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栗晉麗
摘 要:在“互聯網+”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中,我國積極提倡“創新引路”,創新創業種子迅速灑滿世界每個角落。各高校積極引導學生創新創業思想,針對學生對創新創業知識較為欠缺的現象,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構造“線上線下”雙平臺模式,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科技創新創業發展空間。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創新創業;思想引導
在世界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成為時代發展之需,社會進步之要。積極響應創新創業號召,順應時代浪潮,為祖國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我們責無旁貸。“互聯網+”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在社會、經濟各部門的擴散和應用過程[1]。創新創業,是國家發展之根,是民族振興之魂。創新創業,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2]。在高校中,廣泛應用移動互聯網為科技創新創業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在改變人們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同時,教學方式也有所改革。各高校應以擁有的創新創業實驗室為基礎,以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為重點,以搭建創新創業橋梁為關鍵,積極引導學生創新創業,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
一、創新創業教育
(一)政策支持、學校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寄語廣大青年,“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創業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科技創新平臺與科技人才的資源主體是高校和科研機構,其具有服務國家進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和內在需求,是培養優秀大學生的主要源泉。教育部2017年2月16日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確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等活動可以折算為學分,計入學業成績[3]。學校秉承“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按照“提高培養質量求生存,狠抓學科建設上水平,適度擴大規模求效益,深化內部管理促發展”的辦學思路,以“厚基礎、寬口徑、強專業、重實踐、求創新”為辦學指導思想,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積極引導學生走進創新創業,著力建設理論與實踐并重,能力培養與素質提高并舉,學校與社會共建平行,旨在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保證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
學校明確實驗實踐能力培養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領導高度重視,政策、經費、管理機構和管理機制配套落實,推進創新創業實驗教學改革和內涵建設。以有利于學生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為宗旨,構建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優化實驗課程,改革實驗教學方法,不斷完善大學生科技競賽和科研訓練體系。學校根據《科技創新競賽級別認定》相關內容進行研究生推免評定、計入學業成績、發放科創獎學金、建立科創基金等等,進一步促進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
(二)設施齊全、技術支持
學校可建立具有模塊化、系統化、規模化、工程化特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線上線下”雙平臺模式,引導學生參加創新實踐類課程、了解創新創業、走進創新創業。建立開放式的實驗教學中心,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貫穿于實驗教學始終。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強化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實現課內與課外的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立足于學校學生科技創新發展需要,踐行“賽課合一”的學生科技創新發展新理念,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興趣。學校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團隊,形成強有力的創新教育導師團。以現有的骨干指導教師為基礎,聘請科研能力強的教授及長期從事實踐教學的骨干教師,形成指導教師團隊,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支持。
以培養工程實踐素質,加深理論課程理解,掌握基本實驗技能,提高綜合設計能力,形成探索創新創業思維為整體培養目標,強調以實驗教學中心為依托,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為適應新時期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實現“基礎實訓——專業實驗——創新實踐”的有機銜接。
(三)結合實際、開展活動
結合學生對創新創業了解參與度,建立“互聯網+”科技創新工作室雙平臺如線上微信公眾平臺,力求為學生提供科技創新信息,實現資源共享、創新指導、經驗分享;線下實體平臺,舉辦“走進實驗室”系列活動,為學生創造接觸實驗室機會,了解實驗室,進而走進實驗室,走進科技創新。通過開展“科技創新,走近你我”系列活動(講座、采訪等),在科技類比賽來臨前期,邀請相關教授、講師為同學們普及比賽知識、答疑解惑,采訪優秀學生,傳授比賽經驗,從而解決學生“學習無方法,無經驗”問題。開展科技創新類模擬比賽,培養在校生應試能力。舉辦科技展,讓參賽學生重視到科技創新成果。讓不了解的學生接觸身邊科技創新,激發其創新熱情。
二、結語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學校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氛圍的營造和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激活學生創新創業潛質,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創造。以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抓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引導學生走向創新創業。
參考文獻:
[1]劉剛,李佳,梁晗.“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創新的思考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02):93-98.
[2]路正蓮,徐曉龍,朱昌平,張學武.強化機制創新 建設協同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平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10):18-20+24.
[3]扶慧娟,辛勇.理工實驗班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11(12):197-199.
作者簡介:
陳霞(1988—),女,漢,山東青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創業指導、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