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剛
[摘要]彝族古戲劇“撮泰吉”演出過程中,在祭祀、祈福、掃寨、性表演等方面的祝詞、對白及情節與祭祖、開財門、掃屋、求子等儀式有很多相似或相同之處,演員構成方面,也能從“吉祿谷”儀式中找到其影子。由此推測,“撮泰吉”來源于以上幾種民俗活動,是將以上幾種民俗活動綜合提煉后的產物。
[關鍵詞]彝族;儺戲;撮泰吉;板底
彝族古戲劇“撮泰吉”是流傳于貴州威寧縣板底鄉的一種十分古老而又奇特的戲劇形式,自1984年被學界發現以來,引起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因其古樸粗獷的原始形態,被戲劇專家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關于“撮泰吉”的來源問題,筆者曾于2008年發表過《彝族古戲劇“撮泰吉”探源》一文,認為這幾種民俗活動同出一源,產生于云南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經過多年來對“撮泰吉”和彝族各種民俗活動的持續觀察,發現“撮泰吉”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從一些民俗活動中找到其影子,由此推測,“撮泰吉”來源于彝族民間的多種民俗活動,是多種民俗活動綜合凝聚在一起的產物。
一、“撮泰吉”演出的主要內容
“撮泰吉”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驅邪崇、迎吉祥、祈豐收。演出多在夜晚進行,地點選擇在村旁山間的一塊平地上,通常由10人至17人演出。主要分工是三人演獅子,兩人扮牛,兩人打鑼鼓,四人舉燈籠、火把,六人扮角色。角色分別為惹戛阿布、阿布摩、阿達姆、麻洪摩、嘿布和阿安。演出過程由祭祀、耕作、喜慶和掃寨四部分構成。
祭祀:阿布摩等“撮泰”老人先在樹林中化裝。化裝結束,阿布摩帶領阿達姆、麻洪摩、嘿布拄著木棍,從樹林中走出。來到曠地上,“撮泰”老人放下手中木棍,向天地、祖先及四方神靈祈禱。
耕作:表演人類祖先在農耕生產中買牛、犁地、耙土、撒灰、播種、收割、打場的勞動過程。勞動間歇,穿插著吸煙、喂奶和交媾等動作。后半段描寫糧食喜獲豐收,“撮泰”老人把大倉小倉都裝滿了,惹戛阿布將酒灑在地上,向天地、神靈和糧食祝禱。
喜慶:舞獅人揮棍逗弄獅子,在場上翩翩起舞,慶祝糧食豐收。據板底彝族同胞介紹,這一部分內容原來沒有,是后來才加入戲中的。
掃寨:正月十五演出接近尾聲時,惹戛阿布帶領“撮泰”老人走村串寨,掃除災難和瘟疫。每到一家,都要坐在火塘邊念一段吉利的祝詞,并向主人索要雞蛋和麻,走時從柴房四角扯一把草。然后來到寨邊路口,把三個雞蛋埋入土中,并點燃茅草,將其余雞蛋煮熟分食,然后整個演出結束。
二、“撮泰吉”演出內容與彝族其他民俗活動的比較
(一)“撮泰吉”祭祀與彝族節慶祭祖
彝族是一個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的民族,每逢節日節慶和重大事情,都要對祖先進行祭祀,在家中神龕前和家祠里祭祀祖先時,由長者念誦祭祀詞,以酒肉供奉祖先。說是祭祀祖先,但是祭祀詞的前半部分則是祭祀天地和山神,在這里,彝族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宗教觀念合為一體。其詞為“敬酒啊敬酒,向北方的大地之神敬酒,向南方的大地之母敬酒,向山頂的九十九位天神敬酒,向山腰的六十六位山神敬酒,向山下的三十三位地神敬酒。”