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槊格
摘要:成語是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演變而來的,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質。而高中生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應用成語,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議論文本身的內在意義,對考察學生知識掌握等都是有比較明顯的作用的。成語作為民族的文化符號,運用得當對成語的發展和更新具有推動作用,因此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用成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化涵養。
關鍵詞:成語;高中生;議論文寫作;作用
成語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在議論文中使用能夠增強議論文的說服力,豐富議論文的素材內容。眾所皆知議論文以議論為主,那便需要對相對應的素材進行議論分析,在文章中引用成語典故等可以滿足議論文的基本要求,再根據學生的寫作能力對論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因此成語對于高中議論文中的使用對成語的發展以及我們高中生的學習成長來說都是有幫助的。
一、利用成語寫作,豐富學生的素材內容
對于我們高中學生而言,寫議論文并不難,難的是能否寫出一篇具備深度、亮點等獨具一格的議論文[1]。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合理化、有深度的素材也是決定文章內容的一大重要因素,好的議論文所運用的素材必定不是爛大街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對于素材的選擇也是需要斟酌再三的,通過好的素材切入論點,能夠讓文章變得新穎有深度。每一個成語都是具有自己的獨特含義的,將成語轉變為議論文的寫作素材并非不可,但需要的是學生能夠針對成語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將成語隱藏其中的內在文化提煉出來,并且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探析,這樣的一篇議論文是不會太差的。
比如在“亡羊補牢”成語出自“戰國策·楚策”,而這個成語的背后所蘊含的道理是什么,學生要學會層層剖析,進而得出“未為遲也”的這個結論。本身在“亡羊”之前就應該將“牢”做好,但因為“養羊者”沒有將問題看得全面、長遠,對于“養羊”的基礎知識沒有理解到位,才會導致“牢破羊亡”。當然也可以從“知錯就改”這一方向來講解分析,成語作為時代發展下的產物,以不同的思維方向、思考方式來解析都是可以的。議論文講究的是能夠自圓其說,將自己的觀點、分論點以及素材等各個方面結合起來,將自己所要議論的點提煉出來分析得出結論,這便是一篇議論文了。然而要寫出好的議論文是需要好的素材來加以論證的,這也就是素材對于議論文的重要性。在議論文中應用典型的案例會使得文章更具有代表性,也能更具說服力,當前的很多學生議論文寫不好很多便是苦于沒有好的素材,常常有的學生為了寫議論文而去找素材,這樣子會使得整片文章的議論功利性太強。所以成語“博觀約取”便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廣泛閱讀、勤于積累,并且成語作為平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夠掌握和積累的知識點[2],應用成語來論證文章觀點不僅能夠提升文章的內涵,還能夠讓文章變得更具說服力和權威性,畢竟引用了成語典故、成語寓言進行論證,比之其他的素材案例來說更加經典。
二、利用成語寫作,培養學生的思考思維能力
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而學生在學習和掌握成語中不會是單純的去學習成語這幾個字,更多的是通過成語去理解和掌握其背后的故事,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思考能力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議論文的寫作與記敘文或者是其他寫作方式不一樣,議論文在寫作過程中需要帶著觀點、分論點去思考和理解,這也就是在議論文的考核中,有的學生的分數很高,有的學生甚至不及格的現象出現,記敘文對于學生的思維、思考能力要求不高,有一定的文筆能力并且符合基本的思維方向即可,而議論文強調的便是“議論”兩個字,所寫的內容要符合文章所提觀點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觀點進行分析。比如出自于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中的“曲高和寡”便是強調越深入的越難發掘。表面現象是誰都能夠看到的,但能夠在看懂表面的情況下深入的去理解內在的含義就顯得難得了,而對于宋玉而言,能夠跟他處于同一個階段去理解他的人很少,而大部分的人都是看起表面來定義他,這同時也是知音難覓的另一番解釋。
因此學生在寫議論文的過程中不應當局限于文章的表面,對于論點的提煉和分析都應該盡可能地去深入挖掘和理解,剖開隱藏于表面下的真正內容,那才是真正具有思辨、哲理性的內容,而根據這樣具有思維思考寫出來的議論文才能夠稱之為真正的議論文,而不是為了寫議論文和寫議論文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成語在高中議論文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需要應用到成語,就會在無形中要求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成語中的含義,也提升了學生對寫作素材、文化知識的積累。除此之外通過成語應用也能夠對成語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不斷的學習、生活中學習和使用成語,才能讓成語這一文化瑰寶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的豐富和充實起來,避免在時代長河中被逐漸湮沒。
參考文獻:
[1]靳新宇.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成語教學策略[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 (3):258-258.
[2]莫彭齡.成語作文再探[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8 (1):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