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聰 霍思明
[摘要]深入研究土家族祭祀舞蹈的民族習俗、文化特點、發展空間,對于探討當代民族舞蹈藝術發展有著極大的參考與借鑒的意義。本文立足于土家族舞蹈本身,深入研究渝東南土家族祭祀舞蹈、風格特征、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探討渝東南地區土家族祭祀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推動舞蹈藝術創作,為渝東南祭祀舞蹈研究奠定一定基礎,其對少數民族地區舞蹈的發展意義深遠。
[關鍵詞]土家族舞蹈;祭祀舞蹈;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渝東南
舞蹈傳承作為文化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社會發展、文化繁榮、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土家族祭祀舞蹈主要通過酬神歡慶、祭祀祈神、嬉鬧祈禱三種不同形態的舞蹈形式表達土家人對生活與自然的推崇。通過研究土家族祭祀舞蹈的特點及現狀,分析土家族文化發展的趨勢,達到傳承民族精髓、繁榮民族文化的目的,為渝東南祭祀舞蹈研究奠定一定基礎。
一、渝東南土家族祭祀舞蹈的風格特征
土家族祭祀舞蹈作為喪葬、祈福儀式、慶祝誕辰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已經逐漸成為土家族文化的傳承符號和展現形式。渝東南土家族有著突出的原始性特點,同時也帶有巫、儺文化的獨特特征。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濃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孕育出了擺手舞、茅古斯舞、跳喪舞、八寶銅鈴舞等舞蹈形式。
(一)擺手舞。土家族“擺手舞”主要以同邊順為主,手臂擺動來回幅度較大,但擺動時要求不過頭頂。擺手舞基本都是以身體的主要律動來帶動手腳,擺動過程中要求自然放松,動作夸張、穩重而又松弛。
(二)茅古斯舞。渝東南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舞蹈中比較具有鮮明特色的舞蹈之一。表演時身穿草衣樹皮、動物皮毛等簡單服飾,圍繞食物、火堆、祭祀物品等以奔跑的形式進行,其動作簡單豪放、幽默詼諧,是土家人祈求、祭祀、慶祝儀式中常用的舞蹈。
(三)跳喪舞。顧名思義,其舞蹈主要用于土家人在喪葬儀式中使用,舞蹈多以來回穿插隊形的變換,加以肢體動作的渲染來完成,在舞蹈元素的體現上略有“儺”文化的影子。表演時,主要以土司圍繞逝者敲擊鑼鼓,手舞足蹈的形式進行交叉穿梭,其“穿”的形式分為單穿、雙穿以及復合穿。揭示了土家人順應自然規律、正視生死的人生觀,是渝東南土家族傳統喪葬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八寶銅鈴舞。八寶銅鈴舞是重慶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是驅除邪惡、晦氣,趕走邪惡亡靈鬼魂,祈求上蒼保佑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八寶銅鈴舞分為立式銅鈴舞和坐式銅鈴舞,兩種銅鈴舞在動作上區別不大,主要體現在姿態上。兩種銅鈴舞雖有區別,但在舞蹈表演中,又常常相互融合摻雜,互補相融。坐式銅鈴舞要求舞者盤膝而坐,靠身體及手臂的動作晃動鈴鐺,對鈴鐺的搖動頻率沒有太多的要求,動作相對單一;立式銅鈴舞則是舞鈴人根據所祭祀的場合有節奏地進行先后步伐的交替,每交替三步搖鈴一次,繁衍出的形式及舞蹈元素也相對較多。
二、土家族祭祀舞蹈傳承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科技文化應用能力的不斷增強,現代美學價值不高的少數民族文化正在逐漸被消磨,土家族文化亦然。所以如何有效地保護傳承并發展土家族祭祀舞蹈也成了重慶渝東南地區文化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在教學機構、單位、院校納入土家族舞蹈課程教學環節。面對老一輩傳承下來的文化傳統,我們應該將它合理地融人到社會發展的大潮之中,不斷給其“注射新的文化血液”。例如,在重慶市石柱縣,一些地區的中小學已經開始將土家族擺手舞與現代的健身操相結合,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擺手舞的舞蹈特點,切身感受土家族舞蹈的魅力,培養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興趣。在重慶文理學院舞蹈學(師范)專業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已經開始添加“西南地區民族舞蹈”選修模塊的教學內容。通過專業性舞蹈的教學,讓學生深入了解渝東南土家族祭祀舞蹈的特點及內容。深入開展地區舞蹈采風活動,分析探究土家人的生產活動及生活習俗,剖析土家族舞蹈的舞蹈精神之所在,這對繼承民族舞蹈元素、發展民族舞蹈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推動土家族祭祀舞蹈的觀光旅游文化發展。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已不僅僅滿足簡單的物質生活,對精神文明、文化遺產的需要正逐漸增大。有效合理地開發土家族祭祀舞蹈是保護并發展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將帶有土家族傳統習俗文化的村落或地區開發成旅游觀光的娛樂場所,保留土家人原始生活方式,還原土家族舞蹈的活動習俗,對土家文化進行編創,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是吸引人們觀光了解土家文化的有效措施。
