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遠 ,鄭海波
(1.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2.安徽科技學院食品工程學院,安徽鳳陽 233100)
我國工程教育的成長發展與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息息相關[1]。經過近7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從工程教育的落后國家變成了工程教育的大國,與此同時,我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我國開設有工科專業的高校從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了2014年的1 780所。目前,我國90%以上的院校開設有工科專業,每年工程教育培養人數約占畢業生總人數的40%[2]。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工程教育對我國工業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工程教育還存在不夠精細、水平不夠高的問題,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1]。與此同時,我國當下仍然只是一個制造業大國,而非制造業強國。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能夠世界制造業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制造業國家。我國人口結構和環境承載能力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落后的生產模式,提升整個制造業行業的科技水平。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而發展制造業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各類具有創新精神的工程類人才的培養[3-4]。工程教育是培養各類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徑,社會的進步對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要面向工業界,首要是要滿足工業界對人才的需求。據報道,工業界普遍反映工科畢業生的知識水平和工程能力偏弱,特別是在工程設計和開發解決方案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說明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認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薄弱是當前我國工程教育中的突出問題。有學者指出,工程教育應扭轉科學化傾向,回歸工程教育的本質,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重點[5]。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工程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前情形下,實踐教學應回應工程教育的改革趨勢和要求,彌補工程教育的“短板”。
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第一戰略資源,工程教育是培養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環節。工程教育應做到3個面向: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大多數工科畢業生會進入相關工業企業,因此畢業生是否能為企業解決工程問題,是工程教育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西方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人才培養上有著較高的水平,這也反映在歐美的先進制造業技術上。在追趕西方先進制造業的同時,工程教育也要具有與之相匹配的教育水平。通過國際間的合作交流有助于提升我們的教育質量,為工業提供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工程教育不僅僅需要滿足于當下的需求,更要著眼于未來的發展需要,努力適應新技術革命和互聯網信息技術對工程人才的需求。
工程教育根據培養目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3種類型:專業工程師(Professional Engineer)、技術工程師(Engineering Technologis)t、工程技術工人(Engineering Technician)[6]。不同類型的工程師在能力培養方面有許多的差異,一般而言,專業工程師多從事研發、設計等崗位的工作,面向復雜的工程問題;技術工程師則多進入制造、技術服務等崗位,面向廣義工程問題;工程技術工人則從事特定的技藝工作,面向具體工程問題[6]。我國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專業工程師和技術工程師2種類型。人才的培養應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既要有量也要有質。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制造業升級的新階段,對符合現代工程科技飛速發展的高層次工程人才的需求加劇,同時我國也需要眾多滿足一般制造業發展需求的人才。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指專業認證機構針對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的工程類專業教育實施的專門性認證,由專門職業或行業協會(聯合會)、專業學會同該領域的教育專家和相關行業企業專家一起進行,旨在為相關工程技術人才進入工業界從業提供預備教育質量保證[7]。目前,國際上有三大工程教育學歷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和《都柏林協議》,分別對應于專業工程師、技術工程師和工程技術工人的培養認定。2013年,我國首次成為《華盛頓協議》的預備會員,2016年,我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成員;但目前還不是另外2個協議的成員。根據國際工程教育認證體系達成的“實質等效”原則,凡是通過該協會認證的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學位將得到協議組織成員國的認可。
