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棟 王乃濤
【摘要】概念教學的目的是形成正確、科學的概念,但兒童形成概念常處于從模糊到精確的學習樣態,并伴有兒童特質的非標準化理解,兒童這種模糊化的概念認識可以稱為“臨近概念”。“臨近概念”的形成是逐步逼近概念本質的、漸進的、兒童的認知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理解與把握兒童的“臨近概念”,以兒童的方式幫助他們對概念的學習逐步從模糊走向精確。
【關鍵詞】臨近概念;模糊;精確;兒童;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9-0040-03
【作者簡介】1.王佳棟,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161)教師,一級教師,常州市數學學科帶頭人;2.王乃濤,江蘇省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淮安,223005)教研員,高級教師,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概念學習是兒童數學學習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著兒童的數學品質。兒童因生活經驗、認知基礎、能力差異等方面的原因,往往無法直接獲得清晰、準確、科學的認識,而伴有兒童特質的“非標準化理解”。“臨近概念”的形成是逐步逼近概念本質的、漸進的、兒童的認知過程。如何在教學中理解與把握兒童的“臨近概念”?如何以兒童的方式幫助他們對概念的學習逐步從模糊走向精確?
一、“臨近概念”的內涵特征:把握兒童認知特點
(一)“臨近概念”的釋義
“臨近概念”,是指兒童依據自身的已有知識基礎、經驗水平和生活經歷對數學概念所進行的“兒童化解釋”。它是一種過程性表達,是兒童準確理解概念的橋梁,相對于正確概念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把握“臨近概念”可以促進兒童理解概念,使他們逐步逼近概念本質,體現了對兒童學習方式的關照,承載了思維活動中兒童的創造性理解。
(二)“臨近概念”的特征
1.接近性。兒童表述的“臨近概念”,通常是接近完整概念的概念,只是非嚴密表達。如:學習蘇教版四下“三角形的高”,準確的表述是“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是三角形的高”,這是一段句式較長、高度抽象的文字表達,兒童意會了高的本質含義,但是在表述的過程中或許不夠嚴密,通常說成“從頂點出發垂直的那條線段”。當然,有時也會出現背離準確概念的情況。 2.漸進性。兒童學習概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蘇教版“認識分數”編排體系:從一個物體(圖形)的平均分,遷移到一個整體,最后抽象出對單位“1”的平均分。使兒童逐步完成了對分數平均分定義的理解,體現了理解的漸進性。
3.直覺性。數學直覺是對抽象的數學對象的一種非同尋常的洞察力。兒童的直覺是不甚嚴密的非邏輯的思維。學習新的數學概念,兒童總是先行直接猜想。如:學習蘇教版四下“三角形內角和”,兒童往往先從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直覺猜想是不是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進而開展研究。這種從特殊推想一般的思維方式,體現了概念學習存在的直覺性。
4.直觀性。利用直觀的圖像圖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語言,將形象思維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是兒童學習數學概念、理解概念本質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如:教學蘇教版三下“初步認識小數”,引導兒童借助米尺、正方形等直觀載體感悟一位小數與十進制分數的對應關系,有利于其對小數本質意義的理解。
二、“臨近概念”的教學策略:創設個性學習場域
基于“臨近概念”的教學,本質就是進行合理的概念轉變教學。概念轉變則是對兒童“臨近概念”的改造、發展和重建,這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允許兒童童化理解,適度模糊表達,逐步逼近概念本質,理解概念外延。
(一)建立適度模糊場,形成概念認知的緩沖帶
數學的邏輯性要求概念、法則等的敘述必須準確嚴密。如此學科本質要求致使數學教學中過度形式化、標準化、精確化的現象普遍存在,抑制了兒童潛在的聯覺本能和創造沖動。教學渴望容忍適度的模糊性,適度模糊同樣會成就清晰理解。
1.允許概念表達的不完整,形成緩沖理解。
完整表達是我們對數學概念的習慣性要求。但是兒童的概念理解重在意會、體驗與內化,嚴密的語言表述可能會成為影響兒童學習的人為障礙。因此,數學追求概念表述的準確度,也允許概念表達的不完整性。如在教學蘇教版四下“加法結合律”時,教師引領兒童用多種符號(文字、字母、圖形等)表征他們對運算律的理解,要求兒童規范地表述結合律,明顯是高標要求。其實,兒童能說出“三個數相加,既可以先算前兩個,也可以先算后兩個”,就已經表明他們領悟了結合律的本質。
2.允許概念揭示的不嚴密,形成漸進認知。
