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賀雯+黃雅娣+徐文雨



【摘要】移動終端與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使當代大學生對外語移動學習和社交媒體學習軟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引發了學者和教師在相關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文章對移動學習理論研究以及移動學習體系的開發進行了綜述,為大學生開發與應用基于社交媒體的英語移動學習資源的創業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社交媒體;移動學習;大學生;創新創業
【基金項目】本文為東北財經大學本科生創業訓練項目“基于社交媒體的高校英語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與應用(20171017318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社交媒體是指互聯網上基于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階段社交媒體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社交媒體為英語移動學習提供了多模態的學習資源和真實的交際平臺,構成了一種移動的社會性合作學習環境。移動學習在數字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結合移動計算技術,帶給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全新感受。移動學習被認為是一種未來的學習模式,或者說是未來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種學習模式。而大學生與移動學習模式的結合,將成為高校英語移動學習未來的創新點。
一、移動學習理論研究
(一)移動學習主要理論分析
1.活動理論?;顒永碚撌茄芯孔鳛榘l展過程的不同形式人類實踐的哲學框架?;顒永碚搹娬{了活動在知識技能內化過程中的橋梁作用,起源于康德與黑格爾的古典哲學,形成于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被維果斯基提出,成熟于蘇聯心理學家列昂捷夫與魯利亞,是社會文化活動與社會歷史的研究成果?;顒訕嫵闪诵睦硖貏e是人的意識發生、發展的基礎。而人的活動具有對象性和社會性。列昂捷夫認為活動反映的是學習主體的需要,當學習者滿足了學習需要,目標也就達到了。
(1)主體(Subject)。在教學設計中,主體即學生,是教學設計的執行者?;顒永碚撝袑χ黧w的分析也就是學習者分析,應調查學習者具有的認知水平、情感、技能水平等特征。對學習者進行分析有利于在教學設計中給出合理的教學目標,組織更有效的教學活動等,是后繼工作的保障。
(2)客體(Object)。教學設計中,客體即教學目標,或學習目的,是主體通過一定的活動受到影響改變的東西。客體的分析與設計方向一方面要根據主體的情況因人而異,另一方面又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所以客體既具有主觀性,又具有客觀性。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分析與準確定位,也是教學順利有效進行的前提。
(3)共同體/群體(Community)。在教學設計中,活動理論的共同體指除學習者自身外的其他共同學習者,如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等。這里的共同體是指與學習者共同完成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共同體在整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時為引導,有時為參與,在進行學習活動過程中,共同體不斷影響主體,為主體提供所需的資源或資助,所以活動有時屬于個體,有時屬于共同體。
(4)工具(Tools)?;顒永碚撝械墓ぞ咴诮虒W設計中可以理解為教學環境,包含教學過程中使用的硬件與軟件的設計。活動理論認為人類活動是離不開工具的,學習也一樣。筆墨紙硯是古代學習必備的工具,現代的教材、計算機等這些是現代學習需要的硬件。而和諧的同學關系、愉悅的心情、良好的網絡等都是軟件工具。良好的教學環境設計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
(5)規則(Rules)。規則是用來協調主體與客體的,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一種制約、約定。比如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要聽從教師的安排,教師與學生互動時,二者必須保持某種關系,參加角色扮演時,參與者必須遵守對角色的安排等。
內化和外化是指活動對人的影響的兩個方面。內化是將活動中的知識、技能、理論等內化到人的頭腦之中,是學習者對外在世界認識的改變;外化則是因內化而改變學習者行為方式的表現。在活動理論中,活動是由內化轉向外化,再由外化影響內化的一個過程。外化與內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顒永碚撔枰ぞ咧薪榈慕槿??;顒永碚撌褂么罅康墓ぞ撸谢谌祟愇幕墓ぞ?,如符號、語言等,也有物理的活動工具,如機器、自然環境等。這些工具是活動理論的基礎。對于網絡學習而言,網絡教學平臺也成為活動學習的基礎工具,以活動理論為指導,利用合適的網絡平臺必將成為網絡教育的一個新亮點。發展是活動理論的要求,是對學習者的基本意義。而本課題所研究的英語移動學習正是基于活動理論的平臺概念衍生的。
