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運鵬 王瑤
摘 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教育逐步走向國際化,傳統的大班教學已不能適應社會對優秀人才的要求,小班教學逐漸普及,將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雙導師制有效實施,將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實踐能力。最終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小班教學 ;雙導師制;教學質量;實踐能力
十七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社會需要批量式培養出的人才,當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這一知識經濟新時代,模式化培養的人才已被淘汰,現在社會所需求的是富有個性的創新型人才。因此,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更加需要以人為本,更加需要照顧學生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小班教學因此背景而產生,并在此基礎上采用雙導師制,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育現狀
20年前,大學教育的班級學生人數只有十幾人,高校擴招后,那個時代教學中的實踐經驗顯然已不能適應當下幾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班教學,現今大班教學出現了什么教學問題呢?
(一)教師方面
1、大班教學的授課環境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提高說話音量,增加在教室里走動的次數或距離,這無疑會增加教師授課的疲憊感。
2、大班教學會使教師面對“一大群”學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積極性,為了幫助更多的學生學會知識點,大班教學的大量學生人數無疑會增加教師的教學壓力。
3、在進行專業課教學時,特別是實踐課程,由于學生人數多,設備器材人均占有率低,教學效率低下。
(二)學生方面
1、“隨大流”情況嚴重,僥幸心理會使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消極被動,效率低下,影響課堂學習氛圍。
2、大班教學學生人數多,各個學生素質差異大,學習能力不同,按統一標準、同一進程進行學習,無法實現因材施教,無法及時消化所學知識。
二、教學試點
為了解決大班教學中所出現的教學問題,我校汽車與電子工程系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班教學及雙導師制進行專業課授課,以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
(一)小班教學
在進行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授課過程中,由于各行政班班級人數平均在40人,于是將班級一分為二,組成每班少于 25 人的教學班進行教學。對于班級劃分,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①以宿舍為劃分依據:高校學生以住校生居多,他們生活在一個宿舍里,由個體生活方式轉變成適應于集體的生活方式。相互間具有了一定默契度,在進行專業課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但該方式容易造成班級出現“小團體”,不利于班級團結。
②以成績為劃分依據:由于學生在各個方面的理解能力不同,根據學生單科成績進行劃分班級,采用不同教學方式、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但該方式容易導致班級學生兩級分化嚴重,容易出現兩級學生矛盾。
③采用隨機方式進行劃分:由教師進行隨機班級分配,這種分配方式有利于公平性的實現,但如果每次課程都需要學生進行重新分組,無疑需要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去適應新的團體。
(二)雙導師制
小班教學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種趨勢,但對中國大部分地區而言,由于師資短缺,班級人數普遍居高不下,而如果在進行小班教學時,將學生一分為二,一部分學生在接受老師教授知識時,另一部分學生將無事可做,如果是在進行實踐操作,那么未被授課學生可能會誤操作而危害到自身安全。所以我們在小班教學過程中,實施雙導師制,由一名專業教師進行部分學生理論教學,由一名企業員工進行剩余學生的實踐教學。兩名教師相互協作,交替工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總結
幾年來,小班教學在美國、日本、英國等十多個經濟發達國家都已被廣泛實施,關于小班教學效果,據美國學者對過去50年間發表的論述學生成績與班級規模關系的近300篇論文表明:班級規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學業成績普遍上升,學生能力普遍增強。通過對我校汽車與電子工程系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進行小班教學試點后,教學效果顯著。
(一)學習積極性提升
在進行大班教學時,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教師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從而導致部分學生認為老師不關注自己,認為老師不給自己展示的機會,而特立獨行。試行小班教學后,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頻次、密度大大提高,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發言機會,小班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比大班教學時的機會多了一倍,學生獲得了更多地關注,對老師更加尊敬,學習積極性也隨之提高。
(二)因材施教有效實施
相對于傳統的大班教學,由于班級學生人數減少,教師的工作量減輕,能有大量的時間來對學生的性格、學習方式進行了解,從而進行個別指導;由于班級人數少,教師可以和更多的學生進行溝通,了解班級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學習進度和教學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實現因材施教。
(三)學生實踐能力提升
由于教學器材有限,進行大班教學時,學生所能分配的實踐時間有限,限制了學生操作能力的提升。試行小班教學,并采用雙導師制后,使器械得到了更好地利用,而且兩名老師進行交替授課,將理論和實踐進行銜接上課,并相互配合進行學生專業課的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以及理實一體化的實現。
(四)創新型人才有效培養
大班教學過程中,主體是教師,由老師來安排教學活動,會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按照老師的思維來思考問題。而小班教學試點后,教學活動主體已有教師轉換成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把學生視為一個個有獨立人格、文化背景、興趣愛好等不同特點且存在差異的人。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讓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得到更大空間的展示。
社會的發展對于人的素質要求日益提升,為了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班教學,在實踐過程中采用雙導師制,已成為各高校廣泛使用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學華.小班化教學及其反思[J]. 當代教育科學. 2003(09)
[2]晏仲超,趙建春.“導師制”“伙伴制”助學生成長[N]. 中國教育報. 2006-11-30 (001)
[3]吳丹.淺談小班化教學中的“全面性”[J]. 新課程(小學).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