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樹
【摘要】本文論述利用有效預學促使語文課堂自主、高效的途徑:教給方法,讓預學不再是天馬行空;嚴格檢查,讓預學不再是蜻蜓點水;鼓勵交流,讓預學不再是閉門造車;養成習慣,讓預學不再是曇花一現。
【關鍵詞】有效預學 方法 檢查 交流 習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046-02
“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學,是指學生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所進行的自主性的前置性學習。正如《論語》中提及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筆者認為,學生通過預學能夠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并能自主地探究新的領域,探求新的知識,進而養成終身學習的品質。
一、教給方法,讓預學不再是天馬行空
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就必須選擇適當的、正確的方法,才能最終達到目的。就小學高年段學生而言,要想做到有效預學,需要做到“七個一”:
“讀一讀”。接觸一篇全新的文本,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刻就明白其內容?!白x”,就成了解決這一問題唯一且最佳的途徑。預學一篇新的文本時,應該要求學生放聲朗讀三至五遍,基本做到正確、通順、流利。至于具體的遍數,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
“查一查”。學生在預學時,總會遇到“攔路虎”,需要利用工具書查閱這些不理解的詞語的意思。學生只有解決了這個障礙,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更加充分有效地進行接下來的預學。
“劃一劃”。蘇教版語文教材大都文質兼美,學生需要用自己的慧眼去發現,并在預學的過程中用相應的符號劃下來。長此以往,必將增加學生語言素材的積累,為學生今后的習作提供源頭活水。當然,布置預學要求時,預學句子的數量不必做硬性的規定,由學生憑借自我感覺和能力來決定。
“批一批”。針對自己所劃出的句子,學生需要完成簡單的批注。因此,教師要對此做前期的指導,如教會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以感悟文本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由寫下幾個詞語到連詞成句,再到形成一段通順的話,書面表達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搜一搜”。讓學生及時搜集作者及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等相應的資料,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在布置預學任務時,教師應要求學生把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必要的刪減、處理、整合,而非整篇地照搬。這樣,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鍛煉,而這項能力也是學生在今后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中所必不可少的。
“寫一寫”。蘇教版語文教材對學生的書寫能力相當重視。因此,教師應該把對學生書寫能力的訓練適當提前,如要求學生認真完成描紅練習,并歸納、總結字形特征、書寫要點以及自己在描紅過程中的得與失,從而為課堂上教師指導書寫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建議,使得寫字教學更具實效。
“問一問”。“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谝髮W生預學時應鼓勵學生至少針對文本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課堂伊始的質疑環節也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學生會的不教,學生不會的才是教學的目標。
二、嚴格檢查,讓預學不再是蜻蜓點水
學生的能力參差不齊,預學任務完成的情況不一定會達到教師的預估效果。尤其是在剛開始訓練學生預學時,肯定會有學生如蜻蜓點水般地敷衍了事。例如,《黃山奇松》開篇就提到:“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于世。”但有的學生提的問題卻是“黃山有哪‘四絕”。因此,嚴格檢查應該作為預學環節必要和重要的手段。學生要想真正達到教師所提出的預學要求,必須要過“三關”:
家長關。教師通過班級QQ群、家長會、個別交流等形式,首先讓家長明確預學的步驟及要求,讓家長在學生進行預學的第一時間給予關注、指導、檢查,避免學生馬虎了事。
組長關。每個組長會在有預學任務的第二天,逐一翻閱本組同學的語文書,就每一項預學任務進行檢查,對完成較好的學生給予加星的獎勵,對預學不認真的同學進行記錄,并給予扣除星級的懲罰。
師長關。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預學習慣之初,教師應該堅持逐個檢查學生的預學情況。這既是對組長工作的復查與監督,同時也讓每個學生明白預學任務的重要性。在學生逐漸養成預學習慣之后,教師的檢查可以變為不定期、不定人的隨機性抽查。
三、鼓勵交流,讓預學不再是閉門造車
學生相互間的交流沒有答案的對錯之分,只有缺席交流而留下的遺憾。在交流中,學生思維更加積極活躍,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也更注意傾聽別人的觀點,變“聽眾”為“主人”。要想讓交流發揮更好的作用,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如下方面開展交流:
成果的交流。學生在認真完成預學任務后,都會有自己的成果,如朗讀得很好,搜集整理的資料精當,閱讀批注很精彩,這些都可以成為課堂中交流展示的資本。如教學《灰椋鳥》一文時,學生搜集到了作者徐秀娟的資料。在課堂交流環節,學生之間認真傾聽,相互補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呈現——
師:很多同學都去查找了作者的資料,現在大家來分享一下。
生1:徐秀娟,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龍江一個養鶴世家,爸爸是鶴類保護工程師,媽媽也養鶴10年,因此,她從小也愛上了丹頂鶴。
生2:徐秀娟的小名叫娟子,畢業于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
生3:徐秀娟因為尋找走失的天鵝而溺水犧牲,年僅23歲。后來她被追為烈士,也被譽為“中國第一位馴鶴姑娘”。
生4:后來人們根據她的事跡譜寫了一首歌——《一個真實的故事》。我還學了一小段,現在唱給大家聽聽。(隨即現場哼唱起來)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預學的成果,沒有重復的匯報,有的匯報還是學生在認真傾聽的基礎上現場進行的二次整理,既精當又精彩。
問題的交流。每篇課文教學之初,教師都會安排學生質疑的環節,目的就是實現教師基于學生的問題而教,學生基于自己的問題而學。此時教師就要遴選相關的問題“教”學生“學”。如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時,學生在質疑環節有如下對話——
生1:我在預學的時候有個疑問:課題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章也用很多篇幅寫了這株柳樹,但為什么還要寫作者家鄉灞河邊的柳樹呢?
生2:作者家鄉灞河邊的柳樹成長非常容易,作者說“隨手折一條柳枝插下去,就發芽,就生長,三兩年就成了一株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柳樹了”,這種容易恰恰和高原上的這株柳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手法應該就叫作反襯。這種手法我們在五年級下學期《水》那篇課文里就學過。
師:相信經過你的闡述,大家一定回憶起了這種“反襯”的手法,也一定知道了作者寫家鄉柳樹的真實用意。
生3:我在讀文章的時候,對文中的“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這句話不太理解。
(半晌沒有學生舉手要求解答,說明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困難)
師:你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先板書下來,等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們再結合具體的語言文字一起探討。
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看似對問題的交流與解答,其實是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在這種碰撞下,學生對預學更加重視,對課堂學習更加有目標、有興趣、有期待、有收獲。
四、養成習慣,讓預學不再是曇花一現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而學生要想養成預學的習慣并非輕而易舉,需要循序漸進,需要教師耐心細致、持之以恒地指導與監督。我們不能把培養學生預學的習慣當成是教師心血來潮的沖動之舉,更不能讓學生的預學行為只是曇花一現。我們相信,只要學生能夠養成預學的習慣,一定會對其今后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形成,以及生活和工作都有積極而重大的影響。
有效預學是學生上好課的前提條件,可以幫助學生減少課堂學習的知識障礙,提高聽課的效率,鞏固已學的知識,發展自學的能力,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