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摘要:在小學階段,概念教學貫穿數學學習始終。在概念教學中,教師教的扎實全面,力求準確到位;學生學的刻苦努力,確保正確高效。但是,仍存在教學浮于表面,不深挖本質;練習限于識記,不注重理解;復習止于碎片,不善于梳理;思考流于形式,不關注養成等現象,影響學生思維的提升。筆者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回想、溝通、聯想,落實“追本溯源”;在練習設計時,利用折射型、反射型、輻射型習題,挖掘“思維溯源點”;在復習統整時,采用語言梳理、思維導圖,提升學生“溯源性思維”;在思考習慣中,活用設問、提問、反問,養成“追根究底”。達到學生的思維路徑更清晰、更具邏輯性,學習自主思考、自主溯源、自主串聯,主動建構知識,順應同化。
關鍵詞: 數學概念;追本溯源;溯源點;溯源性思維
一、 現實困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一) 數據透析:概念板塊學習“不盡如人意”
期末考查數據反映出:學生計算的優秀率還可以,概念的優秀率“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概念教學和學習中要掌握本質屬性,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領會。
(二) 情境解析:概念本質掌握“差強人意”
《因數和倍數》的知識,把課本例題稍作改變,結果差強人意,出現的錯誤更是五花八門,令老師們防不勝防。真正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案例1:因數和倍數
期末檢測,基礎知識中的填空題:“12a與15a的最大公因數是(),最小公倍數()”。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填3和60;有的直接把自己a用自己喜歡的數字替代,新組成兩個數;有的根本不理解題目意思,隨意填了一個數據……
究其原因:公因數和公倍數的概念的本質屬性不理解,被一個字母混淆了認知。
二、 課堂觀察:知識呈零碎,本質未抓住
鑒于這種現實,筆者開展了課堂觀察。每一個教學環節,記錄每位學生在課堂上傾聽是否專注,發言是否積極,以及作業情況也一絲不茍的記錄在冊。我們發現:
(一) 教學浮于表面,不深挖本質。教師在解讀概念知識時,沒有真正把握概念本質,設計教學方案也就沒有特別關注概念本質的落實和突破。導致學生只關注知識的外部特征,對知識的認識是簡單的、表面的、零散的。
(二) 練習限于識記,不注重理解。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概念會復述和背誦概念的定義就好,只注重形式上的理解,千篇一律的解決方法,導致思維被阻墻內。
(三) 復習止于碎片,不善于梳理。學生對數學概念實行拿來主義,不會聯系上下文、不會融會貫通,孤立的學習,結果就是書上的概念通篇明白,練習就錯誤百出。
(四) 思考流于形式,不關注養成。在課堂中學生思考概念的本質,只流于形式。在“思考”的過程,只是時間過去了,老師不知道學生思考了什么,也沒有教給學生如何思考?學生不明白要如何思考?概念的本質也就沒有真正的理解。
三、 理性認識:概念抓本質,思維速發展
通過微格分析,我們發現學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知識,達到會靈活應用和解決,要學會“追本溯源”,深入挖掘概念的本質屬性,“溯源性思維”生發。
(一) “追本溯源”是界尺,有利于教師挖掘概念本質
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從“追本溯源”的想法出發,分析教材呈現、概念形成和關聯等,深入、系統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導引學生理解概念本質。
(二) “追本溯源”是拐杖,有利于學生建構概念體系
“追本溯源”不僅僅是態度,也是一種品質,更是向上的階梯。學生通過對概念的“追本溯源”,掌握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結構、概念的外延等,學習的實效性將會得到顯著地提升。
(三) “追本溯源”是標桿,有利于學生提升思維品質
通過對概念的“追本溯源”,分析、研究概念的本質和形成,把相關聯的知識進行統整,形成一個系列,在通達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溯源性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 實踐探索:本質挖掘“追本溯源”,習慣生長“溯源思維”
(一) 課堂教學:落實“追本溯源”
鄧析子說:“不知其本,而務其末,譬猶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朱熹也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們都說到了要追本溯源,做任何事都要追根究底、毫不妥協,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在概念教學中,我們剖析概念形成,追溯概念本質,促進學生理解概念結構、掌握概念內涵、重組概念集合,由內化走向強化從而進行熟練地應用,以達到靈活的運用。
1 “回想”:以退為進遇到一個新的數學概念,不是直接“灌輸”或“揭示”,而是通過回想,追溯概念的本源,展開數學概念產生的樸素思想和基本要素,領會概念的發生和發展,通過內化最終理解、掌握并形成概念。
(1) 咬文嚼字,“剝離式”回想。
在教學較復雜的數學概念時,我們要求學生逐字逐句的理解概念所包含的各層意思,層層剖析、突破概念本質,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并更好的應用外延。
案例2:分數的意義
人教版五上《分數的意義》一課,突破單位“1”這個概念本質,進行了前測:從9個圓中人選幾個,表示出他們的14。新課伊始,展示學生的預測作品,讓學生說一說同學所畫圖表示的含義,從1個圓到4個、2個、8個,甚至9個圓。
“為什么都是14,可是圓的個數卻不一樣呢?”教師剝開內層,學生深入思考,逐字逐句的理解,對概念進行層層剖析、回想,直抵概念本質,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的內涵和外延。
(2) 追根究底,“剖析式”回想。
新授數學概念后,當堂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效,會發現學生能達到80%以上的正確率。但如果來幾道變式練習或過一段時間重新練習,學生會錯誤的莫名其妙。其實學生雖然理解了概念的表面,但并沒有掌握實質,教師如果進行追根究底,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endprint
案例3:12的理解
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出示“糖果變一變”習題。從12顆糖,不斷增多,一直增加到滿屏,每次增加都讓學生說一說,如何表示12,最后追根究底:第一次的12與現在的12,表示的顆數一樣嗎?
