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玲 李妍



摘要:隨著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各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城市病”和“農村病”,本文以河北省為例,利用改進的熵值法對2000~2014年期間的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水平進行綜合測評,在此基礎上計算出兩者的協調發展程度,發現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質量有待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低是現階段二者的協調發展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水平,促進“兩化”的統籌協調發展,有助于解決“城市病”和“農村病”問題,從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改進熵值法
0引言
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農業現代化政策主要是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和工業的主導作用,出現了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城鄉經濟發展失衡的二元經濟結構。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中都把農業現代化列為發展的重點,但由于長期經濟發展中對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視程度的差異,各地區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城市病”和“農村病”。“城市病”表現為在城市發展中片面追求規模和速度,缺乏規劃,導致城市人口數量的迅速膨脹超出資源、環境容量,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住房緊張等問題:“農村病”則是農業勞動力缺乏、空心村的出現,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力量嚴重不足。
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統籌協調推進,可以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從而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城市病”或“農村病”。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帶來勞動和土地生產效率的提升,為更多人提供優質的農產品,才能有更多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因此,農業現代化是城鎮化的基礎:而城鎮化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支持,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新型城鎮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基礎和條件,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協調發展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全面現代化的保證。對于正在著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中國來說,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既有從全國尺度、區域尺度(比如長三角地區、中部地區和民族地區)展開分析,也有針對某個省份的分析,分析“三化”或“四化”的協調發展關系,本文以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情況為例,構建符合當地實際的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評價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分析兩者協調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對促進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1研究方法和指標體系
1.1數據來源
本文以2000-2014年為區間,從時間維度對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各自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協調發展模型來對河北省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程度進行測評。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相應年份的《河北經濟年鑒》和《河北農村統計年鑒》。
1.2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使用綜合指標法衡量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鎮化是指第二、三產業在城市集中,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市生產和生活方式向農村擴散、城市文明向農村普及的社會經濟過程。城鎮化發展水平是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反映,因此應該由多個層面和指標構成一個指標體系來綜合反映。遵循全面性、可比性、系統性和可操作行原則,本文選取經濟城鎮化、人口和就業城鎮化、市場城鎮化、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城鎮化5個方面選取20個指標構建河北省城鎮化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農業現代化是指傳統農業通過不斷應用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生產過程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以實現農業總要素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業持續發展的過程。因此,從農業投入總量水平、農業經營管理水平、農業產出效率水平以及農村社會發展水平4個方面選取20個指標構建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
1.3改進的熵值法
通過多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中,各指標權重的確定是影Ⅱ向綜合評價結果的關鍵因素。熵值法是一種客觀賦權對指標權重賦值的方法,其根據各項指標觀測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來確定指標權重,適合對多元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傳統的熵值法在運算過程中由于剔除了負值和極端值,結果會破壞指標價值的完整性,本文采用標準化法對原始數據進行變換后,再通過平移坐標來消除負值的改進的熵值法對數據進行處理。
2綜合測度
2.1指標權重的測定
利用改進的熵值法對2000-2014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和農業現代化化水平的各項指標進行處理,可以計算出各準則層及各個指標的權重,計算結果見表l和表2。
從各準則層所占的權重來看,準則層極差為0.0424,人口和就業城鎮化的權重最大,達到0.2272,體現了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其次是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和生活質量城鎮化,而市場城鎮化的權重最低,說明市場城鎮化對河北省城鎮化的影Ⅱ向最小。
從各指標的權重排序中選取權重最大的前8個指標,權重都在0.05以上,包括人口和就業城鎮化準則層中的4個指標(平均每萬人中大學生人數、城鎮人口比重、鄉村非農從業人員比重、二三產就業比重),基礎設施及社會保障城鎮化中的2個指標(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經濟城鎮化中的1個指標(二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以及生活質量城鎮化中的1個指標(城鎮居民期末人均擁有房屋面積)。其中,平均每萬人中大學生人數的權重最大(0.0642),其次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0.0591)和城鎮人口比重(0.0578),說明2000-2014年期間河北省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的城鎮化和社會保障水平是影響河北省城鎮化水平的最主要因素。endprint
