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潔 段鎢金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 中國前沿文化高度凝結的網絡流行語應運而生。但是這一特殊表達包含獨特的文化內涵,想要將其完整地傳遞給世界是翻譯領域的一大難事。本文從翻譯目的論入手,闡釋了直譯、意譯以及直譯和意譯加注的方法是適合網絡流行語英譯的翻譯策略,希望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指導網絡流行語的英譯。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目的論;直譯;意譯
一、引言
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許多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流行語進入大眾視野。為了緊跟時代潮流,翻譯領域開始逐漸對此類語言重視起來,但是畢竟各國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那么如何將這些帶有中國特色的語言準確的表達給外國友人,是翻譯領域面臨的難題。
二、網絡流行語
1.定義
網絡流行語是指一定時段內主要在網絡場域被網民自發使用、具有發酵功能并往往對現實社會產生影響的語言符號(孫婧,2015)。其實,長久以來,由于人們的側重點不同,對網絡流行語的定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但研究者們對核心內容達成一致意見:網絡流行語是被網民創造的,在網絡上使用的,一段時間內被更多網民接受并迅速傳播的語言形式(周曉鳳,劉鴿,2014)。
2.來源
網絡語言一方面是網民們為了提高聊天趣味性所自創的一種語言。另一方面,隨著熱點問題層出不窮,網友們往往用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暗指這些鮮活的社會熱點,于是網絡流行語就這樣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
3.特點
網絡流行語的迅速走紅跟其本身的特點是分不開的。一、新穎性。網民們熱衷于追求新鮮事物,因此他們腦洞大開,總結出了許多個性十足的獨特表達。二、批判性。網絡流行語在看似詼諧幽默的表面下透漏出對社會現實的諷刺和暗指。三、簡潔性。網絡流行語僅僅用幾個字就能提煉出最直接準確的表達,而且所表達的意義又完全超過詞語本身。
三、目的論下的網絡流行語的翻譯
1.目的論及其翻譯三原則
翻譯目的論是翻譯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最初,凱瑟林娜·賴斯在她的著作《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中提出了功能派翻譯理論思想的雛形。緊接著,她的學生漢斯·威米爾打破了以原文為中心的等值框架,創立了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目的論(胡東平,劉愜文,2009)。翻譯目的論需要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目的原則是指翻譯應能在譯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楊琪,包通法,2006)。連貫原則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切以讀者為最高準則,通過實現語義通順與連貫使讀者能夠毫無障礙的理解。忠實原則就是最大程度地實現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某種對等。
2.目的論視角下網絡流行語的翻譯
以翻譯目的論為指導,在網絡流行語的英譯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始終明確進行網絡流行語的翻譯目的。為了更好的實現跨文化交際,必須加速這些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二、始終明確網絡流行語譯文的接收群體。譯者要盡量貼合外國讀者的表達習慣。三、始終明確網絡流行語所傳遞的信息。譯者應盡可能地避免原文內容的缺失,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完整準確地表達給外國讀者。
四、漢語網絡流行語的英譯策略
想要用單一的翻譯策略來指導網絡流行語的翻譯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的選擇翻譯策略指導翻譯實踐。
1.直譯
彼得·紐馬克將直譯定義為“把原來語言的語法結構轉換為譯文語言中最近似的對應結構,然后詞匯一一對應,不考慮上下文”(胡琴,2016)。翻譯網絡流行語時,如果譯文與原文保持相同的行文風格又不致原文含義的流失,那么此時選擇直譯,是最為恰當的方法。
例1:葛優躺
譯文:Ge You-esque lying
分析:“葛優躺”是著名演員葛優在某電視劇中的經典姿勢,由于葛優飾演的人物是常常癱坐在沙發上目光渙散,于是該流行語日漸成為一種“頹廢式享受”的代名詞。采取直譯的方式,保留葛優的名字而不是意譯為任何一種解釋此種躺姿的詞語,形象又生動地突出該詞的特征。這種極具風格的譯文既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中文的語言文化特點,同時這種中國式流行語雖然由中國網民創造,但是“葛優躺”所代表的頹廢式享受的行為,世界各國同樣存在,采取直譯的方式能直接使他們更容易聯想出“葛優躺”的形象,引起共鳴。
2.意譯
意譯是指“譯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完全遵循目標語的范圍而不考慮源語的表達形式,但又忠實于原文”(楊士焯,2006)。網絡流行語特點鮮明,可以運用意譯的方法,有效避免直譯造成的意義缺失。
例2:你咋不上天呢
譯文: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
分析:據了解,該流行語走紅于朋友圈一則“教訓東北人”的信息。此句語言風格犀利又不乏幽默感,表示對某個人較出格的行為所作出的回應。若直譯為“why dont you go to the sky?”,似乎會讓外國人產生一種“為什么要到天上去” 的誤解,因此為了讓目的語讀者充分理解該流行語的含義,我們必須舍棄對原文形式的對等,意譯為“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這樣得出的譯文兼具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有效解決了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障礙。另外,意譯出的譯文不僅更加符合英語語言習慣,也充分體現了原文的語言特點。
3.直譯/意譯加注解
有些網絡流行語有著明確的時代特征和社會因素,因此意譯會失去詞語本身的時代特征,但是直譯又不能完整地傳遞信息,那么根據具體情況可采用直譯/意譯加注的方式來解決。
例3:吃瓜群眾
譯文:melon-seeds eating masses(who dont know whats really going on)
分析:該詞特指那些一旦有事情發生,搬起小板凳,嗑著瓜子來圍觀的人,常常被用來自我調侃或者諷刺他人那種愛看熱鬧的行為。雖然國外很可能也存在著這樣一個群體,但是該詞蘊含了中國文化,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直譯的方式保留住中國特色,同時為了讓外國友人更好的了解“吃瓜群眾”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必須在其后加上注釋來對該詞語進行補充說明,豐富流行語的文化內涵,以期喚起他們相似的文化聯想,如此一來,不僅實現了交際目的,也實現了傳播文化的最終目的。
五、結語
目的論對網絡流行語的翻譯具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通過遵循目的論三原則,以實現交際目的為著眼點,充分考慮接受者的文化背景,選擇直譯、意譯和直譯/意譯加注的翻譯策略來傳達原文精髓是最為適宜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孫婧.2014年網絡流行語特征分析[J].網絡傳播,2015(2):84-87.
[2]周曉鳳,劉鴿.網絡流行語現象的語言文化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 2014(3):184-189.
[3]胡東平,劉愜文.目的論映照下的嚴復翻譯策略解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0(3):92-95.
[4]楊琪,包通法.“以文謀錢”的翻譯目的論——廣告文體翻譯的理論思辨與實踐[J].上海翻譯,2006(3):32-35.
[5]胡琴.中國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特征及其英譯策略[J].蚌埠學院學報,2016(1):112-114.
[6]楊士焯.21世紀英語專業系列教材, 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