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2035”規劃中,再過17個年頭,上海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是一個不太遙遠的現實,也是一個令人十分神往的明天。
“卓越的”全球城市,意味著上海不僅有全球城市的規模格局,更有著不同凡響的品格與氣質,有著人無我有獨特的優勢與能質。這樣的“卓越”,是大家由衷的悅見與喜愛、天然的傾慕與魅力。
很難極致詮釋一座卓越城市的全部內涵,但是總有一些相近的事物,可以讓我們看到“卓越”的影子,比如我們比較一下兩架相近的飛機的話。
世界上銷量第一第二位的民用客機,是同一個級別的兩型中短程單通道飛機,分別是美國的波音737與歐洲空客的320,總訂單都已經超過了10000架,都稱得上是史上經典。從發展的脈絡看,誕生于1967年的波音737,先于空客320突破10000架大關;出生于1987年的空客320,則在新一代同級別737MAX與320neo的競爭中,明顯占據上風,320neo獲得的訂單數超過737MAX一倍。由于這是兩型客座數基本相同的飛機,所以訂單數的較大差異,表現的就是航空公司的偏愛,當然這種偏愛的根源,毫無疑問就是來自乘客的青睞。
乘客們為什么喜歡320?我們來回想一下自己的空中旅程。印象中,波音737與空客320,我們是不是更喜歡坐320呢?是的,320好像更舒適。
事實上,這樣的喜歡是有道理的。同一級別的飛機,737與320的座椅寬度是不同的,一個是17英寸,另一個是18英寸,更寬的自然就比較舒服。
這樣的差異不是技術上的,主要是時代和理念的因素。就像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里講的,世界貿易的繁榮讓各地都能以相近價格得到同樣商品,世界變成為平的。在高科技的民用客機上,由于技術及人才流動的加深,波音和空客擁有的制造技術基本是相同的,舒適感不同產生的偏愛或者說是青睞,只可能是因為技術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說設計理念或者是人文關懷。從這一點看,空客的理念比較“卓越”。
波音737誕生于1967年,它的客艙寬度源于波音707與727,三者都是3.54米。美國人雖然經常擁有世界最先進技術,但是民族性格比較粗獷,加上資本主義斤斤計較的因素,所以波音把中短程單通道客機的客艙寬度設計成3.54米,因為這個寬度剛好能一排布置6個17英寸寬的座椅,充分利用空間。事實上,17英寸寬的座椅是有些緊湊的,舒適度不夠。
10多年后空客設計320時,歐洲人更多地想把它看作是一件“卓越”的產品,因而在飛機格局上實現了兩個大的突破。
首先是電傳系統。在320之前,所有飛機都是通過機械及機械升級版液壓傳力來駕駛飛機。從320開始,第一次全部通過電腦發布的指令,實現飛機的運行。這是從機械到電傳的跨代技術進步,由此將駕駛艙從機械儀表時代引入到“玻璃座艙”時代。
另一個突破,就是18英寸概念的到來。在320萌芽時期,737已是世界最暢銷客機,同級別客機如果對標“國際標準”,設計成與737 一樣的寬度,無可厚非。但是追求“卓越”,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文關懷因素。空客意識到17英寸座椅寬度夠用但不夠人文,于是將客艙寬度設計成超越737標準的3.7米,這樣如果同樣放一排6個座位,每個座椅寬度就可以從容達到18英寸。小小1英寸的寬度增加,大大提升了座椅的舒適度,也成為日后320超越737的關鍵因素。
機身寬度增加0.16米,對于320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正是這0.16米,讓座椅從緊湊夠用,變得輕松舒適,乘客的體驗會有很大的提高,最終帶來了用戶的偏愛與青睞。“標準”的水平與“卓越”的追求,差異就在這里,之后的結果也在這里。
卓越的含義,是超越一般的高超出眾。它需要有更遠的眼光、更寬的視野、更高的站位,有超越一般、超越標準的意識,有敢為人先、開明睿智的精神境界。這既要有時代的積累與技術的進步,更要有理念與精神的升華。它是大的格局,也體現在時時處處的細節。
對于上海來說,“上海2035”值得每一個人期待,它也需要生活在上海的每一個人去共同奮斗。
以大的眼光去看待明天,用最具體的行動去建設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