河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從各準則層所占的權重來看,農業投入總量水平的權重最高,為0.2660,其次是農業經營管理水平、農業產出效率水平,權重最小的是農村社會發展水平,也達到0.2357,說明2000-2014年期間對河北省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影響最重要的農村各種生產資源投入總量的水平,但各準則層權重的極差只有0.0303,說明這4個方面對河北省農村現代化的影響差異不太大。
從各指標的權重排序中選取權重最大的前8個指標,各指標權重均在0.05以上。其中,4個指標(農用化肥施用量、農村用電量、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歸屬于農業投入總量水平,2個指標(農業產業化經營率、農林牧漁業商品率)歸屬于農業經營管理水平,1個指標(農業投入產出率)歸屬于農業產出效率水平,1個指標(人均年末擁有房屋面積)歸屬于農村社會發展水平。權重最高的前8個指標中,歸屬于農業投入總量的4個指標,農用化肥施肥量、農村用電量、農業機械總動力和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的增加都顯著提高了農業現代化的水平,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靠農業資源投入的增加拉動的。從8個指標的排序看,農用化肥施肥量權重最大(0.0680),其次是農業投入產出率(0.0564)和農林牧漁業商品率(0.0539),說明除農業投入總量外,投入產出的效率以及農業經營管理水平也是影響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2000年至2014年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度,結果見表4。2000-2014年期間,隨著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二者的協調發展水平也表現為逐年改善的趨勢。按照表3協調等級的劃分標準來,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度經歷了2000年到2003年階段的不協調、2004年至2012年期間的低度協調和2013年到2014年階段的中度協調3個不同階段。且在該期間內,兩者的協調程度以低度協調為主,2013年剛進入中度協調階段,兩者的協調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3結論與政策啟示
3.1結論
本文利用改進的熵值法和協調度模型分析了2000-2014年期間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并測算了二者的協調程度,研究表明:
①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是影響河北省新型城鎮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大學生人數、城鎮人口比重、鄉村非農從業人員比重和二三產就業比重的增加都顯著帶動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城鎮人口的增加需要配套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的支持,表現為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參保率的提高促進了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而經濟和市場的城鎮化才是得以實現就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城鎮化的基礎動力,才能最終增加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提升生活質量水平。
②農業資源投入總量是影響河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農業資源的持續高投入促使糧食總產量的持續增加,解決了糧食總產量不足的問題,從2004年到2015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農業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和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偏低,且過度依靠農業資源投入的粗放式發展道路,土地資源被過度開發利用、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農業生產的高成本和低效益,同時也帶來土壤污染、環境污染和農產品食品安全隱患等問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③分析期間內,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度較低,以低度協調為主,2013年剛邁入中度協調階段。2000-2007年期間,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相對滯后導致該期間的新型城鎮化水平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協調度低:而2007年以后,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滯后導致了2007-2014年期間的兩者的協調水平低。現階段,農業現代化的落后是導致兩者協調度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兩者的協調發展水平。
3.2政策啟示
第一,提高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的質量。
2015年河北城鎮化率為51.33%,按照《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的規劃,到2020年,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不僅要提高城鎮化率,更要注重城鎮化的質量,只有經濟發展引導的城鎮化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市場的繁榮,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持續的動力。河北省各地城鎮化建設中應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依據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發展以特色資源和優勢產業為基礎的特色城鎮。
第二,促進現代農業的綠色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由于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等的過度使用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的提升,不僅影響到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由此帶來的環境惡化也加劇了環境問題。利用農業科技推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農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農業生產要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節約水資源,減少農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恢復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還要進一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推動農業資源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園流動,推動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產品增加值和勞動生產率,才能最終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第三,發揮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作用。
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針對河北省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但現代農業建設還相對落后的現狀,利用城鎮化建設的成果帶動現代農業建設,從而加強兩者的協調發展程度。二三產業的發展是城鎮發展的優勢產業,而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政府應通過政策優化農村的投資環境引導社會資本流入農業生產領域,培育現代農業企業和現代職業農民,發揮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正外部效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