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摘要:傾聽不是簡單地用耳朵來聽,它是一門藝術,是一種高雅的素養。需要“傾盡全力去聽”,是殫精竭慮,毫無保留地聽。我們為師者應該潛下心來,目光清澄地注視著孩子們,拋棄自己的傲慢和虛榮,拋開自己的私心和雜念,傾盡全力地引導培養,孩子們的傾聽意識一定會慢慢增強,良好的傾聽習慣也會內化成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善于傾聽、善于引導孩子傾聽的老師,相信學會傾聽的孩子、老師會更有智慧、更有涵養。
關鍵詞:傾聽;細致耐心;傾盡全力;殫精竭慮;毫無保留
我非常榮幸能夠參加“第六屆閩派語文論壇”活動,仿佛飽食了一次饕餮盛宴,既體驗了品嘗的快樂,又有許多營養得細細地消化:關注課堂生成,適時抓住拓展教學的契機;新資訊時代不能一機(手機)在手,萬物皆備,應真正自主解讀、創新解讀文本;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為師者應做到我不是來“教語文”的,我是來“教‘學語文”的;語文老師應將學生的已知變成未知,無生命的知識不宜反復嘮叨;應教閱讀而非教閱讀結果,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寫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用終極考試的文題和要求拿來作為平時的寫作訓練;閱讀教學不能繞過學生的學習,不能繞過文本的解讀把答案直接塞給學生……這些都是與會名師專家們的思想精髓,讓我受益頗豐。但最讓我受益的是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吳志誠老師的那堂觀摩課,真可謂是一節學習與快樂并行,審美與實效兼具的精品優課,這節課可圈可點的亮點太多,我無法一一道出,只想說說吳老師給孩子們強調的學法——傾聽,估計是我此生教師生涯應該學會并運用的技法。
讓我們一起先來看這兩組鏡頭:
鏡頭一:廈門外國語學校石獅分校張萍老師執教謝冕的《消失的故鄉》時,讓學生說說文中“消失”的含義,課堂上有一個女生是這么分析的:有兩層,第一個層次,是真迷路,因為故鄉變化大,真的不知道故鄉在哪里。另一個層次,是內心的迷路,童年的消失,對母親的愛,對過去的思念,過去的悠閑,他懷念;外來文化造成的沖擊,已有景物消失,他懷念。如此精彩的表達,可以說是她對文本的深閱讀,對全文主旨的精概括,她真正傾聽了老師的問題、傾聽了作者的心聲,并作出準確的回答。此時正是老師給予評價的時候,也是我們眾多聽課者期待教師給予學生以表揚的時候,而張老師卻未置可否,整堂課老師多次拋出問題,學生們也一一發表自己的見解,可老師總是繞過學生的閱讀體驗,繼續著自己對文本的解讀,讓我覺得很是遺憾,老師沒有傾聽學生的表達并及時作出評判,學生怎能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或到位!長此下去,學生會覺得自己的傾聽、回答毫無意義,他們還肯思考,還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體驗嗎?
