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要求將學生素質培養放在首要的位置,重視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學生是主體,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最重要的便是學生能不能在學習的時候獲得好的學習體驗,掌握相關的知識。針對上述情況,就本人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師應在課堂上多花心思,用多種教學法打造精彩的課堂,讓學生感覺每一節課都是不一樣的,每一節課都有新鮮的感覺,讓學生無法阻擋地喜歡上通用技術課,從而對通用技術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通用技術;課堂;實效性
《通用技術》對于任課教師來說是一門嶄新的課程,有效地進行這門課程的教學,對教師是非常大的考驗,教師不但需要克服學生存在的不利因素,還會挑戰教師本身的知識素養和能力。怎樣做好通用技術教學,是很多通用教師都非常重視的問題。針對上述情況,就本人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師應在課堂上多花心思,用多種教學法打造精彩的課堂,讓學生感覺每一節課都是不一樣的,每一節課都有新鮮的感覺,讓學生無法阻擋地喜歡上通用技術課,從而對通用技術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用技術本身便是一門比較新的課程,但是由于高考的時候,不考這門科目,學生也沒有真正地認識到其重要性,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學生往往不會重視這門科目。這對通用技術教學更好地進行是非常不利的。面對這種情況,筆者主要談了一些做好通用技術教學的策略,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學好這門科目。
一、 抓住通用技術課程教材的特點,從技術的神奇和奧秘入手
在《技術與設計》2的教學內容中蘊含著眾多的技術思想和方法。如“結構穩定性原理”、“結構決定功能原理”、“系統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原理”、“反饋原理”、“功能模擬原理”、“黑箱原理”等。其不但包含了世界觀還包含了防范。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技術活動中應用都比較的廣泛。在《技術與設計》2課堂教學中,技術本身所具備的奧秘和神奇能夠很好地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學生也會更加愿意學習。若是教師教學時能夠從這點出發,能夠很好地將教師所具備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教學時需要重視還原技術思想,將其轉變成學生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這樣學生的興趣也會有很大的提高。比如在講結構認識時,可以將蒼耳子與尼龍搭扣、鳥與飛機、鷹眼與導彈跟蹤系統引入進來。這些例子都是人們在植物和動物中獲得的一些感悟,并進行了發明創造,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很好地激發了出來,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能夠更好地感受技術所具備的奧秘和神奇,能夠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出來。在《系統的基本特性》的教學中,筆者將阿波羅登月計劃引入到了課堂中來,登月計劃使用的火箭和飛船使用到的零件多達700萬多,并且這些零件本身便是普通零件,沒有零件是新進行研制的,但是將這些零件根據結構組合在一起,便成為了能夠把人們送入到月球上去,并且性能比較出色,這樣能夠很好地將系統整體性功能體現出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技術的神奇。在《系統分析》的教學中,我首先引入了事例:“一位女中學生,因為一次高考的失利,而產生了跳樓自殺的念頭”。然后,讓學生對這個事件進行分析。若是這個學生認為自己是系統,那么首先需要從系統整體出發,先對整體進行分析,再對部分進行分析,先看整個全局,再看局部;先看整個過程,再分析其中的一個階段;先從長遠出發,再看當前。這種情況下,這個學生便不會做出自殺這種錯誤決定。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夠感受其中包含的技術思想和方法,并將其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去。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打破機能主義存在的局限,讓學生在技術學習的時候更好地掌握技術。
二、 找到合適切入點
在教學的時候,以往教學的講授法以及新教學方法中的探究法都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教師教學的時候,可以從這兩種辦法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往教學的講授法在學生學習的時候,經歷的時間往往比較長,在教學中新的手段和方法剛剛實施,但是由于學生學習習慣以及能力等一些原因,很難快速地適應,并且教學設備也給其帶來了一定的局限,若是刻意地選擇新的教學方法,那么教學任務很難快速地完成。
對于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可以找到兩種教學方法的切合點。比如在進行結構的認知教學的時候,筆者選擇了從結構本身的奧秘和神奇方面入手,將自然領域的一些結構作為基礎,將技術領域結構作為核心來拓展,將其拓展到社會領域結構。然后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技術主線來進行探究,這樣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會更加愿意思考,并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學生很容易成為課堂教學主體,教師也能夠很好地對課堂教學動向進行把握,將自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發揮出來,并且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在通用技術課堂上,我們要不斷地變換教學策略,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形成豐富多彩的課堂吸引學生聽課,激發學生對通用技術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挖掘各種學習素材,自覺積極地學習通用技術課程,從而提高通用技術教學效率。
作者簡介:楊興來,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