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剛
摘 要: 首先從“可持續發展”及“民營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入手,對民營礦山企業的發展戰略進行了分析,指出我國民營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民營礦山企業處如何立足礦業市場,加速技術創新,參與礦業競爭,制定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從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普遍的實用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民營礦山;戰略發展
改革開放為我國礦業長足快速發展奠定良好的政策環境基礎。然而,當前礦業經濟形勢面臨市場不活躍、供需矛盾突出、生產經營成本不斷的上漲、盈利空間下降,已出現微利的困難發展態勢,有專家學者形象比喻礦業進入“礦業后時代”。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適時的政策宏觀引導,為我國礦業發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同時在我國礦業發展中,民營礦山企業不斷夯實發展的步伐,全國現有礦山12萬余座,民營礦山已達到7.5萬座,比例達礦山總數的62%,帶動就業達216萬人,民營礦山企業已成為我國礦業的中堅力量,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為我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1、可持續發展的產生演進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類已認識到所需資源與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現狀,陸續開展了前途發展的大討論。1926年《寂靜的春天》論述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紐帶聯系,指出人類不善待自然環境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標志著人類關心環境的開始;1972年3月,羅馬俱樂部面對流行的高增長理論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的報告,引發人類對環境問題的嚴肅憂慮[1];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標志著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正式應戰;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發表《世界自然保護大綱》,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歷時4年的研究提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標志著環境與發展思想非常重要的飛躍;在1992年6月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的相關會議,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保護宣言》、《21世紀議程》、《生物多樣性公約》,標志著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2];1994年3月,中國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宣告了中國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實踐階段,主要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政策以及社會、經濟、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和諧”發展。
2、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現狀
王春和(2007)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是對企業管理不斷進步發展的理論總結。認為在實際產過程中,環境因素和生命組織是難分彼此的,追求和諧相融,才能達到生命的不竭,順應世界綠色趨勢,建立綠色企業,實施綠色經營,將是企業可持續發展唯一的出路和必然抉擇[3]。
矛盾管理學理論:李占祥(1999)提出了矛盾管理學理論,認為正確處理企業的矛盾是企業長壽之路[4]。
綠色管理理論:王春播(2000)認為管理中綠色管理不僅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是實現企業自身壯大及可持續成長的途徑[5];付維寧(2003)指出綠色管理是企業實現可持續成長的必然選擇[6]。
創新力與控制力統一論:彭星閭(2005)提出只有實現創新力和控制力的統一,才能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7]。
3、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現狀
張海波等(2007)提出了循環經濟在礦山塌陷地的生態修復模式,采用循環經濟進行塌陷地生態修復是礦區可持續發展的捷徑[8];張媛媛等(2007)在“3R”原則基礎上提出了研究(Research)和替代(Replace),形成了循環經濟的“5R”原則[9],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構建和諧礦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夏鑫(2010)從生產管理角度指出安全生產是礦業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瓶頸,也是影響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10];馬金平(2007)在分析了我國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少,貧礦較多,資源供給不足突出,且存在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指出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要充分考慮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最大化利用有限資源,還要加強資源開發時對環境的保護及采取相關安全措施,踐行綠色礦業發展之路[11];張錦瑞等(2009)提出不斷提高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護和善待脆弱的地質環境狀況,走綠色礦山建設的道路[12];賀冰清等(2007)把當代民營礦山企業稱為“第二代民營礦業”,他指出通過資源擴張、技術創新、勘查風險資本運作、靈活的經營決策機制、規范管理等先進的經營管理措施,使礦山企業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13]。
4、民營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民營礦山企業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的繁榮與穩定,不難看出其在保證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提高群眾生活、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礦山企業的戰略已成為現代礦山企業發展的中心問題,制定和執行正確的企業戰略,成為民營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面對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如何審時度勢,適應環境的機遇與挑戰,要求民營礦山企業樹立戰略性思維。
4.1企業戰略管理
“戰略”一詞源于軍事術語,指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19世紀初,“現代戰略研究之父”德國戰爭史學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戰略定義為:為了達到戰爭目的的而戰斗的運用[14]。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專家安索夫發表了《企業戰略》,“戰略”這個概念進入了企業領域,公司戰略才被作為一種理論來研究[15]。張新普(2012)等人基于戰略含義的分析定義為:為了實現其使命或目標,在與環境互動中,如何抉擇行為、采用的何種行動模式或應遵循的基本觀念[15]。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管理教授明茨伯格從五個角度對企業戰略的進行了規范的定義闡述與解析,即計劃(play)、計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觀念(perspective),構成了公司戰略的“5P” 。