鏡頭二: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吳志誠老師在執教(日)伊東寬的《小蛇散步》時,要求孩子們:安靜閱讀5分鐘,看看還有什么新發現,注意不能重復別人的答案。課堂上孩子們回答得非常精彩:
生1:文中幾個擬聲詞“嗒嗒嗒”“咣咣咣”“咚咚咚”,體現了動物一個比一個大。
生2:“小事一樁,有困難就找我吧。”這句話體現了小蛇助人為樂的精神。
生3:文中寫小蛇“閉著眼睛”和“緊閉嘴巴”,兩次寫到“閉”,第一次是享受,而第二次是痛苦。
生4:文中寫“大象巨大的腳掌足有小蛇的身子那么長,一下子就把‘橋身壓平了。”這里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小蛇助人為樂的精神。
……
孩子們因為善于傾聽老師的要求,并且依照要求仔細閱讀才有了自己獨特的發現,回答可謂漂亮。而且老師自始至終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并及時作出評價和補充,在上述生4回答完之后,吳老師適時抓住教學契機,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典型的材料可凸顯文章的主題。進而由大象要踩小蛇過去很自然地過渡到寫的訓練環節——寫出一種動物過橋的情景,孩子們的練筆展示更是異彩紛呈。整堂課老師話語不多但問題指向明確,當孩子們在自主學習、活動時,老師的提示適時而且在語調、語速、重音以及音量的把控上恰到好處,仿若《人與自然》《藝術畫廊》節目的解說員,讓人聽得清楚明了,但絕不喧賓奪主,很適于孩子們傾聽。整堂課下來,沒有一個學生不積極地投身到學習活動中,或自主或合作,或傾聽或思考,或口語表達或課堂練筆,無一不全神貫注,而老師就是一個潛心傾聽的智者,輕輕松松地駕馭著自己的課堂,無論是學生還是我們聽課的人,都經歷了一次美的藝術享受。
我原以為傾聽的“傾”字就是表示身體向前傾著,用肢體語言表示認真與注重。觀賞(我不敢說觀摩,因為我臨摹不了,只能說觀賞)吳老師的這堂課之后我恍然大悟,對“傾”作這樣的理解是不夠全面的。傾聽,就是“傾盡全力去聽”,這里的“傾”字,類乎傾巢出動,類乎傾箱倒篋,類乎傾國傾城,類乎傾盆大雨……總之殫精竭慮,毫無保留。
所以傾聽不是簡單地用耳朵來聽,它是一門藝術,是一種高雅的素養。它不僅僅是要用耳朵來聽說話者的言辭,還需要一個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對方的談話過程中表達的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認真傾聽別人講話,表現了對說話者的尊重,說話者也往往會把忠實的聽眾視作可以信賴的知己,于是會敞開心扉地說。而我們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不喜歡聽別人說的問題,課上,他們只顧表達自己,而不愿傾聽別人的發言;還有的學生,老師在上面講或其他同學在回答問題,他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神思飛揚,心不在焉。布置作業也一樣,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強調,學生卻根本沒聽進去,依然我行我素。這樣必然導致學習效率低下,而且也違背了全員參與的原則。那么讓學生學會傾聽、樂于傾聽、善于傾聽,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呢?
一、 老師首先應該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尊重學生的陳述,認真思索悟會學生的各種思想及其發展的萌芽,并及時地作出客觀地評價;細致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心聲和訴求,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并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開解。師生是平等互動的,老師尊重了學生,作了學生很好的表率,學生也自然受感染,也愿意傾聽老師的話語。endprint
二、 老師的表達應該言簡意賅、指向明確,根據不同性格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總之要讓聽者有目的地聽,愿意聽,樂于聽。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對學生的任務要求、問題設置的語言必須具體明確,目標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聯系緊密。不能過于寬泛、意思模糊,甚至將問題公式化,“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樣,學生理解回答找不到方向感,完成任務難度較大。長此以往,學生會不愿意聽。另外課堂還得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老師不宜講得太多且要講得精要、準確、生動,不能居高臨下,要有親和力,這樣學生才會愿意聽、樂于聽。把大部分的課堂讓給學生,鼓勵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采取他們喜歡的方式,盡情展示自我,這樣學生們才能積極參與,全身心投入,進入學習的忘我境界,真正把學習當成了一種樂趣,一種享受。這樣學生不但樂于聽甚至愿意說。
三、 老師對學生要細化聽的要求,即做到: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要注視說話者,保持目光接觸,不要東張西望,把精力全都集中在所聽的東西上,擺脫那些與所聽的不相關的事,要聽清說話者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把自己融入其中;要耐心,不隨便插嘴,不要中途打斷對方,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細心,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言,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補充自己的觀點;要用心,不能盲聽盲從,在聽取他人意見時,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 “聽” “思”并重,“聽”“思”“寫”同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學會認真傾聽既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也是一種意志的鍛煉。是對一個人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等能力的挑戰和訓練,是一個邏輯的歸納、綜合、演繹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投入的過程,所以傾聽可以使我們的心智越來越發達。只要我們潛下心來,目光清澄地注視著孩子們,拋棄自己的傲慢和虛榮,拋開自己的私心和雜念,傾盡全力地引導培養,孩子們的傾聽意識也一定會慢慢增強,良好的傾聽習慣也會內化成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善于傾聽、善于引導孩子傾聽的老師,相信學會傾聽的孩子、老師會更有智慧、更有涵養。
作者簡介:
張玉華,一級教師,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