2.情境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所依賴的哲學基礎應當呈“情境理性”(Situated rationality)的知識觀。哈貝馬斯在1994年出版的英文版《后形而上學思考》一書中正式提出“情境理性”的概念。情境理性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類的理性總是嵌入在具體的情境里,并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先驗的、抽象的、普適的理性是不存在的。每一種情境都是人類在某一個特定的時空點上發生著的認知過程與人生體驗。所以正如哈貝馬斯所言,情境理性最講究的就是學習者之間相互采取一種理解對方的態度進行充分的對話和交流,不斷擴大個人“局部時空的知識”。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性的,它要受到知識所使用的活動、情境以及文化的基本影響,并且與它們不可分離。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性的意義建構的心理過程,更是一個社會性的、實踐性的、以差異資源為中介的參與過程。知識的意義連同學習者自身的意識與角色都是在學習者和學習情境的互動、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過程中生成的,因此學習情境的創設就致力于將學習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識、完整的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性任務重新回歸到真實的、融合的狀態,由此力圖解決傳統學校學習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頑疾。學習的本質就是對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就是廣泛的社會協商,而“學習的快樂就是走向對話”。情境學習理論強調知識與情境之間動態相互作用的過程。知識與活動是不可分離的,活動不是學習與認知的輔助手段,它是學習整體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是學習者在情境中通過活動獲得了知識,學習與認知本質上是情境性的。
3.分布式認知理論。分布式認知是指認知分布于個體內、個體間、媒介、環境、文化、社會和時間等之中。它提出了一種考慮認知活動全貌的新觀點,注重環境、個體、表征媒體以及人工制品間的交互,認為分布式的要素必須相互依賴才能完成任務。分布式認知理論是一個考慮到參與認知活動全部因素的分析單元,包括參與者全體、人工制品和他們在其所處特定環境中的相互關系。分布式認知跳出了傳統認知強調個體認知的局限,以功能系統為新的分析單元,認為智能存在于學習環境、學習者使用的工具、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以及所有學習者之中,這對課程學習共同體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要求課程設計者不僅要關注學習資源、媒介工具的設計,而且要關注活動以及交互的設計。endprint
Hatch和Gardner(1989)就教室中的認知活動提出了分布式認知的同心圓模型(the Concentric Model)。如圖1,同心圓模型中的三個圓代表三種力。(1)最外圍的圓是文化力,代表慣例、活動及信仰,超越了特定的情境,影響許多個體。(2)中間的圓是地域力,是持分布式認知觀點的人最關心的,它強調在一個特定的本地情境中的資源及直接影響個體行為的人物。本地情境包括一些典型場所,如家、教室及工作場所。(3)最里邊的圓是個人力,表示個體帶到許多本地情境中的傾向及經驗。
在課程學習共同體中,以上這幾種力相互依賴,缺一不可。個體的認知是在與同伴、課程指導教師及共同體專家成員的交往中形成的,受共同體所提供的資源的限制,受共同體文化價值的影響。學習者帶入共同體中的技能與興趣則會使指導教師安排或調整共同體的學習任務并提供相應的資源。文化價值和期望則會受共同體中成員以及成員間交互等的影響。
4.會話學習理論。該理論屬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者更加關注學習者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更加強調學習的主觀性、社會性和情景性,激發學生的相關知識經驗。知識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只是一種解釋和假設。獲得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心心理表征(知識意義)的過程。知識意義建構包括對新信息的理解和對原有知識信息的反思和重新建構。在移動技術的支撐下,移動學習可以提供創新的對話環境或者將已有對話環境豐富化,使日常生活中的交互和對話更為豐富。與此同時,由于移動技術的更新和發展,對話發生的途徑和方式也大大豐富了,能夠實現更加有效的會話。
以上四種理論都強調應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活動、情境、協作與會話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知識技能內化是一個過程?;顒永碚搹娬{橋梁作用;情境學習理論強調知識與情境之間動態相互作用的過程;分布式認知理論強調學習資源、媒介工具設計的重要性以及要活動和交互的設計;會話學習理論則偏向于建構主義,是前三種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二)理論模型的建構
前述的移動學習主流理論依據,得到了如下應用。
1.移動學習的活動理論模型。在移動學習的活動理論模型中,活動理論對于系統的平衡、知識與技能的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分布式認知理論則認為認知分布包括個體內、個體間、媒介、環境、文化、社會和時間等方面,這與移動學習的特征不謀而合;會話有利于在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自身,以及學習者于實施實驗、探究與闡釋結果等過程中進行意義建構,能夠較好地改善學習效果與效率。三種理論從不同角度對移動學習的活動理論模型進行支撐,會話理論連同活動層次為其具體交互提供依據,活動理論能對系統設計以及如何使得系統更加有效提供支撐,而分布式認知理論擴展了活動理論對知識表征和存儲的范圍。
2.個體認知與分布式認知的交互模型。在個體認知與分布式認知的交互模型中,每個反應物既保持自己的獨立身份,同時它們之間又交互影響,甚至賦予意義于其他的反應物。這就產生了一個螺旋發展的過程:“任何地方發生的任何變化自身最終要受到變化結果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如圖2)
3.技術支持學習的會話模型框架。在“技術支持學習的會話模型框架”中,行動層發生在完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關注的是發送了什么以及接下來的活動,因此行動層既包括了行動之間的會話,又包括了對描述層理解映射為行為的會話;描述層發生在解釋、修改解釋以及再次描述理論等過程中,關注的是行動以及教學活動的含義,因此描述層既包括了描述層內部的會話,又包括了對行為映射為描述層理解的對話。對應活動理論,我們可以與活動理論中活動、行為、操作與動機、目標、條件相對等,同樣可以從行為和描述兩層進行活動層次的解釋(如圖3)。
