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曼麗 趙婉
【摘要】當今教育改革的一個根本挑戰,是如何突破灌輸色彩濃厚的傳統教學法。隨著總體教學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開始積極探索高效課堂改革的道路,其中對分課堂就是適應我國教育現狀的一種新模式,對分理念深刻,簡明易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全面培養核心素養。
【關鍵詞】大學英語 ?對分課堂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1.本文是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17BZ044)的研究成果之一;2.本文是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資助項目:陜西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與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研究(SGH17H158) 的部分成果。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118-01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學新提出了對分課堂新型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指的是將教學時間平均分給教師和學生,老師的講解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分別在兩節課之上進行,把教學分成講授、內化吸收和談論三個有機的過程。對于教師來說只需要講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學生通過課下的準備和課上的積極討論,通過內化吸收增強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提高課堂效率。
一、改變教學結構,調整師生語言失衡
傳統課堂中教師大概將三分之二的時間花費在課堂知識的講授之上,而且是向學生講話而不是和學生之間對話。學生只能選擇被動地吸收老師講解的知識,師生之間對話時間嚴重失衡,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分課堂恰好解決了這一矛盾,在保證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到學習之中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練習自己英語表達的機會,使學生在不斷地實踐中真正做到“在做中學”。
以大二第一學期的《大學英語Ⅲ》為例。課程所用的教材為《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3》,一共上課時間為18周,除去兩周的期末復習時間,剩余的16周學習教科書的5個單元,平均下來基本是三周一個單元。原來的教學方式是第一周進行引導教學,第二周對課文進行講解,第三周做課后練習和閱讀寫作技能的提升。教學方法單一,且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對分教學的模式將這三周徹底分開。第一周教師講解知識框架并進行師生互動,課程結束時布置英語作業。第二周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對各自的作業進行點評。第三周就可以使每個小組將討論的內容在課上進行匯報,并由教師分享一些翻譯、作文等等,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
二、減輕教師負擔,提高學生積極性
對分課堂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大幅降低教師的教學負擔。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課程內知識點,包括語法,單詞等等全都給學生講解清楚,并隨時注意給學生查漏補缺。盡管付出了大量的腦力和體力,但是學生的積極性并沒有被提起來,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在對分課堂之下,教師更多的是作為輔導者和觀察者,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并通過學生相互合作解決遇到的問題。
例如,在各單元學習的第二周中,教師可以在對分易里與學生對布置的作業進行交流,幫助解決遇到的問題。也可以發布有用的資料如學習視頻、PPT等等。在第三周的討論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更加積極的準備。以《現代大學英語:口語》第二冊Unit 11“What is Success?”章節為例,教師可以提出“Whats the definition of success?”“Whos the most successful person in your heart and why?”“How to succeed?”等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則需要尋找資料,主動思考,組織語言,從而最大限度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而有了充分的準備,學生進行口語表達時也會更加有信心,也為接下來的課堂展示打好了基礎。
三、總結與反思,問題依舊突出
對分課堂雖然改革效果比較明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證明了其可行性,但是根據目前的教學情況來說還是有著很大的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雖然對分課堂減輕了教師教學的負擔,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教師講授的時間雖然變短了,但是在重難點的把握以及課程總體進程更加需要教師有著豐富的經驗。另外,學生討論和講授的時間也需要教師來合理的調節。所以,在對分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以及課堂所講授的內容進行靈活的分析和安排,不進行嚴格的時間規定,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進行時間上的調整。
另外,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中學生的考核問題還是更加的側重其卷面上的成績,大部分學校的考核標準依舊是70%的期末考試成績加上30%的平時表現。而對分課堂強調的是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強調學生應該將學習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合理分配到整個學期的時間上,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學到該學的知識,避免高校內學生考試前突擊復習、臨時抱佛腳的現象。
四、結語
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是關于切實解決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的新探索,不論是理論知識還是教學實踐方面都還不夠完善,在以后的推廣過程中應將對分課堂同大學英語課堂講解中的有效課堂討論、課下學習的自主性等方面進行相結合進行探索,不斷地總結經驗,才能更加適應現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狀況。
參考文獻:
[1]孫紅葉.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理論觀察,2016(04):174-175.
[2]趙婉莉,南嬌鵬.大學英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2016(05):40+42.
作者簡介:
杜曼麗,女,碩士,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趙婉莉,女,碩士,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