敬奉完自然神靈后,再敬奉祖先。“撮泰吉”中的祭祀詞與此基本一致:“敬酒啊敬酒,向天父敬酒,向地母敬酒,向九十九位天神敬酒,向六十六位山神敬酒,向三十三位地神敬酒,向侍奉天神的神敬酒。”這里的九十九、六十六、三十三并不是確數,彝族視三、六、九為吉祥數字,九十九、六十六、三十三均形容數量眾多。通過兩段祭祀詞的對比,兩者無多大差別,祭祖時,祭祀詞在敬完自然神靈后即開始敬奉祖先,“撮泰吉”祭祀詞在敬完自然神靈后即戛然而止。可以看出,“撮泰吉”祭祀詞的內容,明顯是對祭祖儀式中祭祀詞的部分截取。
(二)“撮泰吉”祈福與彝族開財門習俗
“撮泰吉”演出的目的,在于驅除邪祟,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們平安幸福。在表演耕作這一環節中,有一段祈福的內容,即糧食收獲后,惹戛阿布帶領眾撮泰念誦祝詞:“……一顆種子落下地,萬顆糧食收進倉。裝在缸里缸也滿,裝在磨里磨也滿,不裝也會自己滿。”祝詞中極盡夸張之詞,表達了人們在糧食獲得豐收后的無限喜悅,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盡向往。這一段祝詞,也可以在彝族另一民俗“開財門”儀式中找到影子。“開財門”是彝族人民在新居建成、大門裝好后選取吉日特別舉行的一種祈福儀式,在吉祥的日子里“開財門”,寓意“開門納財”。開財門儀式中包含有漢族道教文化的因素,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開財門時,亦有扮作“財白星”的人用夸張的語言念誦祝詞:“財門大大開,金銀財寶滾進來,滾進不滾出,滾到事主家一堂屋,堂屋裝不下,拿去買田壩,買塊田來喂馬,買塊田來喂魚,魚兒喂得千斤重,馬兒喂得點狀元。”“撮泰吉”表演和開財門儀式中的祝福詞,都是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的農村人對富足生活的想象,祈盼能夠擁有衣食無憂的理想生活。
另外,在“撮泰吉”演出中,有一群送糧的“撮泰”,開財門儀式中,有一個送財的“財百星”,兩者都有相似的對白。
“撮泰吉”中,撮泰與觀眾的對白如下。
“撮泰:惹戛阿布!惹戛阿布!觀眾:你們幾位撮泰從哪里來?撮泰:我們從撮泰溝出發來。觀眾:你們來做什么?撮泰:我們來給你們送糧種。”
開財門儀式中,“財百星”與觀眾的對白如下。“財白星:開門!開門!觀眾:你是哪里來的人?財白星:我是天上來的財百星。觀眾:你來做哪樣?財白星:我來給事主家開財門。”
這兩段對白內容基本一致,反映了人們渴望豐衣足食,祈盼財富降臨的美好愿望,而送糧的“撮泰”和送金銀財寶的“財百星”,都是財富的象征。“撮泰吉”表演中的祝福詞和對白,有可能是對“開財門”儀式的學習和借鑒。
(三)“撮泰吉”掃寨與彝族掃屋習俗
“撮泰吉”演出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掃寨,掃寨即是驅邪的內容,惹戛阿布帶領眾“撮泰”挨家挨戶掃寨,每到一家,要一個雞蛋,以雞蛋掃除邪祟,寓意一切不好的東西都裝進雞蛋里被帶走。“撮泰吉”表演中的掃寨內容,和彝族傳統習俗中的掃屋是一致的。在彝族民間,某家人遇到病痛、意外事故、財產損失或有家人新逝的情況下,會請畢摩“打掃屋頭”,即通過宗教儀式驅除家中一切不吉利、不干凈、會給主人帶來負面影響的東西。掃寨與掃屋,其內容、形式及寓意功能都完全一致,所念祝詞也一模一樣,不同點在于掃屋一次只限于一戶人家,掃寨則是掃整個村寨。另外,“撮泰吉”中掃寨特別強調掃火星,即導致火災發生的邪祟。根據民俗文化學者顧樸光的說法,因高寒山區群眾居住的房屋多為木板房和茅草房,屋里常生火取暖煮飯,火災時有發生。所以,掃火星成為掃寨的重要內容。在板底彝族村寨,一直流傳有由畢摩主持“掃火星”的習俗,顧樸光認為,“撮泰吉”中的掃寨部分,即來源于民間的“掃火星”習俗,只不過做了某些改動。綜合來看,“撮泰吉”掃寨是把“掃火星”和“掃屋”融合在了一起,除了掃掉火星,還要掃掉一切對人畜不利的邪祟。endprint