4.2民營礦山企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國家主管部門統計的年報數據可以看出,民營礦業企業不僅在數量上已與國營礦山企業相比不可比擬,而且年均采礦量和吸納工人就業人數均有一定的優勢,年總產值二者基本持平。90%的民營礦山企業數量,不僅剝采了占比65%以上的礦石資源量,而且還解決了社會就業比率達到55%以上,這是我國礦山行業中不可低估的力量,在吸納社會剩余勞動力就業、優化資源利用、促進發展等方面顯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國家戰略,以河南省民營礦山為例,數量退出減少近10%(截止2017年底),也可以看出民營礦山正逐步向規范化、精細化、綠色生態化整合發展。
4.3民營礦業商業性礦產勘查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民營礦業企業商業性投資礦產勘查開發已是其發展的重要途徑,也將不斷活躍礦業地勘工作,進一步推動我國礦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隨著民營礦業企業在礦產勘查投資方面大幅度的增加,自身在礦產資源儲備問題也得到有力保障,形成了探、采、選和深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鏈,如福建天寶礦業、紫金礦業等。可以看出,直接投資礦產地質資源的風險勘查是民營礦山企業取得儲備資源的保障,同時也是時代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16]。
4.4民營礦山企業采用的戰略選擇
民營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保證礦山企業沿著綠色礦業之路健康發展,開展綠色礦山建設是政府指導和規范企業綠色礦山建設的依據和抓手。強調以開采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保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礦山環境生態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為根本要求,民營礦山企業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應用綠色礦業理念貫穿其全過程,持續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在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方面的協調與統一[17]。
4.4.1 民營礦山企業采用的戰略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SWOT分別代表:strengths(優勢)、weaknesses(劣勢)、opportunities(機會)、threats(威脅)[18]。通過SWOT分析,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結合分析,得出的結論有一定的決策性,能夠幫助企業把掌控的資源和行動聚集在機會最多的地方或最強的方面??梢园摧p重緩慢的程度進行排序,構造矩陣,并且對問題“把脈診斷”與“開處方”緊密結合起來,可以制定相應的行動實施計劃,得出同企業相互匹配的未來發展戰略對策。
4.4.2民營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
我國礦產資源品種源比較齊全,但貧礦、難選礦較多,富礦、易采選礦較少;資源礦種豐富程度堪布不均,規模級的大型礦床少,以中小型礦床零星分布多[19]。我國這種礦產資源賦存狀況,將為民營礦山企業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較好持續發展空間。民營礦業企業拾遺補缺的作用,有效的利用了我國邊緣零星資源,也是我國合理開發礦產資源的唯一必然選擇。民營礦山企業的SWOT矩陣分析見表1。
民營礦山企業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因素是復雜多變的,自身能夠控制有效資源的能力略顯不強,單憑自己實力很難改變現狀環境,唯一選擇途徑就是適應環境發展的現狀。面對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健的發展,給民營礦山企業帶來了挑戰和機遇的同時就要求其必須樹立戰略性思維。因此,大多數民營礦企采取的是SO戰略或WO戰略或者以上述兩種戰略相結合。
5、結語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從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產生,到現代人們對環境、資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和覺醒,其重要性、緊迫性已成為時代的要求。然而,對民營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例證少,使民營礦山企業難有借鑒發展的“抓手”,不能幫助民營礦山企業“揚長避短”解決實際發展問題??沙掷m發展戰略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使企業的自身資源條件與環境相適應,協調統一來獲得企業的長足持續發展,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新常態經濟環境下礦山企業已進入全面戰略管理時代,也使民營礦山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民營礦山企業有針對性的戰略選擇為今后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景華.經濟增長理論、自然資源與經濟可持續增長[J] 當代經濟管理,2007,(02):29.
[2] 胡亞敏.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 商業會計,2014,(5):99.
[3] 王春播.中國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21.
[4] 李占祥.論矛盾管理學[J] 中國工業經濟,1999,(09):21.
[5] 王春播.綠色管理—實現社會.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雙贏戰略[J] 經濟縱橫,2000,(02).
[6] 付維寧.綠色管理與企業可持續成長[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7] 賀愛忠.彭星閭.中華老字號企業復興的關鍵—創新力與控制力的動態統一[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07):24-25.
[8] 張海波.劉芳芳.循環經濟對采煤塌陷地生態修復研究[J] 中國礦業,2007,(01):26-28.
[9] 張媛媛等.”5R”原則在礦區發展循環經濟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礦業,2007,(01):28-31.
[10] 夏鑫.現代礦山企業成本管理創新研究[M] 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10:86.
[11] 馬保平.我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分析[J] 中國礦業,2007,(12):8-11.
[12] 張瑞金.寧麗平.綠色礦山建設與唐山經濟發展[J] 現代礦業,2009,(06):12.
[13] 賀冰清等.我國新興民營礦業發展趨勢分析[J]現代礦業,2009,(06):15-18.
[14] 廉志端.公司戰略管理(第二版)[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03).
[15] 張新普等.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的研究[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72.
[16] 吳文盛等.民營礦業發展綜述[J] 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9,(12):51-53.
[17] 高穎飛.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 商業經濟,2009,(01):11.
[18] 鄧平.雷進杰.漂粉精產品的SWOT分析[J] 中國氯堿,2011,(07):24.
[19] 夏青.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及開發舉措[J],技術經濟,200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