適度模糊表達有利于兒童對于數學概念、規律的生成性學習,解釋得不嚴密恰恰為嚴密的學習提供了探索需求。如“三角形內角和”的探究過程,由于兒童的操作活動中存在著誤差,導致他們不能精確地感知結論,看似經歷著“不夠嚴密的數學”,但正是由于誤差的產生,才讓兒童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從而產生對更嚴密的“證明”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他們深度探究。
3.允許概念同化的口語化,形成個性化認識。
概念同化本質上是根據兒童已有認知結構的舊概念理解新概念,以定義的形式直接揭示,但概念的直接揭示不等同于教學的簡單、空洞,教師應注重保證兒童真正理解概念而不是形式化地記住概念。如:三年級時兒童已經認識了周長,五年級學習圓的周長這一概念時,就可以直接利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讓他們運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表達,而沒有必要一定要經歷概念形成過程中的辨別、抽象、分析和概括環節。
(二)重視童化表達,逼近概念本質
所謂童化表達,是指兒童以個性化的話語方式對數學概念所進行的“非正規解釋”,它可能與正確概念一致或相似或截然不同。尊重這種可貴的童化理解,允許兒童“奇思妙想”“異想天開”,適度引導矯正,才能讓他們逐步逼近概念本質。endprint
1.喚醒生活經驗,鼓勵童化理解。
生活經驗作為兒童學習數學的基石,若能有效運用,可讓他們形成概念內在的自覺理解。如研究“周長相等,哪種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大”,一兒童解釋:同樣一些人手拉手圍起來,即周長相等,要使圍成的面積盡可能大,每一個人都應盡力向后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圓,而圍成其他圖形,只需要部分人用力,像正方形,可以看成只有四個角的人在使勁向后退,因而圍成的面積就小。通過日常做游戲的場景,兒童巧妙地進行了解釋,形象易懂,與舉例計算相輔相成,這種兒童化的理解值得鼓勵。
2.調動數學直覺,尊重兒童方式。
直覺思維表現為兒童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迅速地發現解題思路,思路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具體到每一個細節一般又是模糊的,因而形成了簡約、跳躍的特點。如教學蘇教版四上“四則混合運算”,面對13×4+12×4,兒童在沒有學習乘法分配律的情況下,應該按照運算順序計算。但有的兒童就能敏銳地發現:13個4加上12個4,就是25個4啊。這個過程是直接、迅即發生的,擁有這樣的直覺思維,為其后續學習乘法分配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矯正童化理解,逼近概念本質。
因童化理解而形成的“臨近概念”難免會出現錯誤,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糾正。
(1)糾正錯誤的“臨近概念”。認知沖突會造成兒童的錯誤認知。如在感知蘇教版四下“三角形的穩定性”時,為了糾正兒童把“牢固性”理解為“穩定性”的錯誤,教師先讓兒童拉一拉用塑料吸管圍成的三角形,發現有一些變形,此時便產生了認知上的沖突。然后讓兒童用3根小棒擺出一個三角形,用4根小棒擺出一個四邊形,由此發現用3根小棒擺出的圖形只有一種形狀,而用4根小棒則可以擺出很多種形狀不同、大小不一的四邊形。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下,兒童很自然地體會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唯一性),而四邊形不具備,真正感悟到三角形穩定性的本質含義。
(2)消除思維定勢的“臨近概念”。兒童的思維定勢會影響其正確概念的形成。如教學蘇教版五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是怎樣算的?兒童一般會有兩種答案——鄰邊乘鄰邊或者用底乘高。教師結合具體圖形讓兒童用學具進行探究,每個兒童結合原有認知開展方式不同的探究,大家慢慢體會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它的底和高有關,從而消除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鄰邊有關的錯誤認知,建立了正確的計算方法。
“臨近概念”是規定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充滿了兒童與數學融合的靈氣。容忍模糊性并不是遺棄精確性,而是為了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精確,進而達到“模糊便是精確”的和諧境界。
【參考文獻】
[1]唐華軍,孟世才,曹會東.論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模糊性[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3):85-87.
[2]汪樹林.通向“兒童數學”的途中——“兒童數學”的現象學意蘊[J].江蘇教育研究,2011(3):22-27.
[3]陳江.挖掘內涵 擴展外延 培養能力 辨析概念——有效突破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J].赤子(上中旬),2015(4):229.
注: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特等獎文章,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