通過這樣不斷地剖析,學生不僅理解了分數的意義的本質,單位“1”即總量不斷的發生變化,得到的12所對應的量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得到的這個量還是占12。
(二) “溝通”:以聯撥思在教學同一類數學概念不能一味的練習和講解,這樣只能是知識的簡單疊加。通過與原先概念的溝通,找到相同點和不同之處,進行系統和分化,有利于學生更明晰的理解,從而建立新概念,便于概念的同化。
1. 圖文轉碼,“直觀性”溝通。
學生在解讀具有較強邏輯性的文字,會有一定的畏懼感,導致不認真思考就宣告自己不能理解。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圖文轉碼,用具象詮釋抽象,降低難度。
圖文轉碼,問題題設和結論進行內在溝通,既分析其數量關系,又揭示其幾何意義,便于學生溝通并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利于思維的發展。
2. 數形結合,“深層次”溝通。
通過數形結合,巧妙的將抽象概念與直觀圖形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感性知識和理解概念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挖掘出概念深層次的含義,鞏固概念的本質屬性。例如:比一個數多百分之幾和少百分之幾的問題,學生受固有思維影響,認為:多幾就是少幾,不理解分率的問題還涉及到單位“1”。教學時教師進行數形結合,把多的或少的放到單位“1”一對比,“多百分之幾”與“少百分之幾”以圖形進行對比和溝通,從而建構數量關系的數學模型。難點得以突破。
3 “聯想”:以想促思用展望的視角展開概念的結構和組成,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數學概念,通過聯想促成思考,充分理解數學概念的外延。
(1) 巧用圖示,“對比式”聯想
當信息和問題非常類似,學生的思維就會向表面現狀一往直前,而且很難更改固有的觀念,俗稱“油鹽不進”。教師如果借助圖示,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在對比中進行聯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案例4:比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
有兩種巧克力都漲了4元,為什么漲的百分率卻不一樣呢?教師巧用圖示,將相差的錢數與單位“1”作比較,進行動態的演示,在感性中進行聯想,知識從模糊變成清晰。
(2) 活用感官,“動感型”聯想
愛動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增加“動一動”環節,讓學生各種感官動起來,能提高專注度、調動起學習興趣。我們適當地將抽象、單調的概念編成口訣、兒歌等用于數學,展開知識間的聯想,這樣不僅便于學生掌握,而且使課堂富有情趣。
案例5:認識鐘表。
人教版一年級《認識鐘表》一課,設計了“老狼老狼幾點鐘”——人體鐘表的課間操,用肢體語言表達出整時、或不到一點或過去一點兒等知識點和難點。
用肢體表示時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動起來、活起來了,學生根據指示,通過聯想建立時間與肢體的聯系,建立表象做出動作,把概念演繹成動作,在演繹過程中,透徹理解“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這個抽象概念,學生學起來既感興趣又記憶深刻。
(三)練習設計:挖掘“思維溯源點”
1 “正向遷移”——折射型習題。
根據學生的原發性問題,從正例入手,在理解和解析中概括出概念的本質屬性,便于概念的應用和推廣。
(1) 撥在重難點
案例6:認識鐘表練習
認識整時是《認識鐘表》的重點知識,為了打破學生淺層次的理解,真正落實這個重點知識,教師有意將鐘面上的數字減少、甚至不出現數字讓學生判斷是幾時。
在重點知識處,安排遞進式習題,用有數字的提示學生,過渡到不出現數字。學生在解決時,只有掌握了概念的本質,才能靈活應用再解決。不同學生的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
(2) 顯在矛盾里
案例7:比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
為突破百分比和具體數量在比較時的不同,解開學生的模糊點,在知識的矛盾里,設計練習:專業評審環節,陳梓潼得了30票,張磊得了66票,;大眾評審環節陳梓潼獲得了9000票,張磊獲得了12000票;為什么專業環節張磊比陳梓潼大幅度領先,大眾評審張磊比陳梓潼是小幅度獲勝?