(三)促進自然傳承與導向傳承。在發展土家族祭祀舞蹈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對民族傳統舞蹈的保護與傳承。政府等職能部門可以積極宣傳土家族祭祀舞蹈文化,開展民族文化交流、傳播活動,促進民族文化的自然傳承,對傳統技藝的藝術傳承人實行獎勵措施;同時,也可以建立民族自治村,培養少數民族技能傳承人,有計劃地引導其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土家族祭祀舞蹈的發展與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文化的繁榮,很多傳統土家族祭祀舞蹈已經不能被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所接受了,那么發展和創新土家族祭祀舞蹈表現形式,已經逐漸成為了現在“舞蹈圈”的主流。將傳統含有深厚文化氣息的渝東南地區土家族祭祀舞蹈和現代民族舞蹈相融合,借鑒當代舞的編舞技法,根據土家族祭祀舞蹈的特點進行編創,達到對土家族祭祀舞蹈的發展與創新。
(一)本質上要富有民族精神和時代氣息。土家族舞蹈創作要突出時代主旋律,凸顯人類社會文明。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不僅僅只是舞蹈動作的延續,更深層次的是對舞蹈內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社會文明的一種傳承與發展。傳統土家族祭祀舞蹈只是通過舞蹈的形式表現人們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大時代背景下,新的舞蹈創作開始逐漸往精神文明和時代烙印的方向發展,對舞蹈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已是舞蹈編導、舞蹈演員、舞蹈工作者所追求的方向。對渝東南土家族祭祀舞蹈在傳統舞蹈形式的基礎上,進行民族精神和時代氣息的開發與創作,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endprint
(二)形式上要突出民族特點和審美意識。土家族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世代發展中逐漸提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其中不乏表現出土家族人的情感、生活習俗、價值觀等。在研究渝東南土家族祭祀舞蹈的過程中,應將渝東南土家族舞蹈的特征與民族的審美意識相結合,體驗土家人的生活習俗,了解他們人文情懷、地理變遷、民風習俗、精神崇拜等,從而把握渝東南土家族祭祀舞蹈自身的特征。
在審美意識上,土家人更注重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更注重表現自然風態的外在體現以及真實實用的審美活動。將土家人獨特的審美意識融入舞蹈作品中,能夠更加豐富還原土家人最自然的情感表達。重慶市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的優秀群舞作品《妹兒要出嫁》就是根據土家族哭嫁的民俗進行編創,采用了土家族擺手舞當中的單擺、雙擺、回旋擺等大量舞蹈元素,同時,也融入現代舞蹈風格的元素進行適當填充,達到對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發展與創新,從而使其不僅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在審美意識上也更易被觀眾所接受和認同。
(三)在風格上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新的韻律。深入研究渝東南土家族的族源、文化、歌舞等形式內容,把握區域舞蹈文化的整體性,開展區域性舞蹈形式、文化和功能的研究。通過多種方式檢索大量文獻并閱讀,以便全面了解全國各地土家族舞蹈的相關文化及歷史背景,為渝東南祭祀舞蹈創作奠定堅實基礎。
給土家族祭祀舞蹈注入新的韻律,除了在內容上對土家族舞蹈元素進行編創和舞蹈形式上進行突破,關鍵還要做到語匯的創新。在土家族祭祀舞蹈原有形態的基礎上,結合當代舞的編舞技法,將傳統民族祭祀舞蹈與地區特色相結合,最大限度地開發地區特色舞蹈元素,創作出符合現代人精神需求的文藝作品。男子群舞《太陽出來咯》(在重慶市第四屆舞蹈比賽中獲編創一等獎),根據土家族男孩的成長過程進行編創,通過世代繁衍的生命規律,將渝東南地區土家族人崇尚光明、追求幸福,不斷發展壯大的民族史詩融合到一部舞蹈作品中。該作品借鑒了土家族擺手舞和茅古斯舞中古樸、詼諧的表現手法,結合了當代舞的編舞技法對作品進行編創,充分展現了土家族的舞蹈韻味。在繼承傳統舞蹈形式、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突出民族特點和審美意識,凸顯地域特色和新的韻律,達到對土家族祭祀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四、結語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土家族舞蹈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將傳統的祭神祈福與現代社會文明相結合,創作出了很多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秀作品。研究渝東南具有代表性的土家族祭祀舞蹈的形式、發展規律及保護傳承方法,是發展土家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握本地域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原生”形態、動作動律,尊重傳統,博采廣收,運用多元化的現代編舞技法,擴大渝東南土家族祭祀舞蹈的生存空間,達到保護傳統民族技藝、傳承傳統民族精神和發展地區特色民族文化的目的,推動地區民族舞蹈藝術創作,促進優秀舞蹈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對渝東南地區土家族祭祀舞蹈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