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高科
【摘 要】本論文研究是依據世界級制造的方法論原則,結合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精益生產的理論與工具結合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研究在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制造企業建立世界級環境標桿工廠的理論與實踐,從而提升企業的環境效益,進而推動企業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境標桿;海因里希法則;優先級;綠色物流;綠色采購;綠色設計;標桿工廠
中圖分類號: X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8-0263-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8.123
0 引言
目前世界環境問題依然處于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是全球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并持續引起各國政府、企業和民眾越來越多的關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就環境問題的解決方向已達成一致,很多國家已經投入大量的資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世界環境問題相比,中國的環境問題尤為突出。以2016 年的空氣監測為例,全國338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 254 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5.1%[1]。因此,雖然近年來中國在環境治理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中國的環境質量在部分方面有明顯的改善,但是總體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境問題的解決不僅僅靠政府,主要還是依靠環境問題的制造者--企業在環保方面的主動努力。而且對企業來講當今社會企業的競爭力不僅僅是關注企業內部運行,更需要獲得政府、社會和消費者的認可。因此,企業主動改進自身的環境問題,既是社會發展的外在要求,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本論文研究的是根據在中國目前企業環境管理和技術現狀,根據世界級制造的基本理論,結合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和生產管理工具,參照世界先進企業的管理標準,技術標準還是各項環境指標,建立一套與本企業生產管理相結合的環境管理和技術標準體系,并分步實施并建立評估標準,逐步成為行業內制造企業的環境標桿,從而保護企業的環境經濟效益和綠色發展的長遠利益,并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和可持續發展價值。
1 研究的步驟與路徑
本論文研究的依據是世界級制造理論的方法論,結合精益生產的工具,通過逐步建立分步驟實施系統化的環境管理與技術標準,形成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一套項目改進管理系統,建立從反應—預防—主動的企業環境改善路徑,探討并嘗試在中國建立世界級的環境標桿工廠方法,環境改善路徑的步驟包括:
反應階段包括:企業根據已經發生的事件采取初步的反應,包括環境目標和職責,法律法規評估,環境事件處置。
預防階段包括:企業根據已有環境要素建立必要的管理程序對已有的環境風險進行管控與改進,包括環境管控方法、環境審核與環境節約。
主動階段包括:企業建立前瞻性的體系對環境風險進行系統控制,包括全面環境管理體系和綠色發展。
1.1 反應階段
1.1.1 環境目標和職責
企業首先應當制定企業的環境目標,以持續降低企業的廢水產生,廢氣排放,噪聲排放,廢棄物產生和能源消耗和資源消耗的等環境影響。環境目標的制定應在有效分析世界上同行業環境目標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目前實際,制定分步驟的目標,逐步達成世界級環境標桿績效目標。
為確保項目的實施,企業應成立精干的環境項目小組,同時對企業各級別各崗位為人員應在其工作職責范圍內定義明確的環境職責,對各級人員設定量化目標指標,納入個人績效考核并持續改進,提供相應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等。執行并按時完成環境審核和環境項目等。同時針對的環境執行過程中的環境管理和技術工具對各級人員實施識別與培訓,確保各級人員能夠具備與其工作相適應的工具能力。
并在企業內建立一套順暢高效的溝通體系,保證有關環境問題在在企業的不同層次和職能部門之間,包括相關方及其他第三方機構的及時有效溝通。包括體系的各項信息,行動以及各個具體項目的計劃、實施、資源調配等問題,使執行過程中的各項信息得到有效的傳達與溝通,以提高執行效率。
1.1.2 法律法規的評估
制定明確的環境目標后,環境的首要行動是對企業進行法律法規的評估,企業運行的首要條件是合法,作為社會和國家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嚴峻的今天,隨著政府、社會、媒體以及民眾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關注,對環境保護的期望越來越高,以及政府逐步認識的環保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國家強制手段執行越來越嚴格標準及監管,迫使環境污染的成本內部吸收,以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經濟性和危害性[4]。企業不但面臨著政府的監管,還面臨著社會的監管,包括各種社會力量尤其是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壓力。因此,企業在執行層面上首先應當認真識別當地環境相關法律法規、當然也包括企業尤其是集團企業最新的環境戰略和政策,以及客戶等相關方的要求,確保環境因素符合國當地法規的要求和企業及第三方的在環境保護上的要求和期望,以積極的態度因對環境保護的壓力,從而形成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支撐。
