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謙臣
山東省臨清市松林中心衛生院骨外科,山東聊城 252652
人類的踝關節由距骨和脛腓骨下端組成,是人體活動量及受力較大的關節,下肢損傷或外傷等常易累及,容易出現骨折[1]。由于踝關節承受的壓力較大,因此踝關節骨折大多由于外力造成,屬于外傷性的骨折,患者的踝部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外力的力度、方向、作用位置等的不同使得踝關節骨折有著不同程度和多種類型。處理踝關節骨折的方法分為手術和非手術兩類,踝關節是人類活動依靠的重要關節之一,選擇效果良好的治療方法,促進踝關節骨折后功能的快速回復尤為重要。該文將以該院的患者作為分析對象,以平行對照的方式對外傷性踝關節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該院診治的150例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分析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有75例,其中41例男性、34例女性,患者的年齡在18~6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7±1.2)歲,致傷原因:車禍 13例、高處墜落19例、重物砸傷21例、扭傷22例,其中旋前外展型23例、旋前外旋型18例、旋后外旋型16例、垂直壓縮性2例、旋后內收型16例。對照組有75例,其中39例男性、36例女性,患者的年齡在19~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1±1.3)歲,致傷原因:車禍15例、高處墜落13例、重物砸傷19例、扭傷28例,其中旋前外展型18例、旋后外旋型27例、垂直壓縮性8例、旋后內收型22例。所有患者入院前的病情均較為嚴重,患者均同意參與,所有患者的自身條件和兩組患者之間的比較條件均符合該次研究進行的要求。
對于對照組的患者給予常規保守的石膏固定牽引方法治療。在充分消腫后按照踝關節的受傷機制、逆受傷的外力方向復位,復位標準為外踝達到解剖復位、內踝關節面側皮質完全復位、下脛腓聯合分離完全復位。將患肢用石膏固定4~6周,在此期間結合康復牽引訓練。
對于實驗組的患者給予外科手術治療。常規消毒麻醉后患者取平臥位,對骨折踝關節進行透視,器具為C型臂,根據情況制定手術方案。以踝關節后側為起始點,切L形與前弧形切口,糾正踝關節的錯位,在此期間保護神經組織。分離腓骨肌后暴露跟腱,用螺釘和鋼板固定腓骨下端。著重考慮外踝關節的長度和旋轉能力,在術中依據具體情況選用松質骨螺釘等對未能復位的骨折快加以再次固定[2]。適時使用可吸收線修補在術中受到損傷的下脛腓聯合韌帶。術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使用抗生素,對患肢用石膏固定,保持石膏的干燥清潔。恢復期間患者禁止大幅度運動,術后2周進行功能恢復訓練,在骨痂形成后適時取出下脛腓聯合螺釘,定時復查。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愈合時間、負重活動之間以及住院時間,按照Baird-Jackson標準進行評分,評分包括疼痛、踝關節穩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關節X線檢查結果等指標。將評分結果分為4個等級,優:96~100 分;良:91~95 分;中:81~90 分;差:0~80 分[3]。
該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并分別用[n(%)]、(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總結分析記錄后的結果可知,實驗組的平均愈合時間、負重活動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負重時間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愈合時間、負重活動之間以及住院時間結果數據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愈合時間、負重活動之間以及住院時間結果數據比較(s)
組別 愈合時間(mo) 負重時間(min) 住院時間(d)實驗組(n=75)對照組(n=75)P 3.5±0.7 5.9±2.1<0.05 36.7±5.4 28.3±5.1<0.05 15.4±1.6 22.5±3.7<0.05
根據Baird-Jackson標準評分、得到結果后后可知,實驗組患者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數據對比
現階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因為工作需要或者生活健康鍛煉等原因而進行的戶外運動增加。踝關節是人類運動的主要活動關節之一,平均運動量大,承受的壓力大。人們在進行強烈的運動后受到巨大的外力打擊后使踝關節出現跖屈,距骨后部進入窩內造成踝關節松動,若此時再受到扭傷等外力打擊,就易形成骨折[4]。踝關節具有非常復雜的結構,關節之間的接洽面較少,因此其骨折常常造成相關聯的韌帶或肌腱的損傷。同時踝關節骨折的多種類型也加大了治療的難度。治療外傷性踝關節骨折的保守療法為石膏固定牽引法,此種方法在對骨折骨進行復位后以石膏固定,使患者的骨折恢復較慢,治療效果較差。外科手術療法治療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是在踝關節皮膚切開切口后完全面對骨折發生的狀況,對骨折骨復位后用螺釘或鋼板固定,同時修復受損的韌帶或肌腱,術后給予抗生素,防止感染,減少并發癥出現的概率,達到從根源處治療骨折的目的,避免了如保守方法盲目固定帶來的損傷[5]。從該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外科手術治療外傷性踝關節骨折的優良率為90.67%,遠高于保守療法的53.33%,同時有效縮短愈合時間、術后的負重能力較強、住院時間短,有效減少患者的經濟與心理負擔,減少因術后恢復緩慢、并發癥出現的情況多而給患者帶來的二次傷害。該研究也體現出,保守的治療方法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之處,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患者治療要求的升高,應對其進行修改完善,注意新式治療方法的使用,在臨床治療上保持創新性,為患者的病情思考,爭取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外科手術方法治療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值得深入研究,臨床應用與推廣。
[1]葉鈍,周淑英.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7):34-35.
[2]張富財,周京元.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5):145.
[3]申練兵,譚俊銘,王朝陽.踝關節骨折保守與手術治療效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2):107-108.
[4]王松煥.外傷性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分析[J].北方藥學,2014(2):109.
[5]曲志欣.分析85例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3,45(10):122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