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遠升
【摘 要】綜合性型大學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上有著獨特的優勢。通過內部挖潛、院系聯合、校際合作、社會借智等手段發揮綜合性大學的既有優勢,克服相應的矛盾和不利因素,整合利用一切有利于學科專業建設的資源,讓“學科大類招生”能切實地助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發展。
【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大類招生;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J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7-011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51
近年隨著高等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從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出發,教育部對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適時的調整。通過改撤調并,本科專業數量減少,強化學科整合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向比較明顯。在此基礎上,為了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投入到了學科大類招生培養的教學改革大潮之中。
1 綜合性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大類招生培養的優勢
國內開辦有設計學類專業的院校有千余所。除去為數不多的專業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絕大部分都是開設在綜合性大學或是其他類型高校里。從在校生人數來看,綜合性高校成為了培養現代設計人才的主力軍。針對設計人才的培養,專業院校在藝術氛圍、專業資源、底蘊傳承、觀念理念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但是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跟市場緊密結合的一個應用型專業來說,綜合性大學也有其獨特之處。
1.1 學科優勢
學科大類招生,入校分流培養的基本模式就是突破專業限制,按照學科的界定來統一招生,然后在大的學科范圍內制定培養計劃,通常是在完成學科基礎理論和通識教育后再選擇各自的研究方向進行專業課的學習。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看,跨學科明顯,與文學、工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聯系緊密,尤其是一些綜合性的設計課題,單單依靠設計學科知識并不能很好地解決。藝術類專業院校通常只有相對單一的學科門類,在學科構成的覆蓋面完整度上,綜合性大學有著專業院校所不具備的優勢。學科齊全,學科資源充足是綜合性大學的一大特點,能夠為設計學專業的知識構架提供學科支撐和智力保障。特別是在互聯網迅速更迭的新媒體時代,綜合性大學可以為學科專業發展提供技術、硬件和人力的資源共享、優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辦學成本以及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1.2 師資優勢
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相對齊全,涉及到各個學科的師資力量相對雄厚,學緣結構更為寬泛,其師資不局限于藝術類出身,有利于多重思維和觀念的碰撞融合,能夠為專業教學的多樣性帶來便利。如今視覺傳達設計不再是以單一的紙媒作為傳播載體,其傳播途徑涉及到視、聽、觸等多種感官,新型材料、技術、工藝、媒介的層出不窮,對設計專業學生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知識結構、思維觀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他學科類別的,尤其是注重邏輯思維的課程教學可以擴充藝術類學生以審美為要義的單純形象思維模式,譬如工科類的嚴謹思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天馬星空的想象帶來的設計可行性的缺失。在作品的呈現上,也可以融入更多的現代科技,將創意實現的可能更大化。
1.3 教學優勢
視覺傳達設計的一級學科為設計學。設計學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性學科,幾乎與所有學科都能構成交集。綜合性大學擁有多學科的優勢,科研平臺更為全面豐富,能夠為設計類課程提供較好的教學支撐。特別是在一些交叉性較強、需要借助其他行業知識的技術性較強的課程上,綜合性大學在校內基本就能合作完成。比如類似材料工藝加工類的課程,可以利用或借鑒材料類、機械類學科相關院系既有的教學資源。此外在各類選修課的開設上,綜合性大學擁有更多的學科門類和課程數量,學生擁有更大的選課平臺,可以依據個體情況按需選擇,學生對接觸了解到本學科之外的教育理念以及完善個人知識架構大有益處,從而為專業課的學習構建更為開放的思維形態。
2 學科大類招生與人才培養的矛盾
2.1 專業分流的矛盾
