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坤 黃翔

摘要:在對農地邊際化概念理解的基礎上,根據邊際土地生成機理不同,將農地邊際化分為正向邊際化和逆向邊際化兩種基本類型,提出了針對不同農地邊際化類型的農用地保護建議。
關鍵詞:農地邊際化;邊際土地
中圖分類號:F301.2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21-0169-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1.043?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nalysis on the Marginalization of Arable Land
GAO Ya-kun1,HUANG Xiang2
(1.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2.Hunan Wanyuan Evaluation Consulting Co.,Ltd.,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marginalization of arable l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arable land is divided into two basic types: positive marginalization and reverse marginalization, which ar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land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type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marginalization of arable land; marginal land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是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國際上1996年通過的LUCC研究計劃五個中心問題,其中前兩個就是了解近300年人類利用導致的土地覆被變化以及人類土地利用變化發生的主要原因。而土地利用變化發生的原因及其驅動力是非常復雜的,要探究土地利用變化現象及其驅動力,首先應該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理論體系。
土地利用變化研究領域在對“核心區”“興盛區”和“極化區”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逐漸將研究視角轉向“邊際地區”和“邊際化”現象[1]。從中國土地利用歷史中可以發現,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過程中,由于農村人口的轉移和城市區域的擴張,往往伴隨著農地利用的邊際化,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析出導致大量土地撂荒;另一方面,由于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的影響,一些荒地、被破壞的土地通過土地開發、土地復墾恢復耕種條件,進入耕地范圍。這些土地用途變化跟“邊際化規律”作用密切相關,對農地利用進行邊際化分析可能成為解釋中國現階段土地利用變化的重要途經之一。因此本研究將重點探討農地邊際化的本質、分類,以及不同農地邊際化類型在土地利用中的表現特征。
1? 農地邊際化內涵
農地即農用地,指供農業生產用的土地,但農業生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所以農地一詞在理解時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的農地是土地利用分類中的一級分類,包括耕地、園地、牧草地、林地及其他農用地等;狹義的農地則專指耕地一項[2]。
“邊際”則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人們對其理解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新華字典中它被解釋為“邊緣,界限”,所以“邊際化”就理解為處在某個作用的邊緣的狀態;第二,“邊際”是在分析土地生產力時所使用的經濟學術語,是指自變量增加所引起的因變量的增加量[3],帶上了經濟學的色彩,認為是處于邊際收益趨于0的狀態。
早期,學者對農地邊際化規律探討的比較少,更多是研究農地邊際化的結果“邊際土地”(Marginal land),Leimgruber[4]曾將邊際區域的研究途徑分為區位、生態、經濟和社會4種基本類型。綜合之前學者的研究,對“邊際土地”的認識主要是從其中兩個角度來辨析,即經濟意義和生態意義。第一,從經濟學意義來看,西方經濟學認為,邊際土地指生產所得收入僅夠支付生產費用和開墾投資利息的土地,當收支相抵后,無余額支付地租。它是個相對概念,隨著土壤的肥力、距市場遠近、農產品價格及生產費用而變化[5]。隨著人口持續快速增加,人地比越來越大,需要更多的土地支撐人類的生產生活,于是利用土地的范圍就更加擴大,集約邊際加深,粗放邊際向外展開,以往認為不經濟的土地到某一特定時期和條件也被當經濟地使用了。周邦君[6]將需要花費較大力量在空間上向外展開利用的土地也稱為邊際土地。第二,從生態學角度來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1993年定義邊際土地是指那些由于受到水土流失、洪水、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限制而不適合農作物種植生產的土地。Odum等[7]認為邊際土地的兩個或多個異質系統的交錯地段(或過渡地段),該區域的生態因子或系統屬性的差異能引起系統邊緣帶的組分和行為發生較大變化,致使邊際土地具有脆弱性。若相關因子間協調適應,合理開發利用,則效應為正,否則將導致大量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壞,造成短期內無法恢復的廢地[8]。從生態學角度理解邊際土地多見于能源植物種植研究類的文章,因為本著“不與糧爭地”的原則,多采用土壤質量較差的邊際土地來發展能源作物[9]。由此見得,生態學家對于邊際土地的定義較為局限,多數學者將邊際土地等同于土地質量相對較差的土地。
在研究土地利用變化的方面,劉成武等[5]主張沿用經濟學家的定義,即邊際土地是指那些對所考慮用途來講是邊際的或次邊際的土地,如果開發為耕地,即便是土地的糧食生產能力得到最佳利用,其經濟生產能力仍逐漸消失,且土地利用的邊際收益小于或等于0的土地。在此沿用劉成武教授的這一定義。
