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來源于問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當前,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師問生答的教學現象仍很盛行,學生思路多被局限在老師的問題框架里,老師講得累,學生聽得乏味。學習中不善于提出問題,課堂上不敢提問,不敢對教師質疑,制約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的發展。為此,在教學中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民主;好奇;質疑;求異
一、 民主——提出問題的基礎
在我校《農村小學數學問題式教學的研究》——縣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實施過程中,課堂冷場就是常常碰到的令人頭疼的問題。課后陷入沉思感悟,認為有3個原因:一是學生不會尋找問題;二是教學氣氛過分嚴肅,恐懼不敢提問題;三是怕同學譏笑,不敢提問題。實驗結果表明,教師必須要給學生一個充分自由、寬松、和諧、民主的探索問題的環境,以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即使提出的問題幼稚可笑,也要盡力從學生心理出發,探尋他們提出問題的意義,給予積極答復,保護學生提問的熱情。如認識“人民幣”教學時,實物引導學生認識元、角、分,還需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人民幣,提出其他相關問題。如:(1)人民幣的一個角上有一個或幾個小黑點有什么任用?(2)對太陽光看那金屬線起什么作用?(3)GB31503198是什么意思?(4)人民幣是誰發明的?(5)人民幣為什么沒有3角、4角、6角、7角……的錢?……雖然學生提問題提得散,但是一次難得機會。我對學生提出問題評價:問題好,說得不錯,棒極了,我佩服你,像發明家等等。在教學中與學生進行一種情感交流。慢慢地發現學生不但敢問,還敢于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應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空間,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份創造的信心。
二、 好奇——產生問題的源泉
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進取的動力。心理學指出,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好奇心使人富于追根究底的精神,樂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奧妙。教學中要借助各種形式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引導學生提出各種新奇的數學問題。如:在“分數大小比較”教學時,我用西游記故事激奇:這天唐僧師徒走到火焰山,口渴難耐,悟空摘來一個西瓜給師傅解渴,貪吃的豬八戒看到了就急想抱西瓜吃,悟空大喝一聲:八戒,你是想這個西瓜的1/4還是1/8呢?八戒連忙說:我吃這個西瓜的1/8,悟空就切了這個西瓜的1/8給八戒。八戒大呼:上當了!這時學生因好奇熱情倍增,問題像泉水噴涌而出:豬八戒吃的西瓜是不是最多?為什么豬八戒大呼上當?分數如何比較大小?聰明悟空如何使八戒上鉤?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分數是否小?通過一段生動有趣故事,使學生產生好奇,為及時提出問題奠定了基礎。
三、 質疑——探索問題的鑰匙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問題之門的鑰匙。在教學中,適時引導學生從正面、反面、側面等不同視角產生疑點,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如: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中問學生,這次活動使你想到哪些數學問題?學生提了一串問題,我將學生質疑過程提出的問題歸納整理:三位老師帶95名學生到公園,成人票每張1.2元,兒童票每張0.6元,100人起八折優惠,如何買票合算?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質疑,選擇最佳方案。學生對這些實際問題十分感興趣,探究欲望強烈。這時,學生一下就被吸引到要解決問題上來,其中一組學生產生質疑:這個問題中師生人數合起來不足100人,不滿足優惠條件,因此買門票共需60.60元。算式是0.6×95+1.2×3=60.60元;有個同學說:老師帶學生來活動,可買兒童票,只要0.6×98=58.80元,可省1.8元,比較合算。另一組同學提出不同觀點:題中問如何買票合算?我們認為95張兒童票,三位老師買6張兒童票,正好101張票,可以享受優惠待遇了,總共需48.48元,這樣買票更合理,省下12.12元,而且老師買的也符合大人票。同學們在質疑辨疑過程中,共同合作,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在此可知,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大有裨益。
四、 求異——創新問題的沖動
求異是創造性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在小學數學中,應注意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意識的培養,特別是課堂上要鼓勵學生敢于“別出心裁”“標新立異”,要鼓勵學生敢于對“權威”有不同的見解。要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思考,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問題創新的沖動。例如:一個圓柱高15厘米,底面周長18.84厘米,求表面積是多少?大部分學生都能運用“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列出算式。教學中不能滿足于這一常見解法,要繼續啟發學生探討還可用什么方法解答?通過引導仔細觀察圓柱體的特征,發現個別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采用“表面積=周長×(高+半徑)”的解答方法,顯然后一種解法較前一種解法既新穎又簡捷,富有新意,是在師生交互及生生交流這一動態過程中產生的新情境、新問題、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結果。據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引發學生有求異創新的沖動。
教學過程始終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產生思維創新的沖動,要善于創設合適的問題情景,在問題情景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提出新問題,再解決新問題,這個過程要體現以問題為主線進行的學習,學生學習掌握的數學知識,在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從而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的良好數學素質。
作者簡介:
羅小剛,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林坊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