在現有體系下,“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是高校按學科大類進行招生制定培養計劃的一個基本模式。在低年級段進行學科大類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在中高年級進行專業分流,學生確定相應的專業類別進行專業課的學習。經過一段時期的大學學習了解,學生相比在報考時就選擇專業,能夠更有目的性,不至于盲目。但是設計專業在通識平臺課程結束進行校內專業分流還是會存在著矛盾。如果實行強制性專業分流,容易違背學生意愿,讓學生失去選擇權,對學生未來學習的積極性可能會造成影響;如果以分流考試或是學生自主選擇的形式決定專業去向可能會造成專業人數失衡,甚或是成為了以學生人數選擇的多少來評判專業優劣的依據,這樣會產生諸如教學資源的浪費或不足、對相關專業前景誤讀以及專業發展失衡等不良后果。
2.2 課程設置的矛盾
設計類專業存在著相對特殊性,獨立的專業高考也決定了目前還不具備完全參照文理科大類招生培養的模式。生源的特定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專業課程的設置形成一定限制,課程細化而具體,寬容度較弱,從而導致學生創造性不足?,F有的設計專業在多數高?;緦嵭小皩W分制”教學模式,但同為“學分制”,具體操作又不盡相同。總體來說,是在學分制的架構下以固定的必修為主,選修課程為輔來進行的課時學分分配,但是可供操作的選修模塊從類別到具體的課程都相對較少,甚至原定的選修課最終是以必修課類似的形式完成教學的,學生對課程的選擇缺乏自主性,課程設置彈性不大。如此看來,當前設計專業的主流培養模式似乎與大類招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關系。
3 綜合性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培養模式探索
3.1 內部挖潛
在綜合性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多數設置在名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等教學二級學院里。在這些學院里,很多都涵蓋了藝術學門類下多個一級學科,尤其是一些藝術學院里,藝術理論、美術學、設計學、音樂舞蹈、甚至戲劇影視等學科都有涉足。因為專業的差異性,長久以來,相互之間的交集合作整體偏少。視覺傳達設計以視覺所能感知的信息為主要傳播對象,是“給人看的設計,告知的設計”,這是大眾對這個專業的具體認知。事實上視覺傳達設計不拘泥于二維空間,其媒介載體豐富而多變,還可能涉及到音響音效、形體舞蹈等多重介質,而諸如此類的課程及實踐都可以在院系內部整合相應的師資及設備來完成教學。
3.2 院系聯合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里,新媒體類課程會涉及到數字媒體技術,而相關專業在綜合性大學里一般開設在計算機或是信息類院系里;包裝材料與工藝、包裝結構設計等課程可能會涉及到與機械或是材料類院系的課程交叉;品牌設計與推廣類課程會涉及到營銷策略、整合傳播,這些類別課程則與經濟類管理類院系聯系緊密。與不同學科的交叉協作,有利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部分課程實際效果的落實,也會給未來的項目執行提供基本保障;能夠避免課程教學流于形式、一知半解,或是僅僅停留于創意概念而受制于技術無法實施。
3.3 校際合作
因為諸多客觀因素,目前國內高校之間的校際合作整體還處于探索階段,并沒有形成制度化和常態化,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均有待發掘。校際合作可以通過互認學分、交換學生、交換師資、研修培訓、講座論壇、項目協作、工作坊、網絡課堂等多種形式來實現,取長補短,合作共贏。特別是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擁有相對完備教學體系和先進教學理念的部分高校在校際合作中,可以發揮更大的資源優勢,當然也可能會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3.4 社會借智
借智于社會,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里并不少見。相當數量的國內外著名教授、設計師、設計管理者同時是相關院校的兼職教師、客座教授。學界、業界的力量整合有利于博采眾長,補充自身人力資源的不足。但是除了這些專家學者,掌握了一技之長的所謂“草根專家”卻較難登入大學課堂,這里面包含了某些民間藝術從業者、特殊工藝技術能手等,他們在一定層面上可以擴大從設計概念到方案實現的可能性。所以如何讓那些有能力為專業所用的特殊人才能夠有通暢的渠道、合適的方式加入到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發展中,也是值得思考的。
4 結語
在大設計觀的引領下,單打獨斗已經較難完成綜合程度較高的設計項目,視覺傳達設計也不例外。按學科大類招生是綜合性大學培養新型設計人才的趨勢之一,發揮綜合性大學的既有優勢,克服相應的矛盾和不利因素,整合利用一切有利于學科專業建設的資源,讓“學科大類招生”在未來能切實地助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立新,李平原.2011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科發展論壇會議綜述[J].現代傳播,2011(8).
[2]吳桂香.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新視覺藝術,2010(2).
[3]吳鐵峰,趙智超.高校學科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