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琴
摘 要: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政治課教學走上了一個新臺階。課堂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式多樣,我們要從根本上提高課堂互動的效果。
關鍵詞:教師素質;學生情感;個體差異;問題情境;評價機制
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在逐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已基本被一線教師所熟悉,師生和生生互動已成為思想政治課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提高思想政治課堂的互動效果是增強思想政治課課堂魅力和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要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課堂互動效果。
(一)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課堂互動教學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教學建議中強調:“教師的教學要從語言知識的講解向中學生參與、感知的語言學習過程轉變;從重教師的單向信息的輸出項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多項信息交流轉變。”教師要仔細的去研讀新課程標準,深入的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認識“互動”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只有認真的理解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理念,才能真正的認識到我們問什么要在教學中實施“互動”,“互動”中我們是怎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只有認識到“互動”的重要性,才能影響學生充分的參與到互動教學中。
提高教師的素質從學校的角度來講,應該能夠比較多的組織政治課教師定期參加區級,市級的專題培訓,或者學校邀請相關的教育技術專家等到學校做專題的講座。從而促使思想政治課課任教師能夠迅速的提高自身的教學理論水平,有效的促進教師提高課堂互動效率和教學質量;從教師自身來說,要積極的通過觀摩課,比賽課,展示課等多種方式與校內,市里等地方的同行交流心得和教學技能,多渠道的拓寬自身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有效的推進課堂互動教學的進行。
(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堂互動習慣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習慣于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我們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就必須培養學生參與互動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參與互動的能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學會傾聽,是與人交往的前提。在傾聽別人發言的時候,也是我們嘗試理解別人,把別人與自己進行比較的時候。可是,在當今社會,我們不少學生心性浮躁,不愿意傾聽別人的發言。在這種時候,我們教師可以嘗試要求學生在別人發言完畢之后,要求同學對別人的發言就行總結概括或者要求同學對煎熬是的問題進行復述。當然,這么做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養成善于傾聽的習慣。
其次鼓勵學生進行交往互動,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學生能否清晰、生動的表達自己,對于我們的課堂互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愿意在課堂上進行發言,不愿意與老師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看法,這主要是很多學生的性格使然。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鼓勵學生發言,鼓勵學生與人進行交流,教師要做好細致的工作,開導學生,給予他們信心。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表達,通過辯論賽、演講比賽能活動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再次幫助學生形成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經常的反思自己的習慣,理解自己真實的思想過程,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理解別人,有助于學生在互動中揚長避短,提高學生參與互動的能力。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批判的精神,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要敢于指出他人的問題和提出自己的見解。特別是要幫助那些缺乏主見的學生,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互動。
(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增強課堂互動的針對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動起來,要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對于啟發點難度的選擇很有講究,太容易了,沒有挑戰性,不容易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太難了,學生經過很大的努力也無法解答,這必然也會對學生的積極性產生影響,從而導致酸葡萄心理的產生。課堂互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互動效果:
第一、對于智力水平、能力水平、學業基礎不同的學生,教師要能夠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
第二、關注其個體差異性,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提問。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要將問題分解為不同層次的小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引導、提問。這樣能夠化解難題,同時也適應了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需要。對于優等生,教師采取蜻蜓點水的方式點撥;中等生進行跳躍式誘導;而對于后進生則采取創設低臺階、高密度的問題情境,層層推進最終實現對問題的全面理解。只有這樣,在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才能使學生全體互動得以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得以落實。
第三、要分層練習、分層輔導。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布置相關的習題;根據學生的實際,對學生進行相關的輔導,切不可無的放矢。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進行分層次的教學設計,從而增強師生互動的針對性。
(四)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
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這為思想政治課堂互動提供了平臺。“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高中生的心理發展和分析能力、思維能力是明顯增強的。高中新課程的模塊、主題的課程結構,使得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組織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圍繞“問題”凸顯了出來,對我們的教師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設計問題的恰到好處。所設計的問題不是越深奧越好,主要是能夠與學生的現有的知識結構相適應,要接近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探究情境,要能夠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讓學生能夠體驗成功的快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能夠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古語有云:“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1我們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研究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研究學情,而是研究課程內容。要把學情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和學習情境。學習情境要圍繞學習目標來架構,從而啟發學生發現性學習。布魯納指出:“發現不限于那種雪球人類尚未知曉之事物的行為,正確的說,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2因此,學習情境不是直接的呈現知識,而是要呈現真實的問題,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以便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有了一定的學習情境,課堂的教學方式改革就有了依托。
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進行。上課之初,可以先引導學習復習相關的舊知識。例如,在教授“量變和質變”知識點時,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關于內外因相互關系的原理,使學生再次明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道理,分析孟母三遷的故事,聯系自身學習,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問題情境應該源于生活,緊扣教材,切具有啟發思維的功能。例如:在講授“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時,借助于歌詞“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濤走云飛,花開花謝,你能把握這搖曳多姿的季節?”表達出我們對世界的困惑,以及“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迫切需要,來論述在想問題、辦事情過程中,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評價機制,促進課堂互動的不斷改進
首先,堅持評價的客觀性。客觀性是指政治教師要從學生的客觀實際出發不夸大、不縮小,不戴有色眼鏡,實實在在的反應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情況。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只有實實在在建立在客觀的基礎上才能夠服眾,從而產生積極的效果。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全方位的評價,即包括了對學生從新課程的預習、上課的表現以及課后的鞏固等各個方面的評價。
其次,堅持評價的發展性。政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能夠用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學生,要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發展的個體。不把以前的優秀作為當前評價的標準,而是從當前學生的真正表現出發,真正實現評價的公正化。只有這樣才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我們的評價結果得到全班同學的認可,評價的激勵作用才能真正得以發揮。
再次,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如果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活動空間,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與權利,給予學生更多的聲音,學生將會成為真正的自主學習者。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加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師有責任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合作,共同的去學習。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家長同樣也是教學的參與者和管理者。我們應該更多的讓家長參與我們的教學與評價,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深刻的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激勵學生更加努力的學習。
最后,評價要堅持以激勵性為原則。針對思想政治課課堂互動中的不同個體和不同學情,我們的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能夠使得課堂評價真正的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積極主動的學習的催化劑。我們教師對學生發生錯誤時候的評價要堅持激勵性的原則。因為學習過程中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正常的,教師不能夠把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答案定義為錯誤,同樣也不能對學生一言否決。當學生的回答有錯誤時,教師不應該正面的否定,而應該換一種方式重新啟動問答來給予學生見解的否定性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激勵學生保證足夠的學習積極性。堅持評價的激勵性原則還表現在課堂評價應該允許不同的評價聲音的出現。
積極有效的評價體制,對思想政治課的課堂互動有著重要的影響。政治課的評價要真誠,要積極向上,要充滿熱情,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與教師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互動與交流。
參考文獻:
[1]陸少明:《讓學生學會提問》[J].上海教育科研,2001(10).
[2]黃成松:《心理學視野中的政治提問》[J].政治課教學,2002(1).
[3]胡光全:《創設教學導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政治課教學2001(11).
[4]范麗霞:《激發參與意識,促進主動學習》[J].中小學教師培訓 2005(5).
[5]高凌飚:《提倡“互動——發生式”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 2003(3).
[6]邵紅軍:《對發展問題意識和問題提出能力的一些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 2005(5).
[7]李鎮西:《對話:平等中的引導 》[J].人民教育 2004(3、4).
注:
1 吳兆基主編:《老子》[M]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10月
2 陸少明:《讓學生學會提問》[J]《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