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劉作峰
【摘要】本文詳細闡述了“工匠精神”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以及職業院校培養“工匠精神”的路徑,并以某班級為例進行了具體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實際的案例,對于培養“工匠精神”的具體實施方法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工匠精神 ?研究現狀 ?職業院校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研究專項課題“職業院校如何培養工匠精神”(編號:18SVE104)。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16-01
一、國外“工匠精神”的研究現狀
提起國外的“工匠精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德國的機械、日本的管理。德國產品的高質量源于對細節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國的企業追求的并非單純財富的積累,而是高科技和產品的耐用性,因此好多公司都是專注于某一領域或某一產品的小公司,他們不追求速度,而是專注于產品的質量和口碑。日本工匠精神的本質則可以用“敬業”和“認真”兩個詞概括,他們對自己的每一個產品都力求盡善盡美,精益求精。對于這些國家來說,工匠精神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習慣。
二、國內“工匠精神”的研究現狀
國內對于“工匠精神”的系統性研究較晚,自2015年我國推出“大國工匠”系列專題報道后,逐漸成為熱門話題,也成為好多單位研究的熱點方向。但目前對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仍停留在概念性的階段,主要是對其內涵和特征的研究,以及探索我國“工匠精神”缺乏的原因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徑。可以說,“工匠精神”目前在我國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是具體培養“工匠精神”的方法卻極度缺乏。雖然已有職業院校探討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但對于如何將“工匠精神”貫穿于專業課的學習之中,并進行具體的實施仍需要大量的實踐性研究。
三、職業院校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已有文獻提出職業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將“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相結合;將“工匠精神”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在思政工作中培育“工匠精神”;借鑒國外職教經驗培育“工匠精神”,等等,但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在以下方面還比較欠缺:很少有研究者對于如何在專業學科的學習過程中貫穿“工匠精神”進行探討。第二,很少有研究是基于培育的現狀進行反思,并提出如何在具體工作中進行完善和改進,因此“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證非常缺乏。
四、職業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案例
在2017級汽車服務工程班的教學中,采取了一定的教學改革,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具體措施,通過一個學期的時間,得到了一些具體的經驗:
第一,小班教學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養。
該班級共有20名學生,年齡均在18歲在20歲之間,大部分人思想政治觀念比較薄弱,自信心不足,自律能力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文化課水平一般。采取小班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強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教師可以快速的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及個性特點,并有效的掌握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形成及時有效的溝通互動,從而進行反饋和再指導,這種教學模式對與“工匠精神”的養成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專業社團、開放實驗室等活動對“工匠精神”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
為了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發揮實驗室的資源優勢,面向學生開設了“CAD制圖專業社團”和“鈑金修復與噴漆開放實驗室”,通過豐富多彩的專業性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都積極主動,精益求精,也為“工匠精神”的養成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三,通過學生典型傳承“工匠精神”。
該班級的兩名學生曾在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三名學生擔任學院“導航員”,三名學生在“校學生會”擔任重要職位,一名同學獲得普通話證書,類似的典型在班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營造了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并激勵著每一個人勤奮學習,頑強拼搏,形成了積極進取,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這也滲透了“工匠精神”的良好品質。
第四,在專業課的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
專業教師自覺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技能和水平,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努力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專注于專業課程的教學,將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堂課,在理論課程中重視每一個知識點的精益求精,在實踐課程中將每一項技能融會貫通,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點點滴滴的融入工匠精神。
五、小結
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工匠精神”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該多種渠道探索,積極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讓“工匠精神”蓬勃發展,重現輝煌。
作者簡介:
劉杰(1985-),山東濟南人,講師,從事傳感器技術的研究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