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武漢某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混合式教學效果進行了研究分析。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被試群體整體上對混合式教學效果滿意度較高,人文社科類的線上和混合式學習效果自評的滿意度高于理工科,女生的線上和混合式學習效果自評的滿意度高于男生。相應建議是: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差異化、學生群體的自我學習觀念的改進、教學管理層與教師的雙向互動以及平臺建設與學校特色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混合式教學 ?教學效果 滿意度
【基金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的影響因素及其策略研究(W2016070),武漢理工大學校級教研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68-02
互聯網+教育的創新融合式發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的方式產生較大影響,圍繞著課程教學的混合式變革的研究也層出不窮。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的效果來看,不同的學科類別對線上和混合式學習效果評價有顯著差異。
一、問題的提出
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以及線上課程的面授群體的廣泛性,部分學科教學內容和線上教學方式上并沒有課堂教學那么具有靈動性。由于學科性質和理論知識的非生活化,導致了學生群體的觀看體驗效果有顯著差異;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學科評價管理方式的差異化,部分學生會根據課程的實用性來選擇性的調節進度亦或是“一心二用”;那么從知識和學科的獲取和掌握角度來看,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問卷是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混合式教學的效果調查,根據問卷結果顯示,對于線上學習效果的自評,整體上滿意度較高,而混合式學習效果的自評,不同專業類別有較大差異。
1.線上學習效果:人文社科類學生的線上學習效果滿意度高于理工科類,女生線上學習滿意度效果高于男生,但滿意度的總體差距要比男生波動顯著。
2.混合式學習效果:人文社科類學生的混合式學習效果滿意度高于理工科類。女生混合式學習效果滿意度高于男生。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混合式效果問卷分析
(一)調查對象
綜合考慮不同專業和年級以及性別因素,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對武漢理工大學的本科生、研究生、工科和文科類別的學生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0份,其中有效問卷17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6%。
(二)調查方法
問卷的內容圍繞線上課的自我學習滿意度的評價,不同專業類別的學生混合式學習效果的滿意度展開。運用SPSS24.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將男生和女生、人文社科類和工科類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混合式教學的效果分析。從整體上得出,女生的混合式學習效果略高于男生,人文社科類的混合式學習效果高于工科生。其中人文社科類的線上課程學習滿意度高于理工科類;女生對于線上課程學習滿意度高于男生。人文社科類學生的混合式學習效果滿意度高于理工科類,女生混合式學習效果滿意度高于男生。
(三)問卷分析
1.學習效果滿意度分析
如表1所示,線上效果的滿意度評價,人文社科類的線上學習效果的評價在滿意程度上的平均值為1.66(標準差為0.79),高于理工科類。而女生的線上學習效果滿意度值略高于男生,但波動不平穩。
從混合式學習效果滿意度角度,女生的自我學習效果的評價在滿意程度上的平均值為1.66(標準差為0.80),略超過了男生的滿意度評價值。人文社科類和理工科類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混合式教學的效果評價有明顯的差異。從認知、專業、意志、行為控制以及學習資歷、經驗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也反映了針對不同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應當考慮受教群體的可接受程度以及學生的需要程度,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案以及教學方式,通過師生的線上、線下互動來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混合式教學的發展。
2.線上和混合式效果滿意度值差異化原因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混合式的效果評價從專業類別和性別上來講整體效果高于線上。混合式學習包含線上和線下課程相結合,對于課程課時安排和課程作業的強度和密度高于線上課程。學生的自我線上學習的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誘惑導致學習效果不佳,課堂教學能將知識面對面的傳授。根據問卷結果顯示,理工科類對于自我的學習效果的評價的滿意程度相較低于人文社科類。存在部分群體對自我線上效果的評價不高,了解到線上課程的終結性評價為學習時常、線上討論以及過程中的課后作業的平均評價綜合得到的。根據評價形式不能科學、準確、客觀的判斷學生線上課程的學習效果。
線上課程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實現了人機遠程的交互。根據問卷結果顯示,線上學習的時間地點靈活,對于學習內容的選擇性獲取以及重復收看的選擇人數選擇比例較大。線上討論給自己更多的發言機會,以及由認知差異帶來的思想碰撞讓在線學習的滿意度普遍比較高。在線學習的隨機性和靈活性,使得在線學習者完全可以自由的計劃和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而這種隨機性對于學生學習的吸收和掌握程度有較大影響。在其目的性和迫切性比較突出的時候,學習者的學習比較積極。但如果學習者沒有明確的內在動機驅使時,學習活動就需要一定的管理規范作保障,管理方式決定管理效果。
對線上課程的缺點,師生互動少,教學內容不靈活,其次部分被試群體認為自主學習能力差。人文社科類的學生和理工科類的學生針對線上教學的缺點的認知差異較大。人文社科因為專業的性質,對社科類知識的了解相較高于理工科類,但是二者對教學內容的不靈活一項的選擇比差不多,反映了線上教學的教學內容的生澀難懂以及內容的理論性較強,與受教群體的生活實際有距離。而工科類學生因知識的欠缺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對于“師生互動的缺少”有較強的意愿,教學過程中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從而對于整體知識的獲取的效果較低。
三、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混合式學習效果的對策建議
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混合式教學的改進選項中,對于課時的安排的呼聲較高,其次是線上課程的討論以及線上教學的靈動性。于面對面訪問得到的小樣本調查得知,研究生因學術研究和課外實驗的任務繁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適用性和實用型相對較低,而且理論內容的學習相較于其他課程來說簡單易懂,所以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來進行自我提升與發展。根據下表的問卷調查的結果和分析,從教師的教學、教務的配合以及學生的自覺給出改進方案。