2015年,我國正式成立了專門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該協會有33個團體會員和部分個人會員,主要負責我國工程教育的認證工作。從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公布的資料來看,最早通過認證的是2007年6月來自7所大學的4個專業。截至2018年5月,通過專業認證的專業有48個,通過總次數為781次,認證過期的有366次,認證有效的有415次。這些數據表明,仍有大量的專業還沒有開展認證,但是2016年通過認證的專業數達到125個,2017年通過認證的專業數205個,合計達到330個,說明專業認證已經得到廣泛的重視,專業認證的進度明顯加快。
我國高校還普遍存在“重研究、輕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風氣。目前,國際和國內的大學及專業排名,很大程度上強調的是科學研究水平,導致學科研究的評價主導了教育的評價,扭曲了教育評價的價值體系[5]。相比理論課程還有相對嚴格的考核和評價,教學質量還比較有保障,實踐課程或從屬于理論課程而不考核,或由于考核難度大干脆不考核或者考核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學生和教師往往都不夠重視。這在英語教學中表現尤為明顯,學生的“說英語”的能力相對較低。
雖然我國教育界一直在強調“以人為本”,我國教育理念開始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步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上來,然而這種理念比較寬泛,強調的是知識傳授的過程,而非學習的結果[8]。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受教育者獲得了滿足未來發展的能力,因此培養目標和培養條件的建立都應該以“結果為導向”,讓學生和用戶滿意。目前,我國施行的“工程教育認證”采用5個維度的評價標準:培養目標的達成度、社會需求適應度、辦學條件支撐度、質量檢測保障度、學生和用戶滿意度,對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持續改進等7個方面進行評價。該評價體系滿足國際對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對于提升我國工程教育水平很有借鑒意義。
以往由于財務、物力的匱乏,導致重硬件設施的實踐教學“捉襟見肘”。時至今日,這種硬件設施上的“短板”依然突出。不少地方本科院校謀求差異化發展,提出建設應用型本科大學,然而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硬件設施極度落后和缺乏,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相比于211高校,非211高校在諸多方面遜于211高校,師資相對落后不是太多,支持條件(包含各種硬件設施)則差距十分明顯,看來“缺錢”還是這些學校發展滯緩的主要因素。
如前所述,工程人員可以分為3種類型:專業工程師、技術工程師、工程技術工人。不同類型的工程師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不同,承擔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差異。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工程師資格的認證體系,也容易造成人才培養質量與實際需求脫節[8]。有學者提議重點大學或一流學科應該定位于培養專業工程師,而地方大學或一般學科應該主要培養技術工程師。雖然基于不同高校的資源和水平,這種安排有其合理之處,但由于缺乏最終的檢驗標準,是否適合用人單位的需求仍然不得而知。
首先積極借鑒國外的工程師行業執業資格體系,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實情的各行業工程師認證體系。其次,由教育部門的評估機構和國家的相關認證機構制定相關的專業標準。截至2018年4月,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制定了17個專業的認證補充標準,可見相當數量的專業認定標準有待制定。認證要求應該從嚴而不是從寬,或者建立認證等級制度,同時加強現場認證的力度。
根據不同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以及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現狀,對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提出不同的培養要求,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官方和民間的教育力量,協同分工差異化發展。同時,積極利用國外相關機構,以及企業的力量來發展我國工程教育,提高教育的水平。
各高校可以借鑒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工程教育質量的監控保障體系。首先,要分析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提出質量控制方案,對運行狀況進行監控和記錄,對于發現的問題要及時予以改正。
尋找工程教育支撐體系的各項短板,主要包括各種專業教學的硬件條件和相關管理制度。從我國國內的實際來看,硬件條件在不同學校之間的差異很大。總體而言,重點高校條件要明顯好于地方院校。因此,對于地方院校而言,想方設法提升硬件水平是提升工程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關鍵。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可以考慮與企業聯合辦學,建立校外基地的方式來緩解硬件不足的壓力。
改進各項制度,引進具有工程背景的工程師進入課堂,對教師的實踐能力要有培養機制和考核機制。
各專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充分調查社會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對課程內容也應與時俱進,針對實際需求不斷修改調整,及時增加社會需求的課程和刪除已經不適宜的課程。像各領域的前沿知識、創新能力、外語能力、法律知識等都是行業需要的知識,但目前在培養環節還比較欠缺的部分,都應在培養體系中補充或加強。
工程教育為工業輸送人才,直接關乎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進步。目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還存在許多不足,工程教育的認證進展緩慢,需要繼續大力推進工程教育的認證,彌補工程教育的各種短板,做到以“結果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上來,不斷改革進步,實現工程教育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