企業應建立法律法規的收集渠道,使有關環境的法律和及相關要求得到充分的識別,評估其對企業自身活動或服務的適用性。如需適用新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規章的要求,企業審議所有相關文件(如,風險評估、作業指導書等),保證其適應新的要求,確保企業自有環境管理的實施和維護。以充分溝通的方式,將關系到其自身活動的有關環境的法律法規及其他規章的要求告知所有員工和牽涉到的第三方。企業須對收集后的法律法規實施登記建檔,對收集的法律法規進行適用性的評估,選擇與企業運營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專門的登記,結合企業現狀對法律法規適用性條款進行專項評估,形成改進報告,建立改進計劃,明確改進路徑,確保滿足法律法規的要求。
1.1.3 環境事件的處理
在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識別的評估的基礎上,對企業的以往的環境事件進行核查。環境事件是不環保的行為和狀態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根據海因里希法則:一件意外事件的發生,背后總有29起的輕微事件,300起的未遂險兆以及1000個事件隱患(險兆事件),因此,應當對環境事件,無論是嚴重事件,一般事件,還是輕微事件,均需采取糾正與預防措施,逐步擴展至險兆事件的處理,進而擴展至不環保的狀態和不環保的行為。
對企業之前發生的所有事件包括未遂事件進行有效的調查分析,核查根本原因,執行對應的糾正措施,并對糾正措施實施驗證,驗證合格后擴展至類似區域,并形成措施的標準化,在整個企業進行培訓與執行,持續改善企業類似的環境隱患,避免類似環境事件的再次發生。企業應成立合格的應急小組團隊,配置相應的資源及培訓,對之前的環境事件進行根本原因分析,應采取對應的控制措施,確保環境事件風險處于可控狀態,達成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的目的。
1.2 預防階段
1.2.1 環境影響評估
在對環境事件進行調查和糾正后,確保不再發生常見的環境事件后,對企業進行全面的環境因素評估,覆蓋所有區域,所有過程。環境因素包括企業生產和業務范圍內活動、產品和服務中可能具有直接和潛在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除考慮常規和非常規的主要過程和活動之外,同時應考慮其他輔助過程和活動,并考慮這些活動的正常、異常和緊急狀況。如:產品的設計、制造、檢驗、測試等活動。
按照企業運營各過程和活動的職責劃分,組織相關人員采取現場調查和討論等方式,進行環境因素的識別。確定環境因素及其環境影響等級,通過記錄數據,并根據公式判定其等級級別。當產品、設備、工藝、材料等發生變化時,環境委員會應及時進行環境因素的識別和更新。環境因素主要有:水污染、大氣污染、廢棄物、噪聲、輻射、能源和資源消耗、潛在事件,社區影響等。并對對已識別的環境因素進行匯總分析,并依據規定的評價原則,確定重要環境因素,采取對應的控制措施。
1.2.2 環境控制的方法
根據法律法規的評估結果和對已有環境事件分析和環境因素分析評估,對重要的環境因素應實施專門管控。環境控制因素類別主要包括:廢水產生,廢氣排放,噪聲排放,廢棄物產生和能源消耗和水資源消耗,天然氣的消耗,以及各種生產原材料的消耗。分析不同的環境因素制定并實施完善的控制方法,對企業運營的所有區域如車間、辦公室、倉庫、廠區,所有流程:采購、驗收、安裝、使用、檢測、維修、拆除、報廢,以及所有人員包括作業人員、管理人員、承包商、供應商實施全方位管控,使企業主要的環境因素在環境管理和技術上處于控制狀態。
1.2.3 環境的審核
在主要的環境因素處于可控制的前提下,建立環境審核計劃,逐步實施各級別的環境審核,包括管理層,環境部門,部門主管,班組長及一線員工。通過層層推進的方式,提升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環境活動的參與度。
首先應當對各級別員工實施專門的環境審核培訓,包括審核目的,審核計劃,如何審核,審核總結審核后續跟蹤,目的是通過培訓提高各級員工的管理承諾意識和環境技能,監督員工遵守環境操作程序,并正確識別和環境不友好的條件和行為,及時發現并予以糾正。企業在環境審核規劃、建立、實施并保持審核規劃的積極運作,審核規劃充分重視審核環境各組成元素的重要性,審核結果實施跟蹤整改,已實施的或預定實施的預防和糾正措施。并對已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果的評估進行匯報。審核的結果應進行統計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包括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
1.2.4 環境節約項目
當環境影響風險通過管控行動降低到合理的水平后,根據企業的生產流程,結合生產工藝,通過分析企業環境的所有成本要素,由環境成本小組成員包括組長、財務、管理和技術人員等專業人員環境各成本進行量化分析,利用環境成本發展矩陣識別企業運營過程中環境各項損失,通過識別和量化環境損失項目改善的影響,成本和難易程度進行優先排序并執行項目,從而減少環境相關浪費和損失的數量和成本。針對環境損失的類型和級別,識別改善項目,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優先級選擇,選擇相應的項目小組成員并配置于相應的資源,從而選擇對應的項目實施環境節約的改善項目,達成環境節約的績效。同時根據企業能源消耗的成本要素,通過能源成本發展矩陣,識別能源損失,針對環境損失識別改善項目,根據改善優先級別,實施環境改善項目,達成能源節約的績效。從而提升企業環境的經濟效益。
1.3 主動階段
1.3.1 全面環境管理體系
