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摘要:“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是我近期在一本教育雜志上看到的一句話,這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經常用它來反思我在教學過程出現的一些“意外事故”。確實,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一個“生成”的課堂,就像是一首流動的詩,像一首美妙的樂曲,隨時都會有不確定的因素帶來新的生成的音符。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
比如教師對學生的預見不充分,學生的回答或發問出乎教師的意料,學生的語言、行為讓教師尷尬等等,那如何對待這些教學中的“意外”呢?
我認為,課堂上出現“意外”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教師要有適當的教學機智,變“意外”為“精彩”!
一、 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記得在上一年的開學初,我擔任一年級的(4)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因為還是五年前教過一年級,所以我在教學前充分地做好備課工作,以“打響第一炮”。可當我才剛剛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開始就來學習拼音”,小家伙就在下面嘰嘰喳喳說開了,有一部分孩子還念順口溜似的念起了:“aoeiuü,bpmfdtnl……”看來他們在幼兒園都接觸過拼音了,怎么辦?我靈機一動,不如就“因勢利導”吧!于是我微笑著表揚了他們,并對他們說“今天我們來學習aoe,誰來做小老師,帶大家讀?”學生的熱情馬上被點燃了,都紛紛舉起了小手,接下來我就調整了我的教學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做小老師帶著讀,帶著寫,我來“驗收”。學生們整節課學習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我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 當機立斷,為我所用
在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一文的教學中,我正在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父親在面臨道德難題最后選擇把車還給庫伯的高尚品質,有位學生卻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爸爸的做法有點傻,他不說出來又有誰知道?”我當時一愣,沒想到會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我定了定神,意識到這是學生真實的想法,也是他思維的火花,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于是我馬上順著他的思路,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爸爸這樣做傻嗎?”隨后班上的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然后,我結合學生自己討論的結果,肯定了“爸爸”的行為不但“不傻”,反而是可貴的,從中,學生也明白了“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最后,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像爸爸那樣的人,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看出了他們幼小的心靈懂得了這篇課文的主旨,也就是媽媽的那句話:“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
在授課時,我根本沒有想到學生會大膽地提出這樣一個令人意外的見解,但當時如果批評學生,或是給學生潑一盆冷水,無疑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因此,在學生出現思維障礙的時候,教師若能不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順著學生的思路,當機立斷,為我所用,則有可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向著預期的方向發展。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學機智的魅力也即在于此。
三、 借機施教,化解尷尬
還清晰地記得在二年級學習第一課《秋天的圖畫》時,在我剛板書完“高梁——舉起燃燒的火把”后,一位學生就站了起來,大聲地說:“老師,你的‘高梁的‘梁寫錯了,下面不是‘木,應該是‘米才對!”我回頭一看,啊!真的寫錯了!我一下子臉都紅了,直發燙!我想,既然錯了就該認錯,我馬上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借機問那位學生:“你真仔細看黑板,一下子就看出了老師的錯別字,那你知道為什么‘高粱的‘粱下面是‘米,而不是‘木嗎?”這位學生馬上說:“因為‘高粱是糧食,所以下面是‘米。”我也接著強調:“對,‘高粱是糧食的一種,所以下面是‘米,而‘橋梁的‘梁是用木頭做的,所以下面是‘木,大家記住了,下次可不要犯和老師一樣的錯誤哦。”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但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面對幾十雙眼睛,有“育人”的責任,就該做個“有心人”,借機施教,更巧妙地化解尷尬。但在這里,我想說的一點是,我不贊成有些老師這樣的“教學機智”:明明是自己犯了錯,但卻說自己是故意考考學生。我覺得“牽強”之余,更是不誠實的表現。同時,這次尷尬也告訴我,作為一名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上課前要充分地備好課,要對可能發生的情況作充分的“預見”。
四、 順水推舟,潤物無聲
記得前年我在光彩小學上了一節城區公開課《媽媽的賬單》,因為是抽簽的班級,我對班上的學生也不了解,在指導學生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讓一位舉手的女生讀這一自然段,可她讀得雖然比較流利,但語氣平淡,剛讀完,另一名男生就一邊舉手一邊嚷著:“老師,她讀得像白開水,我來讀!”我一愣,但馬上微笑著說:“那我們來聽聽這位同學讀得多‘美味吧!”這位男生捧起書本,一字不差、很有感情地讀完了這段話,班上的同學都不由得為他鼓起掌來,我也表揚了他,接著說:“讀課文時要把感情送進去,再讀出來,這樣的朗讀才會‘有滋味!剛才那位女孩子,你再來試試吧?”那位女生站了起來,飽含感情地讀了一遍,我微笑著看著她,肯定了她的進步:“這次有滋味多了!”接著,我讓班上的學生一齊讀了一遍,班上的學生通過以上的啟發,讀得很有感情,而我也順利地完成這一教學環節。
教學機智不是天生的,教師要在短暫的時間做出反應,這種能力并非與生俱來,更不能寄托于教師隨心所欲的“靈機一動”,俗語說:“厚積才能薄發”教師需要積累各方面知識,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新的課程理念下,課堂更加關照學生的生命成長,課堂不再是“傳經布道”的場所,而是一條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生命之河。今后我還將會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摸索、思考、積淀,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因為只有擁有源源不斷的“細長流水”,才能應付課堂上的瞬息萬變,才能讓我從容面對語文課堂中的種種“意外”,并將這些“意外”變為課堂的“精彩”!
作者簡介:陳海燕,廣東省惠州市,廣東省惠州市第四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