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摘 要 物流業在“互聯網+”、中國智造與工業4.0等影響下,傳統物流正向現代物流體系轉型。學校課程如何適應物流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新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創新物流人才,改變傳統專業課程教學,進行創新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建設需突破的問題。
關鍵詞 職業素養 物流專業 實訓 實踐教學
一、“以賽促教,綜合創新”典型課程實施背景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的物流管理專業從2014年開設以來,大膽創新,著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尤為注重以技能競賽的教學導向,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在競賽融于課程、賽教聯動上沒做到深度結合。由于對參加競賽的學生人數有限制,在備戰時間緊、任務重,主要以參賽學生為培養目標,難以將本專業所有學生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不能把“以賽促教,綜合創新”作為一門典型的課程導向,也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傳統的專業教學模式下,學生校內重理論、輕實踐,簡單的實訓教學和企業生產并未完全對接。傳統教學過程中,片段式的實踐技能訓練難以培養學生在組織管理、專業團隊協作、現場問題的分析與處理、工作效率、質量與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產等方面的職業素養。這導致培養的學生綜合職業素養有待提高,與用工單位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難以實現零距離就業的目標。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物流管理專業嘗試以一年一度的高職院校技能大賽為教育平臺,依托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現代物流電商綜合實訓室,實施基于教學過程的技術技能型創新物流人才模式課程改革。從2015年開始,惠州城市職業學院第一次參加了廣東省高職物流競賽,成立的兩支參賽隊伍同時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賽后總結參賽經驗,以校內物流創展社團為基礎,選拔優秀學生成立物流競賽隊,以指導老師為主線,以參賽隊員為助教,實行“傳幫帶”,開展常態化的課程式實訓學習。
除了常態化的課程式實訓學習,還與深圳中諾思科技有限公司、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和京東公司簽訂實習實訓協議,成立“京苗班”“順豐班”,開辦了含倉儲、配送、快遞、貨代等業務范疇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把實訓課程內容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使課程內容有了實踐性的檢驗,為實訓課程的開設提供了教學條件,為綜合物流人才培養提供了基礎條件和保障。
二、以崗定責,構建創新型綜合人才體系
物流管理專業建設以來不斷探索全面培養學生的教學方式,自從參加技能競賽后,專業老師在兄弟學校和企業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按照物流業態多元發展的需要以及物流人才培養規律,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三個維度,以倉庫管理員的職責標準來培養人才,構建創新型綜合人才體系,突出學生全面素質評價。
三、“以賽促教,綜合創新”物流綜合實訓課程,推進教、學、做一體教學改革
(一)課堂教學與實際應用有效結合,發揮專業實訓技能作用
物流綜合實訓課程的開展,有效實踐了物流專業中的理論知識,將專業中出入庫流程管理、配送作業、信息處理等課程內容進行了有機結合,使倉儲庫存管理、運輸與配送作業、物流信息實務、國際貨運代理等課程或內容的教學進行了完整性、連續性實訓,完善了專業操作功能,發揮專業技能作用。
(二)理論講授和實踐技能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為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增強專業教師的實訓技能,以物流綜合實訓為平臺,全方位提高專業物流教師的實訓技能水平,學校聘請物流企業技術能手、工程師,聘請兄弟院校技能訓練導師來彌補專業教師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精心打造綜合實訓一體化的教師團隊。學校明確專業教師每人專攻一個專業技能方向,通過綜合課程教學,專業能力和實訓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個人價值追求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經過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的實踐鍛煉之后,老師的崗位能力由弱變強,專業技能顯著提高,教科研成果豐碩。
(三)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相結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學校通過引進企業實訓課程體系、技能考核標準、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以“倉管員”的管理崗位要求來衡量學生的現代作業實務技能,即熟練掌握出入庫作業及庫房管理的方法、規范及操作程序,以崗定責作為課程對于學生的要求,達到人人熟記,人人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改變以往人才培養模式中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的局面,把課程教學轉變為崗位操作,變片段式實訓為完整性實訓,變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為學生主動要求實訓,變實訓為上崗。原來為了任務而完成任務,現在以滿足真實顧客的需求為任務,學生在經過“崗前培訓”實訓學習后,擇優錄取參加技能競賽的種子學生,亦可以在課后的倉儲管理提供業務操作,比如針對商品的入庫工作,制定入庫計劃,庫內盤點、訂單配貨及執行出庫等倉儲作業都能完整地完成。
(五)專業基礎能力得到長足發展
物流管理專業在物流綜合實訓課程開展之下,讓學生參與企業運作,讓教師參與企業運營管理,把日常理論教學轉移到實訓操作過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技能大賽,涵蓋整個專業的學習領域,使整個物流專業的各門課程得到全面提升和完善。
四、體會與思考
第一,“兩條腿”(理論+實訓)走路,效果顯著。以往大多數的物流課程都只停留在理論課堂教學上,就算有實訓也是片段式的,學生無法完整地接觸到作為一名物流管理者的崗位職責要求,但現在,把課堂直接結合實訓,在課堂上就是在崗位上的這種常態化、日常化、習慣化的模式中,學生時時刻刻把自己當作員工,讓其企業員工的理念深入人心,從而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使其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第二,在探索校內實訓課程的同時,我們發現實訓場所和設備并不十分理想,對這類課程也沒有相應的課程標準和硬性要求,所以校內綜合實訓課程成了學生接觸系統性實訓的首選。校內實訓課程不僅打破了學生實訓的時間、地域的限制,同時由學校主導,還能自由掌握實訓安排,以及較好地保證學生安全。
第三,綜合實訓課程人才的檢驗手段較為單一,除了參加技能競賽獲得獎勵以外,缺乏企業檢驗的標準,課程評價標準如能引入企業崗位職責的用人評價標準,將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適用平臺。
(作者單位為惠州城市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談慧.物流管理綜合實訓[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2] 張濤.物流技能大賽對高職物流專業建設的推動作用[J].經營管理者,2013(03).
[3] 劉瀟瀟.基于模擬公司工作情景的高職《物流綜合實訓》課程設計
[J].職業技術教育,2013(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