在企業環境事件解決和主要環境因素控制的基礎上,企業開始建立并實施全面的環境管理控制系統,通過建立標準數據集成系統是收集和監測環境數據的工具,以自動的、標準的方式分析和處理數據的工具。以保證嚴格的測量和解釋數據,且符合認證要求及規定適用的標準。該體系是根據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原則、架構和要素,并涵蓋環境有關運營以及財務監控體系。遵循計劃、實施、檢查與改進的循環發展原則,建立涵蓋環境管理體系的17個要素,包括環境方針,環境因素,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目標、指標和方案,資源、作用、職責和權限,能力、培訓和意識,信息交流,文件,文件控制,運行控制,應急準備和響應,監測和測量,合規性評價,不符合、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記錄控制,內部審核,管理評審。進而通過系統化的管理,推動環境項目的持續實施和環境績效的持續改善。作為企業管理運營的一部分,、結合環境改善各實施項目與最佳實踐,從而建立企業全面的環境管理體系,監控整個環境運營體系,包括各項運營指標和財務指標。
1.3.2 綠色發展
當企業全面環境管理體系建立起來后,企業應通過建立一個持續減少環境風險和環境負荷的綠色發展系統,推動綠色采購,綠色物流和綠色設計標準的建立與實施,這是企業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推動企業生產系統上游環境管理和技術的提升,特別是對供應商環境要求的提升。特別是對供應商的要求,一方面是建立綠色供應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供應商的環境問題也影響企業的品牌和企業的供貨安全。
在采購環節建立綠色采購標準,制定綠色采購計劃并執行綠色采購行動,與業務伙伴共享環境保護,尋找在減少環境影響上有積極的記錄的供應商,對供應商實施綠色審核,推動供應商到達企業的綠色采購標準。在企業的物流運輸環節上,包括管理上和技術上建立綠色物流標準。根據在物流系統上實施最小化能源與資源消耗的路徑原則。通過識別物流過程當中對環境造成各種影響,評估物流成本、以及物流對生產與環境效益影響,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以實現對物流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在企業的產品設計中,考慮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標準,將環保行動前移,推動企業物流系統上逐步達成綠色設計標準。參考世界上先進的綠色設計標桿和企業產品的設計要素和設計標準,建立企業綠色設計標準,促進企業環保應用最佳解決方案,考慮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綠色化,逐步在前端設計階段降低環境不友好的風險對后續產品制造,使用,維保,報廢的影響。
2 結論
目前中國大部分企業對環境保護的理念認識不足,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環境保護的方向把握不準,這也與我國的公眾整體的環保意識,媒體及第三方監督以及環境政策有很大關系,雖然我們近些年已經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依然不相適應。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機會,公眾意識和社會組織與媒體的監督,以及政府的監管方向,以及企業根據自身的環境現狀和要素,進行環保的研究和實踐。因此,我們應當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條件的環境改機體系,建立從反應—預防—主動的世界級環境管理和技術標準標桿體系。不但大大能夠提升企業的環境管理績效,也極大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價值和可持續發展價值。
本理論通過應用于某機械制造企業A企業的實踐,企業通過對世界環境保護的發展形勢進行分析,結合企業的企業發展戰略,通過兩年多的項目執行,逐步達成了世界級標桿工廠所必須的績效標準,不但降低了企業的環境風險,提升了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且達成了相應的環境與能源節約效益目標,進而推動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的持續提升,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中國其他企業樹立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標桿。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發〔2016〕6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中央人民政府網[R].2016-12-05.
[2]傅健,王麗英,占利華,李達.面向綠色制造的循環經濟研究,科技創新導報2015(33)171.
[3]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網站[R].2017-2-28.
[4]吳中,席俊杰,徐穎.推進綠色制造 實現制造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機械工程[J].2004(12)20.
[5]路甬祥.走向綠色和智能制造中國機械工程[J].2012(2)385.
[6]國務院國發〔2015〕28號中國制造2025中央人民政府網[R].2015-05-19.
[7]林幗秀,劉鐵梅.企業環境管理中國環境出版社[M]. 2015:259.
[8]程發良,孫成訪.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M].2017:63.
[9]王朦.綠色供應鏈環境下的綠色采購[J].商情2014(32).
[10]惠玉蓉.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分析與狀態評價研究[D].20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