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惠仁
摘要:本文考察由單音節形容詞“多/少/早/晚/快/慢”(簡稱為“形”)、數量成分(簡稱為“量”)以及動詞(簡稱為“動”)三者所構成的三種結構,即“形+動+量”“形+量+動”及“動+形+量”結構。本文通過描寫這三種結構的句法、語義、語用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轉換關系,考察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關鍵詞:“多/少/早/晚/快/慢” 動詞 數量成分 狀中結構 述補結構
一、引言
本文旨在考察現代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形容詞“多/少/早/晚/快/慢”(以下簡稱為“形”)、數量成分(以下簡稱為“量”)以及動詞(以下簡稱為“動”)三者的組合關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學者都分別探討過現代漢語中狀語、補語和數量結構各自的特點,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學者將三者結合起來,分析它們的成句條件以及它們所構成的句式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本文重點考察由“形”“動”“量”所構成的狀中、述補結構的成句條件和句法、語義、語用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轉換關系。
二、“形”“動”“量”的組合情況分析
現代漢語中的“形”“動”“量”在組合的時候,通常有三種搭配情況:一是形容詞單獨作狀語,構成“形+動+量”結構(以下標記為[A式]),如下面表1中的口和口;二是形容詞和數量成分整體做狀語,構成“形+量+動”結構(以下標記為[B式]),如表1中的口和口;三是形容詞和數量成分整體做補語,構成“動+形+量”結構(以下標記為[C式]),如表1中的口和口。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本文所說的“量”是數量成分的簡稱,在現代漢語中,獨用的量詞往往是一個數量成分的省略或簡縮形式,其中“數”往往省略,而“量”則保留,例如:“買本書”、“去趟北京”分別可看作是由“買一本書”“去一趟北京”省略數詞“一”而來,因此本文用“量”指代“數量”。本文中的數量成分,可以是動量(如“一次”“兩回”等)、名量(如“一個”“兩張”等)和時量(如“一天”“兩分鐘”等)。此外,“量”還可以分為定量和不定量。本文中的數量成分,包括定量和不定量(如“一點”“幾個”等)。第二,表1中的句應該分析為狀中結構。陸儉明(2003:66)指出,“很有辦法”按“a.很|有辦法”切分,作為直接組成成分的“有辦法”可以在別類句法結構里再現,如“有辦法的人”“他有辦法”等,如果按“b.很有|辦法”切分,作為直接組成成分的“很有”只能在“很有……”這類結構里出現,不能在別類結構里再現,因此按a切分比較合理。與此相同,本文所舉的例子“多吃一個”也應是“多|吃一個(狀中關系)”,而不是“多吃|一個(動賓關系)”,即“吃一個”和“多吃”相比,前者更自由地進入多種形式的句法結構,試比較:“再吃一個”和“再多吃”。第三,本文所考察的由“形”“動”“量”組合的形式,都是以“動”為核心的結構,“形”和“量”均對“動”起修飾限制和補充說明作用。因此,“形”“動”“量”如果具有其他結構關系,即使形式上屬于表1中的三種結構,仍不屬本文的考察范圍。例如:
(1)太原市公安局最近在全市公
安機關廣泛開展了……推辭少一點、辦事快一點、……“十個一點”親民活動。(搜狐新聞,2008)
例(1)中的“推辭少一點”和“辦事快一點”都是主謂結構,動詞作主語時,其后不能插入助詞“得”,如不說“*推辭得少一點”“*辦事得快一點”。這與我們要研究的具有述補關系的“動+形+量”格式不同,述補結構“動+形+量”的動詞與形容詞之間,通常可以插入助詞“得”,如“花少一點一花得少一點”“來早一點一來得早一點”,等等。不具備狀中、述補關系的“形”“量”“動”的組合與本研究無關。
如上所述,現代漢語中的“形”“量”“動”有三種搭配情況。以形容詞“少”動詞“花”和表示不定量的“點”為例:
(2)a.錢應該少花點。[“形+動+量”]
b.錢應該少點花。[“形+量+動”]
c.錢應該花少點。[“動+形+量”]
例(2)a的“少花點”是形容詞單獨做狀語的“形+動+量”結構([A式]),例(2)b的“少點花”是形容詞和數量成分整體做狀語的“形+量+動”結構([B式]),例(2)c的“花少點”是形容詞和數量成分整體做補語的“動+形+量”結構([C式])。這三個結構在例(2)中所表達的語義基本相同。[A式][B式]和[C式]的實際用例如下:
(3)a.過年有錢就多花點,沒錢就少花點,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健健康康的,在一起過個團圓年。
