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遠
(獻縣農業局 河北 獻縣 062250)
二點委夜蛾,是近年河北省玉米田新發生的害蟲,主要為害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在河北省每年6~8月主要以幼蟲鉆蛀或咬食玉米幼苗根莖部危害,輕者造成玉米苗傾斜、倒伏或形成枯心苗,嚴重的造成植株枯死,是玉米田的主要害蟲之一,如不及時防控,將會嚴重威脅玉米生產。
二點委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成蟲具有趨光性,體長1~1.2cm,前翅黑灰色,上有白、黑點各1個,后翅銀灰色,有光澤。成蟲晝伏夜出,喜于麥套玉米田活動,白天隱藏在玉米下部葉背或土縫間,特別是麥秸下。老熟幼蟲體長1.4~2cm,灰黃色,體背側線黑色,胸節無此線,喜陰暗潮濕的環境,怕強光,一般在玉米根部或者濕潤的土縫中生存,尤其喜聚集于麥糠麥秸下,受到驚擾時,呈“C”形假死性。老熟幼蟲在土中吐絲做繭,并于其內化蛹,蛹長1cm左右,淡黃褐色至褐色。卵饅頭狀,黃綠色至土黃色,直徑不到1mm,上有縱脊;卵多散產于麥秸基部、玉米苗基部和附近土壤中,卵期3~5d,即可孵化為幼蟲。單頭雌蛾可產卵數百粒,產卵期可持續1個月。
二點委夜蛾幼蟲在玉米幼苗周圍有秸稈覆蓋的根部或淺表層土壤處活動,鉆蛀或咬食玉米莖基部或淺表層根,在玉米幼苗3~5葉期,蛀食玉米莖基部,形成3~4mm的圓形或橢圓形孔洞,造成玉米地上部心葉萎蔫枯死;在玉米苗8~10葉期,咬斷玉米主根、氣生根,造成玉米倒伏,嚴重者枯死。
幼蟲為害玉米的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一般順壟為害,具轉株為害習性;有群居性,多頭幼蟲常聚集一起為害;在小麥套種的玉米田,棉田倒茬的玉米田,高麥茬或麥秸覆蓋厚、播種時間晚、田間濕度大的玉米地塊該蟲發生重。
二點委夜蛾在河北省中南部1年發生2代,田間幼蟲蟲齡不整齊,世代重疊發生。幼蟲隨蟲齡增大,食量增大,抗藥性增強。每年6月上旬~8月上旬,為越冬代成蟲及第1代成蟲高發期,也是防控的關鍵期,尤其是在6月底~7月初這段時間,此期越冬代成蟲產卵孵化出的幼蟲主要集中在玉米田為害,為防控的關鍵時期。
根據二點委夜蛾的發生習性,抓住幼蟲3齡前和成蟲發生期2個防治關鍵期,針對性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3.1 農業措施。采取對冬閑田深耕,玉米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麥秸、雜草等覆蓋物,創造不利于二點委夜蛾的生存環境,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化學防治效果。另外,對已經倒伏的玉米大苗,在防治的同時需及時培土扶苗,力促今后的氣生根健壯,使玉米苗逐漸恢復正常生長。
3.2 種子處理。選用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ml,兌水50ml,拌2~2.5kg玉米種子,可降低危害。
3.3 燈光誘殺。利用成蟲趨光性的特點,在玉米田懸掛誘蟲燈,50m左右掛1盞,在成蟲發生期開啟誘蟲燈,為了提高效果,可在燈內放性誘劑。
3.4 化學防治
3.4.1 撒毒餌。將48%毒死蜱乳油500g,或40%辛硫磷乳油400g,兌少量水后放入5kg炒香的麥麩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餅中,拌成毒餌,傍晚順壟將其撒在玉米苗邊。
3.4.2 噴淋或噴霧。一是噴淋根部。選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噴淋玉米根部,為保證效果,藥液要確保滲到玉米根圍30cm范圍內。二是全株噴霧。選用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00倍液對玉米植株進行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