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
【摘 要】基于互聯網思維下的未來學校具有五大特征:未來學校無邊界,學生通過無處不在的互聯技術,通過虛實融合的社會空間,真正實現時時學習,處處學習;未來學習自組織,學生根據大數據自主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與學習方法、學習進程等;未來學習個性化,教育充分體現個性差異,滿足不同需求,變得更加柔性化,充滿人文關懷;未來學習具有協同性,人的智商不再僅取決于自己的大腦,而是取決于大腦與技術結合、自己與他人協同的程度;未來學校具有融合性,技術與教學、基礎課程與個性課程、育人指導中心與各課程學習中心等高度融合,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關鍵詞】未來學校;互聯網思維;無邊界;自組織;個性化;協同性;融合性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0-0013-03
【作者簡介】倪凱顏,江蘇省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所謂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時代融合實踐的新思維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臺開放、用戶至上、免費為王、體驗為核、大數據應用等六大特征。這種思維的提出始于商業領域,如今已被各行各業高度認可。云計算、大數據、融通互聯、智能終端等現代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激發教育者去思考:未來學校將呈現怎樣的特征呢?
一、無邊界
國家用《義務教育法》保障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明確規定“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準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也就是說,今天的教育必須在學校進行,而且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確保質量。因此,為了達到規定標準,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相同的教學方式下學習同一內容。這,就是今天絕大多數學校的基本樣態。
然而今天,“互聯網+”可以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云網端一體化的智慧學習基礎設施,海量信息資源觸手可及,實時協同通信網絡為學習者提供了更豐富及時的反饋,使學習趨向隨時隨地。未來,智慧地球上的社區、醫院、商業中心、交通、各類公共場館等都是互聯互通的智能存在,學生可以通過無處不在的互聯網,通過這個虛實融合的社會空間,真正實現時時學習,處處學習。那么,學習還有必要必須在今天這樣的學校統一進行嗎?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未來社會即未來學校,未來學校無邊界。
朱永新認為:有人學習的地方才能成為真正的學習中心。未來,有些學校可能逐步衰落甚至徹底沒人去了。新的學習中心,既有網絡上的學習中心,又有線下的學習中心。
筆者很贊成這樣的觀點。如果今天的學校不改變,那么,必將被淘汰;那些改變了的學校會依然存在。由于學習變得隨時隨地,專業實施教育功能的學校就自然而然無邊界。但學校教育的功能會更加簡單,其形式與結構、課程設置與實施、教學內容與方式會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為社會統治階層培養人才實施育人標準,提供必要的學習規劃與指導;另一方面聯通家庭、社區,開展各種必要的育人活動,為學生提供線上無法獲得的教育服務。
二、自組織
未來,社區、網絡、家庭、醫院、交通、圖書館、科技館、美術館、博物館、種養殖基地等都是構成學校的互相聯通的教育節點,相當于一個個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學習服務的課程學習中心。學生根據育人指導中心提出的目標任務,自主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與學習方法,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到相關課程學習中心去學習體驗,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傳統的他組織方式更多地轉為自組織狀態。
另外,一部分課程內容的學習必須到育人指導中心進行。因為,無論社會怎樣發展,學習就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這一本質不會變。許多知識技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但學做人,學會與人溝通與交往,分享與合作,通過教師人格魅力的熏陶獲得精神的啟迪、價值觀的引領等,互聯網都代替不了。因此,進入育人指導中心學習依然很重要。
育人指導中心是一個聯通家庭、社區,開展各種育人活動的集散中心。這個中心依然會有計劃有組織,但不再有固定的學習教室,也不再統一將固定的人數集中起來開展班級授課,也沒有統一的上下學時間。學生通過網絡和智能終端獲得關于自己的學習情況分析,并得到育人指導中心給出的適合他的課程學習活動建議菜單,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導師、學習活動課等。因此,即使在育人指導中心的學習,也是以自組織狀態為主。
學生的學習時間變得彈性化。國家不再統一入學年齡。學生可以在家長和指導中心引導下,自行選擇年段去學習。因為雖然學生年齡相同,但基因、生活背景、性別等不同,會導致心智發展水平的不同。由此,育人指導中心不再分明確的學期,不再放寒暑假,不再有統一的上下學時間,一切基于學生的需要,基于學生的發展狀態,學習以自組織為重要特征。
三、個性化
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呼喚靈活、開放、終身的個性化教育。適應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未來社會的基本趨勢。移動互聯、云計算、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等的飛速發展為未來學習個性化提供無限可能。
有專家認為:未來,數據將成為學校最重要的資產。學生在未來學校課程學習中心形成的一系列學習活動記錄都將匯總到育人指導中心數據庫。分析系統會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記錄生成統計圖表,即時推送給教師、學生、家長。有了大數據的支持,教師給予學生的教育服務不再基于自己的主觀經驗,而是基于豐富的客觀數據。一方面,可以由此根據大多數學生的真實生活重建課程體系,使育人指導中心開設的課程更趨科學、合理,符合兒童的一般生長規律;另一方面,可以更準確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結構以及認知特征,評估學生的優勢潛能和最佳學習方式,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支持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私人訂制的教育。
