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芬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肺心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肺心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與治療組(中西醫結合治療),各50例,觀察分析比較兩組的療效。結果 治療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治療肺心病的過程中,應堅持中西醫結合,療效可靠確切,方法簡單可行,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肺心病;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標準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3..01
肺心病又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病人群多見于老年人,主要是由支氣管-肺組織或肺動脈血管病變而致肺動脈高壓引起的心臟病。肺心病中醫屬“支飲”、“喘證”、“肺脹”等范疇[1]。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肺心病效果一直很好,并且不良反應較少,容易為患者接受。我科對50例肺心病患者
采用的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效果非常明顯,下文詳細說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肺心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與治療組(中西醫結合治療),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隨機將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分為:常規西醫治療對照組50例、中西醫結合治療組50例,對照組給予保持呼吸道通暢,氧療,解痙平喘,控制感染,預防及治療呼衰和心衰、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2]。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組,予以參麥注射液靜滴1次/d,外加中藥湯劑三子養清湯加減治療(具體: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20 g,黃芪、薏苡仁各20 g,知母、大棗、杏仁、桔梗、厚樸,半夏各12 g,黃芩15 g,川貝母、桃仁各10 g,葦莖20 g,甘草6 g),以l0 d為1個療程,對比療效。
1.3 療效標準
顯效: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后的患者,心悸、胸悶、咳嗽、咳痰基本消失,水腫及雙肺啰音基本消失,心功能明顯改善,各項輔助檢查指標已經基本恢復到發病前情況。有效:咳嗽,咳痰,喘促等這些癥狀部分減輕,水腫有減輕,肺部啰音有減少,心功能有提高,神志清楚,輔助檢查指標有所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組50例,顯效40例(80%),有效8例(16%),無效2例(4%),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50例,顯效30例(60%),有效10例(20%),無效10例(20%),總有效率為80%。由此得知,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優于常規西醫治療組。中西結合聯合用藥效果顯著。
3 討 論
慢性肺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多年老體弱,病程長,且這類患者機體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細菌和病毒,反復使用抗生素后,患者會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病毒抗原性變異也很大,呼吸道感染不易控制[3],且感染容易
導致患者發熱,氣道痰液阻塞、支氣管痙攣,引發痰阻血瘀。
肺心病中醫屬于“肺脹”、“支飲”、“喘證”等范圍。在中醫理論上認為該病部位涉及到肺、脾、心、腎等臟,久病必虛,久病入絡,脈絡淤阻,“血不利則為水”,虛、痰、淤貫穿肺心病整個病程,若痰蒙神竅,則可見嗜睡甚至昏迷不醒,神志恍惚。扶助正氣,清肺化痰、降氣平喘仍然是治療的當務之急。
在肺心病治療上除積極有效抗感染,合理氧療及改善通氣外,積極補腎納氣,止咳,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治療措施。
古方“生脈飲”的衍變方是參麥注射液,有扶正固本,潤肺生津,益氣養陰的功效,現代醫學表明:參麥注射液還可抑制胸腺細胸凋亡,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三子養親湯,為祛痰劑,有溫肺化痰,降氣消食之功。主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等證。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頑固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等痰壅氣逆食滯者。方中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散結;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萊菔子消食導滯,下氣祛痰。加用浙貝母、杏仁、桔梗、前胡以加強止咳化痰,加用黃芪、大棗以補氣養血,加用黃芩、蘆根以清熱解毒,加用厚樸、半夏以化
痰降氣平喘[4]。與西藥協同應用,可以事半功倍,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治療肺心病我們主張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和扶正固本的中藥聯合常規西醫的療法,治療效果比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45-1551.
[2] 李佃貴.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8-203.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J].中華結核和呼吸病雜志,1980,3(2):23.
[4] 薛博瑜,徐 力.中醫內科處方手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43-5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