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建+羅深藍
【摘要】各高校希望將美術學專業辦出規模,辦出特色,相互取經,學習借鑒,逐漸同化為一種相同的思路與形式,致使院校美術學專業漸漸失去亮點。要具有特色,就需要結合地域特點和自身條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轉型發展,改革創新。保山學院美術學專業在教學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與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一定的探討研究價值。
【關鍵詞】美術學;教學;改革;探索
【基金項目】保山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美術學特色專業建設項目論文。
美術學專業在全國高校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每個高校都有不同的辦學特點,都在探索不同的辦學模式,力圖辦出自己的特色。保山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開辦美術學專業已有8年,也做了大膽的嘗試,進行了三個階段的改革。
第一階段,從2010年開辦第一屆美術學,大二下學期分國畫、油畫、版畫專業方向,發展到2011年第二屆,大一結束就分國畫、油畫、版畫方向,使學生專業學習實踐時間多出半年。訂制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專業實踐能力,較之以前,學生在專業訓練效果上有了很好的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果。
第二階段,通過借鑒兄弟院校、其他高校辦學經驗,結合地域特點,2013年把美術學三個專業確定為中國畫、油畫、版畫三個工作室來打造,每個工作室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型教學實踐訓練機構,編制適合專業工作室建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學生通過“雙選制”進入工作室學習。采用“1+3”培養模式,一年打基礎,三年練專業,提出“以創作帶動專業基礎訓練”的培養方針。工作室教師分工協作,帶領學生按既定的創作方向探索研究,實踐訓練,遇到基礎薄弱問題,由教師針對個體學生單獨安排訓練與指導提高。經過三年的“工作室制”運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成果。一是學生專業學習方向明確,二是學生專業學習與創作思路清晰,三是成果體現方式直接。參加各級別展覽有了質量較高的作品入選。2014年第四屆大學生文藝展演美術入選作品43件;2015年1月6日,2011級美術學專業舉辦主題創作“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美術作品展”保山市三縣市巡展;2016年云南省高校應屆畢業生聯展入選作品22件,不同等級獲獎作品8件。
第三階段,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運行三年后,美術學專業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學生的積極性是高了,但是專業基礎提升緩慢,給專業創作拖了后腿;學生創作欲望高漲了,但是創作思路停留在一個層面,缺乏廣闊性;美術學專業30多人,分別進入各工作室10人左右,學生之間交流學習在一個相對統一的層級,范圍小,氛圍不夠濃厚。基于以上三個突出問題,通過到各高校、往屆畢業生用人單位考察調研、充分論證,2016年9月開始,試運行“1+3+3”實踐模式教學,也是前兩個階段教學改革的一種延伸與拓展形式。
一、“1+3+3”教學實踐模式
“1”指的是大一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教學,作為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學科基礎,利用一年的時間訓練專業基礎。
第一個“3”指的是大二至大四的三年時間,通過師生“雙選制”選入中國畫、油畫、版畫三個工作室,進入相對獨立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完成工作室安排的以“創作模式”帶動的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方向選修課程,每個專業實訓室有一個年級的學生。
第二個“3”就是把大二、大三、大四三個年級分專業合編在一起教學,同樣完成工作室安排的方向選修課程。
二、“1+3+3”教學實踐模式的優勢
第一,對鞏固學生專業基礎幫助很大。專業基礎的鞏固,要經歷練到、看到、悟到的過程。專業方向不同,所需要的專業基礎素養也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基礎都很接近,相互模仿,相互交流,相互領悟,更容易提高。
第二,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創作思路。雖然每個專業方向都有既定的創作方向,但缺乏比較,進取不足。一個年級總停留在一個層級,夢寐“高大上”的題材,與實際生活對接不上。不同年級的加入,不同思路,不同題材,特別是小型題材多了,接地氣,生活氣息濃了。不同體驗、不同水平、不同級別、不同思維融合在一個實訓室,相互之間的影響顯而易見。
第三,促使師生廣泛交流。每個年級配備一名授課教師,同時兼顧三個年級的實踐教學,教師之間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相互交流借鑒。三個年級的學生在一間實訓室學習,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取長補短,高年級學生可以影響、帶動低年級學生解決一些專業基礎問題和專業能力提升問題,為教學減輕不少負擔。從運行的一年實踐來看,學生積極性高,提高明顯,教師可以騰出時間來做課堂教學中更有意義的事——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三、“1+3+3”教學實踐模式的管理
第一,每個專業實訓室都是教師的“根據地”。每個專業方向的工作室都有至少三間實訓室,每個實訓室都有三個年級,每個年級都有一位主講教師,其他教師為輔導教師。所以說每個專業實訓室都是教師的“根據地”。
第二,主講教師負責主講班級的教學文件。主講教師負責制訂課程教學計劃,編寫教案,作業批改,考試命題,成績錄入,以及每次課對主講班級學生的考勤。
第三,專業考試依據考試大綱執行教考分離。由主講教師命題,考試結束后,采取專業教研室集體閱卷的評分方式,取平均值認定學生的成績。
第四,專業拓展課程以兩種方式選修。面向三個專業方向,偏向理論的選修課程,每學期19周,每周2課時;偏向實踐的課程,每學期3周,每周10課時。
第五,專業見習實習、實踐實訓按年級進行。由各年級班主任分配安排,各專業主講教師跟班指導。
四、不足與改進措施
第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仍需要修訂。需要探索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制定較為成熟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實行完全學分制管理。
第二,專業創作方向隨機性過大。各個專業方向沒有形成固定的、具有特色的創作方向,對于成果體現不具規模,影響力不足,特色不明顯。2017年,中國畫、油畫、版畫將以“永昌文化”為創作方向,聚力一處,突出成果,彰顯地域性的專業特色。
第三,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不足。教師在實訓室教學跨度三個年級,一次課需要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與更新,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因此,教師除了要提高自身修養與素質外,還要不定期外出考察,學習,培訓,學習先進的知識經驗,與時俱進。
五、結語
美術學專業教學的改革是一個長期而延續的過程,每個院校都有不同的辦學特點,符合自身特點的辦學才會具備特色。保山學院美術學專業雖然還不具備鮮明的辦學特色,但是一直在堅持探索與改進中,在經過第三階段的總結探索后,將會逐步過渡到第四階段的專業方向細分工作室制,為美術學專業的開辦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瑋.高師美術學專業特色教學研究[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0(10):234-235.
[2]張成杰.新建本科院校美術學專業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河西學院學報,2006,22(01):118-120.
[3]李西洋.淺談高校美術學專業的教學改革[J].戲劇之家,2016(22):202.
[4]劉國松.劉國松談藝錄[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2 .
[5]孫麗華.高校美術學教學改革創新——基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5(02):218.
[6]唐先濱.高校教學改革創新的對策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06):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