過校企聯合實現互通有無。師資隊伍校企合作,不僅能夠幫助學校為企業員工提供系統性、專業化學習的機會,提高新能源相關崗位人員的理論與業務水平,更可以讓新能源從業人才兼任教師,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并保證實踐技能課程的教學質量;第三,加強校企科研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張家口市新能源科研平臺,以及本地新能源企業在新能源技術研發方面的管理和生產經驗,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提升本市整體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實力,并通過校企聯合課題申報、企業委托學校研究開發、校企聯合開發、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不斷拓展校企雙方在新能源科研項目上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3、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新模式
第一,借鑒國外新能源相關專業的成功經驗,結合張家口市實際發展情況,綜合考慮勞動力市場因素、職業技能因素、區域經濟發展因素、教育教學因素等進行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開發;第二,構建實踐教學體制。學校與企業應共同開展市場調研,將新能源相關專業課程內容、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模式等與崗位技能要求相結合,以實現培養目標與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第三,構建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平臺。在新能源人才培養方面需要重點關注教學受眾層面的意識提升,例如學校可以通過開展企業現場教學、專題講座、頂崗實習等,讓學生真正了解自身所學專業的崗位范疇,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科研意識、職業道德等,為未來學生走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能力基礎。
4、通過軟硬件建設打造基地特色
張家口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應著重軟硬設備的投入,并建設具備先進教學條件的新能源人才培養實訓平臺。第一,組建一個集虛擬仿真、綜合性于一體的多功能實訓中心,并構建一套虛擬仿真教學系統,以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利用系統自主學習,并不斷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創新意識。第二,建立網絡實踐教學資源庫。由于新能源相關知識體系較為龐大,基地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建立起開放性、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庫,使教師能夠查找專業范疇內各種教學資源,學生能夠實現課后自習、復習以及知識擴展。
整體而言,張家口市新能源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應以國家十三五能源規劃為主要政策導向,依托本市高校資源,構建“學校—院系—基地”三級管理體系,組建“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新模式,并提高基地軟硬件投入,以培養新能源應用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巧玲,謝永憲,吳曉紅,劉丹陽.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視野下檔案學專業實習實訓項目的研發探索與實踐——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例[J].檔案學通訊,2016(05):100-104.
[2]邱靈,方創琳,梁漢媚.新能源基地建設的實踐模式與經驗借鑒[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12):74-79.
作者簡介:高海忠(1977.10-)男,河北宣化人,漢族,學士,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