(四)“撮泰吉”性行為表演與彝族“米耨秋”習俗
在“撮泰吉”掃寨的過程中,遇到有久婚不育的人家,“撮泰”們會問主人“你們搞了沒有?搞進去了沒有?”然后兩個撮泰做出交媾的動作,對主人說:“要這樣搞才行呢!”然后還要唱一首情歌。掃寨過程中出現的性行為表演,應來源于彝族民間的一種求子儀式,對此,彝族學者陳世鵬曾經提及,但他把這種儀式稱為“吉祿谷”。實際上,“吉祿谷”是另一種祈福儀式,包含有性行為表演的這種求子儀式彝語名稱為“米耨秋”,漢語稱為“退煞氣”。“米耨秋”是久婚不育的人家認為有鬼怪作祟,請畢摩做的一個求子儀式,儀式的目的,是要讓久婚不育的夫妻能夠生下孩子。彝族平時禁止在家里、村里唱情歌,禁止在公眾場合談論性行為,也不允許在大眾面前有親呢行為,但在進行求子儀式時,需邀請一幫男女青年在房前屋后對唱情歌,談情說愛,在儀式進行的過程中還有性行為表演,并且受社會道德規范的許可。舉行儀式時,不育不孕的夫妻坐在板凳上,請幾個人拿上草扎的茅人和雞、鴨子,在夫妻面前唱歌,每唱完一段,就把茅人和雞頭、鴨頭對準女主人的胯下做插的動作,并高喊“哦,殺!”動作粗暴,語言粗魯,但主人家會滿心歡喜。“撮泰吉”中唱情歌和性行為表演,與“米耨秋”求子儀式情節一致,應是從“米耨秋”演化而來。
(五)“撮泰吉”演出與彝族“吉祿谷”儀式
“撮泰吉”表演的角色中,除了幾個主角外,還有兩個人扮牛,三人扮獅子。在角色扮演方面,“撮泰吉”與彝族民間“吉祿谷”較為相似,但“吉祿谷”中角色更多。“吉祿谷”是彝族民間的一種家庭祈福儀式,目的在于祈求“吉祿”神保佑本家人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財源廣進。儀式需要有人扮演牛,有人扮演馬,有人扮演羊,有人扮演耕地的人,有人扮演推磨的,有人扮演春碓的,儀式進行時,扮演牛、馬、羊的人要學所扮動物的叫聲,扮演耕地的人要弄出挖地的聲音,推磨的、春碓的都要弄出聲響。其寓意為這一家人牛羊成群,糧食成堆。這一儀式中的各種角色,有可能就是“撮泰吉”演出角色的最初來源。而貴州省畢節市彝文翻譯研究中心的著名彝文專家、畢摩王子國先生則肯定地說,“撮泰吉”就來源于“吉祿谷”儀式,是從前“吉祿谷”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吉祿谷”儀式現在在很多彝族村寨已經消失,仍然保留的地方,儀式也簡化了許多,很難看到其中與“撮泰吉”相似的部分了。
三、“撮泰吉”來源推測
通過對“撮泰吉”與上述彝族民俗活動的長期觀察、對比,筆者認為,“撮泰吉”并不是一種單獨形成的民俗活動(或稱藝術形式),而是對彝族民間各種民俗活動、宗教禮儀的提取、組裝和加工而成的一種新的民俗事項,在對各種民俗活動吸收、借鑒的過程中將其進一步發展成一種具備了戲劇基本要素的藝術形式。不管是祭祖習俗、開財門習俗、掃寨習俗還是求子儀式、“吉祿谷”儀式,其終極目標都是希望祖先和神靈保佑人們能夠得到理想的生活。“撮泰吉”提取和綜合了以上民俗活動中驅邪納吉,祈福禳災的內容,不但集中了它們的核心功能,還具備了觀賞的價值,不但可以娛神,還可以悅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