二、社交網絡對大學生學習外語的影響
社交網絡在大學生學習外語方面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這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學生通過社交網絡可以提升自我學習能力。目前傳統的學習方法大多是被動學習,灌輸知識,而大學生通過網絡媒介可以主動尋求知識,在網絡互動中形成自我認知和提升自我能力。而且社交網絡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工具和學習方法,較傳統工具而言,各種學習網站提供的flash動畫模式配合模擬音頻教學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眼、耳、口多渠道配合練習也是傳統學習工具難以做到的一點,社交網絡互動學習使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難以忘記。相對而言,資源更加多樣化,全世界的教學資源可以實現網絡共享,相比傳統的書本瀏覽式優勢顯著,且及時性顯著。還有一點就是社交網絡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對教師而言更是如此。過去教師使用的教學工具較為單一,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要求。但是社交網站為教師提供了許多web.200工具和教學方法,使得教師更容易讓教學充滿趣味和個性化。另外,社交網絡的即時性和互動性也值得關注。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一旦和教師分開,再交流就會變得較為困難和相對失禮;而在社交網絡上,學生可以和教師或者同學們及時互動,交流學習心得,及時矯正自己的錯誤,或者鞏固學到的知識,加深印象,提高學習效率。并且移動工具也使學習變得更加便利。從時間上而言,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碎片化時間,積少成多,提高效率;從空間上而言,可以做到隨身攜帶,隨時學習,不再像傳統模式那樣拘泥于時間和空間。
當前社會上對于社交網絡對大學生學習外語的看法也并不是只有一片叫好之聲。社交網絡存在的缺陷同樣十分明顯,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容易使人產生依賴性。調查研究發現,更多的大學生在使用社交網絡時,較為依賴自動翻譯工具。例如在網絡上閱讀新聞時,使用自動翻譯工具雖然會更加容易理解新聞內容,但是阻斷了練習外語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網絡上花樣繁多的APP和學習網站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把精力過多地投入到這些形式上,難免會忽視學習外語這個最本質的目標。而且一些較為年長的教師對互聯網和移動工具的了解較少,缺乏操作移動設備的能力,從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除此之外,有些學生對社交網絡學習模式的信心不足,也許是因為自制力不足問題讓更多人對通過社交網絡學習外語的前景感到擔憂。endprint
三、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使用特征
(一)從移動設備上來看
1.大學生對移動設備原本就有著較高的依賴性。無論是低頭族、曬照現象還是網購的流行,都從側面反映出了以手機為主的移動設備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這就形成了利用社交網絡學習外語的環境,但也是造成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的重要原因。
2.大學生對移動設備的擁有率高且操作熟練。這一點是開展網絡教學的基石,充分體現了利用移動設備學習外語的上手性與可行性強,前景廣闊。
(二)從大學生本身的學習需求上來看
1.大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時效性要求較高。當代大學生的生活重心不僅圍繞著學習,而且充斥著各種校園活動和其他項目,使他們的時間更加緊湊和瑣碎。這使他們更加要求學習效率,也更加要求學習時間。使用移動設備學習可以做到即時性。
2.大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效果需求高。無論是考研、找工作還是出國,外語能力已經成為個人能力評估的重要部分,彰顯著個人能力。社會的需求滋生了大學生對學習外語的需求。從這方面來看,這正是當今中國大學生的重要學習特征。
Troussas, C.在2014年的研究展示了語言社會化的傾向(特別針對第二語言——英語),案例中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
研究對象為墨西哥在讀大學生,參與者總數為22人,超過85%的人都有較高的學術成就且都有出國(加拿大)深造經歷。研究最終由所研究對象提供資料的豐富性和較高的參與熱情選擇了其中6位,文中集中在Liliana、Requel和Isabel三個例子。研究開始即記錄了三人的初始成績,隨后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追蹤調查,以三人的個人實踐網絡(individual network of practice)為依托,最終結果顯示學生會承受再接受更高教育的負擔——由于缺少在學習、情感和語言上的社會上的資源。
四、典型案例分析
對語言社會化進行研究學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者、教育家和學生更好地理解那些時常不被注意卻至關重要的社會進程,而后優化學習方法,最大程度發揮社會網絡與實踐的潛力,最終實現優化教育的目的。所以,通過上述研究,各學者和機構對于幫助設計優化學生個人實踐網絡系統應該放在更優先的位置,以提供建設性的成功的學習經驗?;诖耍S著移動設備的廣泛普及,對于移動學習的案例研究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以下是兩個案例研究的簡述。
(一)J-GO系統研究
