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聯
摘 要:湖南村位于蘇中里下河地區,這里土地肥沃,水網密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具有宜居宜游的里下河水鄉特色。近年來,該村按照省委“堅持把村莊環境整治作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村莊環境煥然一新。通過調研,總結經驗,結合本人學習與思考,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優勢;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建議
中國有廣袤的鄉村,長期以來,有的人將鄉村作為落后的代名詞。湖南村是怎樣走上美麗鄉村之路的?帶著這個問題我進行了深度的調研和思考。像湖南村這樣的鄉村,可以走出一條生態宜居、綠色發展的新路。
一、湖南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
湖南村位于蘇中里下河地區,地處溱潼古鎮南端,溱湖濕地東岸,是一個具有上百年歷史的老莊臺。這里土地肥沃,水網密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具有宜居宜游的里下河水鄉特色。
全村現有28個村民小組,1423戶,4536人,耕地8660畝,水面4190畝,村干部20人,黨員146人,2016年全村三業總產值1.8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65元。2017年預計全村三業總產值2.5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00萬元,農民人均村收入25000元。
近年來,該村按照省委“堅持把村莊環境整治作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村莊環境煥然一新,水鄉風貌得以彰顯,為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農家餐飲、致富村民提供了平臺,得到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該村榮獲了“中國最美鄉村試點村”、“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江蘇省三星級康居鄉村”、“泰州市十強村”的榮譽稱號。
二、湖南村美麗鄉村建設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狠抓環境治理,打造宜居鄉村
對于該村的村莊環境整治工作,溱潼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明確把該項工作列入到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政治任務、民心工程、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成立了由黨委書記親自任組長的整治領導小組,一把手靠前指揮,親自動員部署,親自指導督查,親自推動落實,及時發現和協調解決整治中的困難和問題,為該村的整冶工作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
(二)突出旅游服務,增加村民收入
湖南村地處溱潼古鎮南端,緊鄰5A級風景區——溱湖旅游度假區、泰州華僑城、溱湖野生動物園。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揮旅游產業,村現由風景區租用的土地6472畝,水面2370畝,土地租金為840元/畝(主要用于景區綠化、水禽養殖及景點建設),村內從事住宿餐飲服務的家庭有32戶,從事客運服務的家庭有58戶,從事旅游產品及農副產品零售的家庭有102戶(主要從事旅游紀念品、水產品、農副產品等),從事搖船的農民有120人,搖船的農民的社會保障50周歲以下的實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50周歲以上的實行的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村內外出務工人數500人(主要從事運輸、裝潢、建筑等產業),另有1200人左右從事旅游服務產業,從事旅游服務業的家庭人均收入達32000元,沒有從事旅游服務業的家庭人均收入為15000元。
(三)堅持以人為本,推進鄉村治理
村民是村莊的主人,也是村莊環境整治的主體。始終把組織發動群眾作為第一抓手,把統一全村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作為開展整治工作的首要環節,通過召開動員大會、上門入戶宣傳、懸掛標語橫幅等多種形式,多形式、多角度、多層面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充分激發村民參與村莊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創造性。真正形成干部積極參與、村民自覺配合的整治合力。實實在在的效果讓群眾看到了整治的希望,極大地激發了群眾參與整治的熱情。
(四)開展技能培訓,造就創業人才
鄉村旅游對農村地區發展的綜合催化作用必須有人力資源的保障才能實現。大力加強農民旅游服務技能培訓、旅游經營培訓,可以有效促進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本土化,進而保障農民收益的增加。
通過培訓,轉變了村民的觀念,提高了村民的素質,使村民從過去單純的農業生產者轉變成了旅游經營者、旅游從業者,一些有識之士紛紛返鄉創業。近年創業的人員吸納本村經過培訓的村民200多人,已成為農家樂飯店中的骨干力量,有效地促進從業人員本土化,增加了村民的收益,真正實現鄉村旅游發展在農村,收益在農村。
三、思考與建議
我區很多鄉村已經具備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生態宜居鄉村的基礎和條件。結合本人學習與思考,提出以下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突出鄉村特色
美麗鄉村建設一定要圍繞“美麗”和“鄉村”兩個概念做文章。“美麗”就是要根據村莊的自然稟賦、資源條件和區位特點,注重村莊和環境相互融合。尊重自然美,側重現代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還原鄉村的風貌、鄉村的環境、鄉村的特色。美麗鄉村建設不要一味的統一,不要大遷大建,而應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農村就該像農村,把鄉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保持傳統田園、水系、村落形態。 突出“水”元素,注重濱水空間環境的適當還原,通過小規模漸進式改造,復活水鄉的鄉村肌理。 突出“綠”元素,堅持鄉土適生與景觀提升相結合,使鄉村綠化既有“村口河邊老槐柳,屋前宅間小菜地”的鄉土記憶,又有現代園林造景的精湛工藝。要把美麗鄉村建設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和生活樂土,要在美麗鄉村能夠抬頭見山,低頭見水,人在畫中,記得住鄉愁。
(二)科學規劃引領,彰顯個性魅力
規劃是美麗鄉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龍頭,必須結合當地實際,產業規劃、工業規劃和建設規劃要統一整合,始終把高標準、全覆蓋的理念融入到規劃中,以規劃設計提升建設水平。堅持保護、治理和建設“三位一體”。規劃村莊布局,實行分類指導,不能千村一面。要注重從細節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個性,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建設一批能體現我區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
(三)狠抓生態治理,催生大美鄉村
生態就是發展的最大優勢。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發展態勢,我們要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不斷深化生態建設思路。要把農村垃圾、污水、綠化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環節抓實抓好。要進一步完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一體化、清潔鄉村工程、鄉容鎮貌考核體系等工作。逐步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和農村污水治理。探索生態保護創新路徑,嚴查毀林開墾,嚴控礦山砂石開采。村莊綠化不但要搞森林圍村,還要注意房前屋后、小街小巷、庭院內外的綠化、美化工作。大力推進生態河道、礦山復綠、小流域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
(四)挖掘文化內涵,打造人文風尚
要把文化建設充實到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深層次挖掘村莊文化元素,提升村莊的文化內涵。要充分利用舊建筑、古民居等,搞好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要注意挖掘文化資源,利用好村里現有的文化陣地,傳承文化,傳播正能量,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 要利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機遇,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鄉村游等旅游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農業,推進“產品變禮品、園區變景區、農民變股民”,不斷增加群眾收入,有效解決村美和民富的關系,促進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五)深化發展改革,完善體制機制
轉變發展方式必然是一場深刻的變革,要想走出一條發展新路,就要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改革創新。各級干部要發自內心把生態資源當成“寶貝”,才能身體力行把各項舉措變成行動。要創新行政管理體系,在重點生態功能區鄉鎮優化機構設置,精簡工業類機構,強化環保、旅游等與生態經濟發展有關的機構建設。進一步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整合涉農政策、資金、項目,積極對上爭取,充分發揮財政杠桿的調節和激勵作用,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專項資金,鄉鎮給予配套,實行以獎代補,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吸引和支持社會公益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 創新投融資機制,積極推廣PPP模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經濟試驗區建設。創新綠色發展考核體系,逐步取消對鄉鎮GDP考核,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