b.錢多點就多花,少就少點花。
c.花少一點,賺多一點:不要隨便花錢買方便,做個預算女高手。(劉憶如《想成財女,要趁早!》)
我們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形”“量”“動”的組合都能構成[A式][B式]和[C式]這三種結構。某些“形”“量”“動”的組合只能構成兩種結構,例如,即使同樣是動詞“吃”,當不同的形容詞和數量成分與之進行搭配使用時,能夠構成的句式也不相同。試比較下面幾組例句:
(4)a.+你要慢吃點。[“形+動+量”]
b.你要慢點吃。[“形+量+動”]
c.你要吃慢點。[“動+形+量”]
(5)a.你再多吃點。[“形+動+量”]
b.*你再多點吃。[“形+量+動”]
c.你再吃多點。[“動+形+量”]
(6)a.飯得早吃兩分鐘。[“形+動+量”]
b.飯得早兩分鐘吃。[“形+量+動”]
c.*飯得吃早兩分鐘。[“動+形+量”]
例(4)中的“吃”與形容詞“慢”搭配,其中“點”是時量成分,此時不能構成[A式];例(5)中的“吃”與“多”搭配,其中“點”是名量成分,此時不能構成[B式];例(6)中的“吃”與“早”搭配,其中的時量成分“兩分鐘”是定量,與“點”所表示的不定量不同,此時不能構成[C式]。由“吃”“慢”“點”組合構成的[B式]和[C式]的實際用例如下:
(7)a.情緒低落時,吃塊巧克力或許能讓你感覺好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慢點兒吃才有助于改善情緒。(《北京日報》2016年)
b.吃飯總是吃得挺快的,過后也會覺得肚子有點脹,不是太舒服,然后提醒自己,下次一定記得吃慢點。
由“吃”“多”“點”組合構成的[A式]和[C式]的實際用例如下:
(8)a.當我再次伸筷子夾大蝦的時候,媽媽對我說:“再多吃點,再多吃點!”(劉婷婷《贏得信任的傾聽術》)
b.皓皓真乖,來,再吃多一點。(藍堯《第一總裁夫人》)由“吃”“早”和表示定量的時量成分組合構成的[A式]和[B式]的實際用例如下:
(9)a.剛吃,是不會馬上產生藥效的。早吃半個小時,也許這時藥的效果更好。
b.晚上太遲吃,就不能消化了,就會轉為脂肪的,建議早兩個小時吃。此外,有些“形”“動”“量”的組合只能構成一種結構。例如:
(10)a.你再多吃一個。[“形+動+量”]
b.*你再多一個吃。[“形+量+動”]
c.*你再吃多一個。[“動+形+量”]
如例(10)所示,定量成分“一個”,在與“多”“吃”搭配時,只能構成[A式],不能構成[B式]和[c式]。另外有些“形”“動”“量”的搭配在三種結構中均不能出現。例如:
(11)a.+你慢吃一個。[“形+動+量”]
b.+你慢一個吃。[“形+量+動”]
c.+你吃慢一個。[“動+形+量”]
如例(11)所示,定量成分“一個”,在與“慢”“吃”搭配時,三種結構均不能成立。
三、[A式][B式][c式]的成句條件及轉換關系
雖然“形+動+量”“形+量+動”“動+形+量”這三種結構的句式語義十分相近,但是它們彼此存在著很多的不對稱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形容詞自身的句法和語義屬性以及這三種結構的語義和句法要求所造成的。以往的很多研究表明形容詞位置較自由,既可以出現在動詞前面,也可以出現在動詞后面。但是詳細考察可以發現,不同的形容詞在這三個結構中的分布有所不同。其次,是由于這三種結構對動詞和數量成分本身的語義和句法特點的要求所造成的。再次,是由于形容詞、動詞和數量成分本身在搭配選擇時所具有的語義、句法限制所造成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形容詞影響結構生成
如表2所示,同樣是動詞“吃”和數量成分“點”,形容詞“早”“慢”“多”能構成的結構是不同的。
(二)動詞影響結構生成
在“形”“動”“量”組合的過程中,動詞的屬性和特點也會影響結構的生成。即使是同一個形容詞和同樣的數量成分,在與不同的動詞進行搭配的時候,成句條件也會有所不同:
如表3所示,同樣是形容詞“早”和數量成分“點”,與語義相近的動詞“來”和“到來”搭配時,能構成的結構是不同的。動詞“來”可以出現在三種結構中,而動詞“到來”則只能出現在“形+量+動”結構中。我們認為,這與動詞的音節特征和其本身的語義、語體色彩有關系,作為雙音節偏書面語的動詞“到來”能進入這三種結構的能力要弱于單音節口語詞“來”。
(三)數量成分影響結構的生成
除形容詞和動詞本身的屬性外,數量成分的屬性和特點也會影響結構的生成。即使是同一個形容詞和同一個動詞,其成句能力也會因為數量成分的不同而受到影響。例(2)和(3)中的“少”“花”與表不定量的“點”組合時可以出現在三種結構中,但是如果將“點”替換為定量成分“一元”,則“少”“花”只能出現在一種結構中,試比較:
綜上所述,[A式][B式]和[C式]的成句條件不盡相同,我們認為,這不僅與形容詞、動詞和數量成分三者的搭配關系有關,而且與這些結構對于能進入其中的形容詞、動詞和數量成分的不同的語義、句法要求有重要的關系。