現代社會的進步使發展教育領域新的模式成為必然需求,尤其對那些依靠移動技術的領域。Milutinovi?, M.(2015)把日語作為第二語言來研究移動學習,并以各種資源為基礎創建了移動學習系統——J-GO系統,其由兩部分組成:現有的學習資源庫和安卓APP。學習資源庫儲存了學習對象及其元數據以供顧客搜索,滿足個人需求,還設計了簡單的網頁界面以供添加和編輯學習對象。移動應用簡單地和資源庫連接,主要功能是用標準的學習對象工作并展示內容,資源庫對所有進入應用程序入口的顧客服務,移動應用可以從資源庫下載學習內容并展示給用戶。資源庫可無限填充,添加新的詞組或單詞或其他與教育相關的內容。
研究中將IMS CP與J-GO系統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J-GO系統擁有減少了轉換步驟更簡便,體積更小并能保存元數據等優勢,唯一劣勢(用戶必須使用特殊的應用讀取J-GO系統文件)也可以通過用簡單的標記描述對象和設計轉換服務來解決。
文中對移動應用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解釋。
移動應用最初設計功能為展示單詞、假名和日本漢字,簡單的寫作練習和知識測驗等;應用中把相應的項目和活動聚類,有助于學習者集中精力于他們所偏好的日語活動;應用可以根據學習者和學習進程的需求和特征在不同的環境下使用;后期結合使用者的建議一直優化移動應用的功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記憶,通過獎勵的方式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應用中最復雜的是手寫練習功能,且伴隨有很多附屬功能(記憶游戲、瀏覽器搜索等);最后,為了激勵使用者,可以把自己的學習成就與其他注冊的人比較;移動應用使智能手機學習語言的潛力達到最優化,對學習語言的人有極大的幫助。
為了測驗移動應用的效果,對使用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對于界面和應用設計,大部分學生表示可接受,少部分表示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對于該應用對學生學習日語興趣的影響,盡管回饋不如關于應用本身問題,不可否認該應用對學生學習日語有很大的影響;對于是否能接受其他語言在相似應用中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持積極態度,對相似應用的設計也表示期待;對于該應用是否是學習日語的有力工具,學生大都表示其是學習日語的甚為有幫助的工具;對于能被更好接受的活動,結果顯示復習回顧活動最被容易接受;對于教師的看法,教師觀察學生使用該應用的反應后表示支持,但由于之前對于日語的知識儲備較少,對該應用缺乏信心。
綜上,移動技術已經足夠成熟,能夠且應該在語言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應該提倡利用移動應用進行語言學習。
(二)iPod與語言學習
相似地,Ducate, L. and Lomicka, L.(2013)也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證明移動設備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有極大的幫助。結合學生在iPod上用于個人娛樂和學習的情況,調查人員設計多個以觸屏式iPod為設備依托的學習法語和德語的活動,包括課堂內和課堂外,最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用iPod學習法語和德語持積極態度。
簡單來說,使用iPod進行語言學習優勢眾多: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目標語言及其文化,使學生以更簡捷的方式獲得目標語言的無限資源,并可以提供更多有趣、有意義的方式讓學生與目標語言進行深度交流,最具有優勢的一點就是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語言社會化的現象已經出現,移動設備也已普及,把語言學習和移動設備相結合已成為必然趨勢,基于社交媒體的移動學習應該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
五、結論
基于社交媒體等全新平臺,高校英語移動學習進入了全面創新階段,對理論、實例的研究綜述,將更系統地指導本小組對社交媒體的高校英語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與應用進行下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偉,唐燁偉,鐘紹春.移動學習系統理論模型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1,21(11):17-22.
[2]Ducate, L.& L.Lomicka.Going mobile: language learning with an iPod touch in intermediate French and German class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13, 46(03): 445-468.
[3]Gardne,H.& Hatch, T.Multiple Intelligences Go to School: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 18(8): 4-10.
[4]Milutinovi?, M.et al.Designing a mobile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lightweight learning objects[J].Multimed Tools Appl, 2015(74):903-935.
[5]Troussas, C., M.Virvou & E.Alepis.Collaborative learning: group interaction in an intelligent mobile-assisted multiple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J].Informatics in Education, 2014,13(02):279-2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