對于學生來說,育人指導中心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指導建議為他的學習提供了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令他能基于自己的學習原點,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穩步推進學習進程。在游戲化的課程學習中,每一次學習過關都帶給他成就感,激發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內驅力。假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個性化指導建議能幫助他即時得到線上或線下教師的指導,助其逾越難關,鞏固知識,化解難點。由此,個性化學習讓學生變得越來越自信。endprint
四、協同性
荀子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古人尚且明白,擅長借助身邊的事物是多么重要,現在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更應深切地體會到:善于借助技術,那么你就更智慧,因為,技術會延伸你的思維。未來社會因科技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復雜,人要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其認知世界的方式必定會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大腦、智庫的協同。而且,人的智商不再僅取決于自己的大腦,而是取決于大腦與技術的結合、自己與他人協同的程度。因此,未來學校的學習會更加注重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升學生協同技術的能力。
《網絡游戲:領導力的實驗室》中提到未來的跨國企業,將越來越像今天的網絡游戲,人與人之間,靠信息技術聯系,團隊臨時組成,完成任務就解散。從這個角度看,也許游戲玩得好的孩子,在未來的跨國企業中,領導力就相對比較強。雖然領導力的培養并非精英教育的必修課,但是每一個未來公民都需要具備領導力與優秀的協作能力。比如,在完成烘焙任務時,甲是擅長者,那么優秀的領導力就能使他很快帶領團隊完成這一任務。而當任務換成種植時,擅長種植的乙就成了團隊核心,他的領導力會助力他帶領團隊出色地完成相應任務。為了讓將來的世界公民都具有很高的分布與協作能力,未來學校的課程將設置很多基于任務的項目或游戲。學生不能僅憑一己之力去完成,必須因任務臨時組織,形成一個攻關小組,通過分布與協作方式,共同完成任務。
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再僅僅通過個人的最終成績來評定,而是會有多個方面的豐富數據形成綜合評價,其中包含多次團隊協作所獲得的成績。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的情況,不僅能真實反映其學習過程,還能激勵其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協作智慧,更好地提升融入度,形成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
五、融合性
跨界融合是互聯網思維的一大特征。曹培杰博士曾經在美國考察過一所名叫HTH(HighTechHigh)的公立特許學校,發現該校打破傳統課程體系,把學科知識整合后開發出245個主題項目,并建立了配套的課程網站,鼓勵學生利用技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此看出:當技術徹底隱身于教育的背后時,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才會實現深層次的融合。未來學校,融合性將是又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
首先,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技術既是無處不在的,又是讓人難以察覺的,教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猶如水乳交融。
其次,是課程的融合。通過項目、任務來實施的課程將不再有明確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的完全區分,而是將各學科的知識滲透于各項需要完成的任務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并應用各類相關知識,將很多抽象的概念與真實世界建立聯系,從而真正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成長。
再次,是基礎課程與個性課程的融合。未來學校的課程也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落實國家規定教育目標的課程必修,稱為基礎課程;尊重個性化,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課程選修,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稱為個性課程。這兩種課程就像主食與輔食,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必須而全面的營養。
最后,是育人指導中心與各課程學習中心的有機融合。未來,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需求的課程學習中心將會很多,比如,STEAM創新中心、藝術創意中心等。育人指導中心按照國家要求設置必修、選修課程,指導學生進入各課程學習中心學習。各課程學習中心之間也會互相融合,相關教師、設施設備、技術人員等進行協作,進行因材施教、因能施教,開展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岳瑞鳳.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大學生職業發展研究[J].中州學刊,2015(7):91-93.
[2]余勝泉.沒有圍墻的“未來學校”[J].教育家,2016(22):12-14.
[3]尚俊杰.未來學校建設的三層境界[J].基礎教育課程,2014(12):73-76.
[4]曹培杰.未來學校的變革路徑[J].教育研究,2016(10):46-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