此外,這三個結構雖然在語義和句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它們所能出現的句法環境和語用條件不盡相同,因此有時不能簡單看作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結構形式。
第一,從語義和句法特點上看,這三個結構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形容詞“早”、動詞“來”和數量成分“點”可以進入[A式][B式]和[C式],可以說“早來點”“早點來”和“來早點”,但是卻只有“動+形+量”形式的“來早點”可以插入體標記“了”,其他兩個結構中間插入“了”的能力則較弱;也只有“形+量+動”形式的“早點來”可以后接賓語,其他兩個結構則不能用加賓語的方式進行擴展。試對比:
(12)a.當地網友調侃說:
“今年來早了點兒。”(搜狐新聞,2014年)[“動+形+量”]
b.*今年早了點兒來。[“形+量+動”]
c.?今年早來了點兒。[“形+動+量”]
(13)a.自從阿寶那天的來訪后,王偉一直有點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他盼著拉拉早點來上海。(李可《杜拉拉升職記》)[“形+量+動”]
b.+早來上海點。[“形+動+量”]
c.+來上海早點。[“動+形+量”]
我們認為,例(12)b和例(12)c之所以接受度不如例(12)a,是因為“了”的完成體語義與例(12)a中的表示結果語義的動補結構最兼容,而與“形+量”形式的狀語兼容性最差。而例(13)b和例(13)c之所以不成立由于補語對賓語的隱現要求所造成的。
第二,[A式][B式]和[C式]所能出現的句法和語用環境也有所不同。
首先,從句法環境上看,這三個結構有時不能相互轉換。例如:
(14)a.無論買什么,他們總比別人少花點兒;但是現錢交易,一手遞錢,一手交貨,他們管這個叫作教友派兒。(老舍《柳屯的》)
[“形+動+量”]
b.+無論買什么,他們總比別人少點兒花……[“形+量+動”]
c.?無論買什么,他們總比別人花少點兒……[“動+形+量”]
d.無論買什么,他們總比別人花得少點兒……[“得”字補語]
由“形”(“少”)、“動”(“花”)、“量”(“點”)所組成的三個結構,可以在前面例(2)的三個祈使句中互換,而表達的語義不變。但是在例(14)中,卻只有“形+動+量”結構才能夠在比字句中出現,如例(14)a所示,而“形+量+動”結構則不能出現在比字句中,如例(14)b所示。當其組合以“動+形+量”結構出現時,句子的接受度下降,變得不太自然,如例(14)c所示。只有當動詞與形容詞之間出現“得”字時,其接受度才得以提高,如例(14)d所示。由此可見,這三種結構在不同的句法環境中的分布有所不同。
其次,語用環境也會對這三個結構的相互轉換產生影響。例如:
(15)a.胡說八道。好不容易托了人找到個頂尖大夫,還沒見人拿本事呢,你就挑三揀四。人家那是大牛!混到金字塔頂了,說話自然要橫些。你別管了。早點睡吧!”(六六《雙面膠》)[“形+量+動”]
b.+你別管了。早睡點吧![“形+動+量”]
c.+你別管了。睡早點吧![“動+形+量”]
盡管“早點睡”“早睡點”和“睡早點”都可以說,但是卻只有命令和建議的語氣較強的[B式]“早點睡”才能更好地適應例(15)a的語境。例(15)b~例(15)c中的[A式]和[C式]兩個結構則沒有這么強烈的語氣。
四、結語
本文探討了兩個重點內容:一是形容詞“多/少/早/晚/快/慢”、動詞和數量成分在“形+動+量”“形+量+動”“動+形+量”這三種結構中的分布情況,具體說來,哪些形容詞、動詞和數量成分能夠出現在這三種結構中,出現的條件是什么;二是這三種結構所能出現的句法和語用環境以及它們的轉換關系。我們希望本研究能為對外漢語的教學和實踐盡一份微薄之力。漢語中的形近結構,大多數會引起學習者的注意,正因為其形近,很多漢語學習者搞不清楚形近結構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因而成為學習難點,也進而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焦點之一。本文所討論的“形+動+量”“形+量+動”和“動+形+量”這三個結構也是如此。從表面上看,它們只有語序的不同。但事實上,如前所述,它們對于能進入其中的形容詞、動詞和量詞各有要求,同時它們所能出現的句法和語用環境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將這三種結構在句法、語義上的特點和成句條件考察清楚,從而有效抓住聯系,避免混淆,促進學習。同時,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研究,能夠加深對修飾限制及補充說明動詞的形容詞與數量成分的了解和認識,也加深我們對動詞在接受不同形式的修飾限制和補充說明后所形成的句式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