對于“農地邊際化”概念不同學者的理解不盡相同,至今為止,也沒有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概念。歐洲共同體委員會(CEC)在1980年提出了農地邊際化概念,認為農地邊際化現象可以定義為農地經濟生產能力處于邊際化的那種狀態。Bethe等[10]認為,農地收益由多到少的變化可以被看做是邊際化現象,它包括從耕地到永久牧草地、從草地到林地間的各種變化。劉成武等[2]認為農地邊際化是一種受社會、經濟、政治和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一種在現有的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結構條件下,農地不再具有經濟生產能力的過程。農地邊際化的結果就是邊際農地的生成。之前學者對農地邊際化的解釋普遍只考慮農地由于受社會、經濟、政治和環境因素綜合影響成為邊際農地,而沒有考慮到其他類型的土地在受到一定因素影響進入耕地類型成為邊際土地。鑒于此,本研究認為農地邊際化既是農地不再具有經濟生產能力的過程,又是其他類型土地通過物理、生物、化學等手段重新恢復經濟生產能力的過程。
2? 農地邊際化類型
根據邊際土地生成機理不同,可以將農地邊際化分為正向邊際化和逆向邊際化兩種基本類型。在現實的各種土地利用情況中,農地邊際化的類型應該要復雜很多。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經濟社會狀況對農地邊際化的產生影響方式明顯不同。因此,有必要從邊際土地生成機理的角度來區分正向農地邊際化和逆向農地邊際化(圖1)。
1)正向邊際化。這類邊際化主要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在現有社會、經濟條件下,部分耕地由于受到土壤貧瘠、地形起伏、地塊零碎、交通不便等因素限制,即便是投入最佳的勞動力和資本組合,其土地產出都不能補償成本,從而不得不從農業用途中退出,最終被邊際化。受到正向邊際化的影響,這種土地最終會退出耕地范圍,退耕還林或自然撂荒。農地利用的這種邊際化現象被稱為正向邊際化(或主動邊際化)。尤其在如今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受人口城鎮化和務農機會成本提升的影響,大量勞動力從農村析出;在技術進步、使用權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等原因的驅使下,優質耕地更加集約,兩者擠壓促使劣質耕地正向邊際化發生,最終導致耕地析出成為其他類型土地。
2)逆向邊際化。這類邊際化主要受社會經濟發展和政策制度的制約。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人地比值迅速增大,人們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土地滿足日常生產生活;另一方面則需要土地供給更多的資源,于是利用土地的范圍就愈加擴大,集約邊際加深,粗放邊際向外展開,以往那些被認為作為耕地使用不合經濟的土地到了某一特定時期和條件被作為耕地使用,且被認為是經濟的。例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要求占補平衡,建設占用多少耕地就應當開墾多少與所占用的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這就導致原來那些荒地通過土地開發變為耕地,有些因為采礦、采煤、取土等被破壞的土地通過土地復墾恢復耕種條件。這些都會導致土地逆向邊際化的發生,使其他類型土地逆向進入耕地范圍。
3? 農地邊際化現象的啟示
由前文分析可知,土地用途變化與邊際化規律作用密切相關,不論是正向邊際化還是逆向邊際化,都會對耕地的質量或數量造成影響,如何避免農地邊際化行為的發生,對于提高耕地質量、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對農地正向邊際化的預防應強調“涵養”。正向邊際化是一種主動行為,它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耕地自身自然條件不高,加之農村勞動力的遷移導致不得已而撂荒。當前,在國內糧食庫存較多、農村勞動力析出等大背景下,應將自然區位條件較差的耕地實行休耕或人為改造等方式,提高耕地質量水平。休耕不等同于撂荒,不能減少耕地、搞非農化、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應該“涵養”土地,提高質量,時刻準備著,確保在急用之時能夠產出、產好糧食。
對農地逆向邊際化的預防應強調“紅線”。逆向邊際化是一種被動行為,它的發生主要是受到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的約束。然而目前占用的耕地大多數都是道路兩旁的優質耕地,補充耕地的質量短時間很難達到占用耕地的質量水平,從而導致區域種植業總產值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應強調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從源頭上盡量減少或避免優質耕地被占用。
參考文獻:
[1] 王愛民,陳樹榮,馬學廣.國外邊際地區及邊際化過程研究述評[J].地球科學進展,2007,22(2):159-166.
[2] 劉成武,李秀彬.農地邊際化的表現特征及其診斷標準[J].地理科學進展,2005,24(2):106-113.
[3] 徐? 慧,黃賢金,趙榮欽,等.基于建設用地增長邊際效應的土地利用規劃可持續性評價——以江蘇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例[J].資源科學,2010,32(7):1393-1399.
[4] LEIMGRUBER W. Marginality and marginal regions Problems of definition[C].Chang yi David Chang Sue Ching Jou,Yin Yuh Lu,eds Marginality and Development Issues in Marginal Regions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1994.
[5] 劉成武,李秀彬.對中國農地邊際化現象的診斷——以三大糧食作物生產的平均狀況為例[J].地理研究,2006(5):895-904.
[6] 周邦君.包世臣的邊際土地利用技術思想[J].中國農史,2002, 21(4):99-107.
[7] ODUM E P,BARRETT G W.生態學基礎[M].第五版.陸健健,何文珊,李秀珍,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8] 吳? 剛,高? 林.三峽庫區邊際土地的合理開發及其可持續發展[J].環境科學,1998,19(1):89-93.
[9] 張文龍.基于邊際土地利用的能源安全策略——以中國能源植物種植為例[J].可再生能源,2010,28(6):112-117.
[10] BETHE F,BOLSIUS E C A. Marginalis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Netherlands[M].Denmark and Germany: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Agency,The Hague,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