(一)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差異化
教師群體應當關注和分析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來適時地改進教學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教學應多傾向于學生的生活以及心理需求,根據學生的學科性質與知識儲備,減少純理論晦澀難懂的講述。不同的專業類別和學習群體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解和認知程度有差異,所以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也要改進。課前通過網絡傳播媒介與學生進行互動,對接下來的教學任務的了解程度可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體驗,設身處地地從學生地角度看他們的立場,包括他們的問題、想法以及內在的需求;課堂上的行為和表現需要根據當時的教學環境靈活應對。課后對于線上學生問題的及時反饋需要教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不應固定于教案和講臺,積極主動地去幫助學生的學習、指導、促進討論、引導學生探求問題。課后作業以及考試的內容需要靈活的安排,不迎合也不隨性、接地氣地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的改進與發展更上一層樓。以解決學生問題為教學起點,從基于知識轉向基于關系,突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學生探究、問題解決過程中發揮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的“催化劑”。
(二)學生群體的自我學習觀念的改進
對于學生群體,學習從單一的重在學,轉化為對習也即是實踐能力的重視。在掌握基本的知識之后,通過自主學習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積極參與互動區的討論、探究以及討論結果的分享。學生作為知識內容的接收者和受用者,其主體性、創造性、團體合作以及實踐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是主體自覺性,作為學生要在自我學習的觀念和態度上有正確的認識,將自己的想法和問題積極地與同學和老師交流;其次是創造性的啟發與培養,學生通過知識的融會貫掌握學習方法并以此為媒介舉一反三更新和強化自我認知。然后是合作學習,利用小組作業或者混合式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激發學習的樂趣;最后是,學生群體在生活實踐中運用理論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線上教學,根據個人的掌握進度進行內部整和,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正確的辨別信息的有效性,對于理論知識的生澀難懂可以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分析、思考、感知與交流,將學習的自主權換位,促進自我發展。
(三)教學管理層與教師的雙向互動
教學管理層首先從教師角度來衡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評價,客觀的評析教學質量。教師教學質量的好壞通過量化或者問卷評價的方式,并不能體現一個老師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教學管理層應該給老師充足的時間、空間和平臺去實現好、完成好作為教師的本職;其次是教學管理層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等需要了解,雖不必面面俱到,但也不能一無所知,聚焦于學生的需求科學的安排課時;然后教學管理層促進教學發展和課程改革的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以及調動教師的力量方面制造環境和平臺。教師也應當及時的反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以及學生線上線下的學習情況的反饋。教學管理層和教師的雙向互動,對于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促進教師的發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較大影響。
(四)平臺建設與學校特色的融合
作為工科特色明顯的院校,從學科性質上要偏向于加強和提高工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素質的培養。對于線上平臺建設要符合學生受用特點和實際需求。首先對于技術變革方式要注重目標導向,在信息技術的平臺支撐下,教育行業要熟知需要傳播和傳遞的思想理念,有什么樣的育人方向,有什么層次的傳播方向以及需要達到什么樣的受教程度;然后就是考量線上課程的評價特征,針對線上課程的實際反饋效果進行評價、考核和分析,最大限度的去實現教育的最優化發展,合理地設計適用性的線上課程教學模式,從師生互動的及時性以及網絡環境的真實性進行設計。最后,校方線上平臺的技術管理人員對線上教學反饋的及時處理,并通過校內教師群體的溝通交流達成解決方案,并將意見與第三方平臺交流,最終使得線上學習的效果最優化。
四、結語
互聯網+模式下的教育行業的變革與發展不能只在形式上大改特改,而對其教授內容的價值性與發展性、滿足學生群體需要的教學方式也有較大的要求。目前關于混合課程的研究仍然層出不窮,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無論是思政課還是往后的專業課亦或是實驗課的混合式教學較多以學生的內在需求為導向,并根據社會發展需要,理性的去設置課時安排與教學活動。與人相關的研究一直都是熱門話題,依舊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中,更需要深入研究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越嶺.虛擬中的交互:網絡學習情境評價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53-54.
[2]衷克定.在線學習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5.
[3]邁克爾·霍恩,希瑟·斯特克著,聶風華,徐鐵英譯.混合式學習[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168.
[4]上海教育博覽會組委會.互聯網+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76-91.
[5]趙慶寺.“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化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4):66-71.
[6]張利榮.我國本科生學習現在的調查與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4):83-86.
[7]陳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反思[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2):87-90.
[8]李立新.成人高等教育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研究[J].當代繼續教育,2013(10):25-27.
作者簡介:
鄧詩敏(1995-),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