這樣的設計,誘發學生“矛盾沖突,并在“矛盾沖突”的層層推進中讓學生質疑問難、各抒己見、熱烈討論,從而促進“矛盾沖突”的轉化和解決。通過這個矛盾環節的設置,學生的新知已經完全替代了原來的想法,也將如何解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問題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2. “反例鑒析”——反射型習題。
正例提供的信息,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概念的建立,反例提供的信息有利于學生掌握概念更深層次的內涵,有助于學生靈活應用數學概念。
(1) 點在混淆時
案例8:分數的意義
五下分數的意義,學生對于同一個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容易混淆,為了使學生理清單位“1”的內在含義,針對性的設計習題,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
(2) 析在模糊處
案例9:用面積解決問題
××小學的同學們要用長20厘米,寬9厘米的長方形卡紙制作蓮娃游戲卡,蓮娃游戲卡長5厘米,寬4厘米,最多能剪多少張?
用面積解決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概念應用容易模糊,容易“拿來主義”,簡單的處理。我們讓學生經歷選一選、說一說、擺一擺,區別概念的異同點,清晰概念的形成。
3. “一例多變”——輻射型習題。
在概念本質屬性不變的基礎上設計練習,進行各種變式,使學生形成條件化、網絡化的概念知識結構。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進行思維的遷移發散,深刻領悟概念與其他知識的聯系,加深學生對概念的深化理解,實現知識的遷移。endprint
(1) 覺在變式中
案例10:分數的意義
猜一猜,蓋住了多少個蓮娃?
(2) 續在外延上
案例11:體積和容積的認識
在學習了物體的體積和容積后,設計這樣的習題:一個長方體的小盒子(1號),讓學生指出容積和體積;再在1號盒子的外面套上一個盒子,指出容積和體積;再在外面套一個,容積怎么變?體積呢?想象:如果不斷的在外面套盒子,結果怎樣?反之,在重疊的盒子中,從最小的盒子開始拿,容積是如何變化的?體積又是怎么變化的?
(四) 復習統整:培養“溯源性思維”
1 語言梳理:零散聯線
(1) 要點羅列,承前啟后
復習統整時,先放手讓學生編排和梳理,教師再進行整體疏導,把存在學生心中零散的知識串成一條線,把握概念的發生發展,達到內化概念本質。例如,四上“數的整理”單元復習前,放手讓學生嘗試對1~3年級的關于“數”,進行梳理,“數”的發展在心中留下了印象。復習時,進行統整,讓知識成為一個系列,把零散的知識串成線,掌握有關“數”的本質屬性。
(2) 交點猜想,由此及彼
在復習階段,我們打破墨守成規的模式,先呈現結果或算式,讓學生聯系本單元、本冊、整個年段、乃至整個小學段的知識,理解用不同的知識都能解決,培養學生的“溯源性思維”,學生的思維活了,知識的解決方法多樣化了,也活了。
2 思維導圖:零碎成片
(1) 啟用框路圖,理清知識
復習課中,把知識點用框路圖的形式表示出來,知識點的步驟清晰、指向分明,學生梳理可以達到一個系統化的效果。
(2) 設計網狀圖,理清脈絡
利用思維導圖,把概念知識點羅列,用遞進或發散的形式,把零碎的知識串成一片,抓住概念的本質和概念間的異同點。
五、 反思與展望
實踐證明,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溯源性思維”培養的策略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解決了概念教學中的問題,掌握了溯源性方法;提升了教師“追本溯源”的實施力;發展了學生自主溯源的學習力,學生思維路徑更清晰、更具邏輯性;錘煉學生的學力,學生學會自主思考、自主溯源、自主串聯,主動建構知識、順應同化。
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潛心研究,養成學生“追本溯源”的思考習慣,學會“設問、提問、反問”等思考習慣,知識融會貫通,解決綜合性問題,靈敏思維、統整思維,從而提升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 周炎根,桑青松.國內外自主學習理論研究綜述[J].安徽教育學報,2007,1(25).
[2] 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的質量控制盒評價[J].教育發展研究,1999.
[4] 任鐘印選譯.《昆體良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Robert J.Sternberg:《認知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6] 美國心理學家E.L.桑代克提出的學習理論:“學習的聯結說”.
[7] 莊慧娟,李克東.基于活動的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建構教學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0(2).
[8] 喬俊武.吹響人類思維規律的集結號[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雜志,2010(1).
[9] 愛德華.德博諾.六頂思考帽思考法及思維導圖.學習策略[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2):26.
作者簡介:
王芬,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團文苑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